第四十八章 惊现七马诗

2016-04-10 作者: 万家少爷
第四十八章 惊现七马诗

佛七抬眼看了一眼张大少爷,满脸得意之色,

张白易见上官倩儿不搭理自己就找余元卜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

“你觉得佛七能吟几匹马?”余元卜考验的问向张大少爷,

“管他几马,反正不会有我多!”张大少爷抓起桌子上的零食吃着说道,

“自信是好事,但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余元卜提醒张大少爷不要骄傲自满,

“本少爷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打败一个小小的和尚还是绰绰有余的!”张白易浑然不在意,

“《走马川》”,这次佛七思索没多久,

“吟诗了!”余元卜说了一句,

张大少爷好似没听到一般,端起了一杯茶水喝了起来。

上官倩儿斜眼看了一眼张白易心道,真是一个没教养的家伙,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佛七的声音响起,“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此首《走马川》意奇语奇,奇气益著,奇而壮,诗中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这个叫张白易的真的能打败台上不可一世的佛七吗?余元卜心中没底的想到,

佛七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代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勇无畏,并预祝最后的胜利。全诗气势豪放,节奏急促有力,行文如流水,像进行曲一样激越豪壮。佛七对细节刻画得入微而生动,如同有过亲身经历与感受一般,

而且佛七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还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士兵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士兵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将士出现了。佛七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佛七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佛七在诗中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快看,又是一首六马诗!”

才子们惊目的看着台上的跑马,两首诗作皆是六马诗,在吟一首六马诗就是十八匹骏马了,张白易还能再吟出三首六马诗作吗?万一一首失手就要输给佛七了,

台下的才子们虽然看不惯张大少爷的为人,但都未张大少爷捏了一把汗,

看着跑马台上的十二匹骏马佛七脸上更得意了,

“哼~等小爷再吟出一首六马诗看你怎么跟本小爷斗!”

“就你这秃驴也能做出好诗句?”张白易不屑的说道,

佛七冷冷的扫了一眼张白易,“那就文采上见真章!”

“听我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佛七很是自信的言道,

佛七在台上走了两步高声吟道:“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首《水龙吟》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使人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金昌绪《春怨》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佛七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诗人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丈夫思妇的泪水;又由丈夫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好!”

纵然是对佛七行为嫉妒不满的才子们也不得不承认佛七所作之诗的确无可挑剔的好,

“快看,”

“跑马台上!”,一位才子指着跑马台大叫了一声,

“竟,竟然是七马诗!”

才子们有些不相信的揉了揉看着跑马台上多出七匹骏马的眼睛!

确实是七马诗!

才子们惊呆了,台上的夫子们也惊呆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