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语中趣假的亲属称谓用字

2018-04-15 作者: 刘瑞明
方言词语中趣假的亲属称谓用字

对谐音隐实示虚来设难成趣,本文再从另一个角度来显示它的普遍性、系统性。“娘、妈、母、婆、哥、姐”等等,是亲属称谓,但许多词语中的这类字是虚假的趣味谐音,词所指称的并不是人,自然就无所谓亲属关系。这里汇集一些词语,并把它们所谐音的字,加以归类。

词语中的亲属称谓字都以XX来替代,词语后列举有此词的方言。一般都是从方言词典引例的。如“柳州”即指引自《柳州方言词典》。直接引解释的原话时,才这样表示书名。

(―)趣假的“公”

谐音“弓”

〖虾〗梅县、萍乡、金华、南宁。《柳州》虾的俗称,与性别无关。”《汉语大词典》“虾弓子:方言。即虾。”柳杞《好年胜景》:“乱子又提议说:‘阿哥,明天试一试吧,用“鱼藤粉”去试一试,来客人啦,要是捉不住鱼,弄点虾弓子也好。’”按,“弓”指虾经常弓身。

〖瓦筒〗雷州:筒瓦。按,筒瓦,半圆形,即弓形。

〖脚背〗江西余干:脚背。脚背是弓起的。

谐音“拱”

〖虾子〗娄底:活虾。因为娄底话“”与“弓”并不能谐音,于是与“拱”谐音,指弯曲状。以下娄底话各词中相同。

〖驼背〗娄底:驼背的人。

〖钩〗娄底:钩子。

〖闩拉钩〗娄底:吊在火塘上方悬挂炊具的器具。按,“钩”与“弓”复说。

〖弯〗娄底:曲折之处。

〖鞋底〗娄底:鞋底。按,因为脚底中部内侧有弧度,做工细致的鞋底也如此。

〖纳底〗娄底:纳鞋底。

〖直底〗娄底:左右脚可以混穿的布鞋。

〖弯底〗娄底:左右脚不可以混穿的布鞋。

〖扯扯〗娄底:歪歪斜斜。按,歪斜与弯曲类似。

〖矛~1娄底〗:①指汉字的部件“厶”。②教师批改作业加的形符号。按,都是曲折形。

〖眼眶〗娄底:眼眶。按,所谐音的“拱”,指包围(眼珠),与“众星拱月”中同。

〖钵〗娄底:钵形的容器。按,周壁不是端直的,而是弧曲形。

〖脚〗娄底:跛子。按,也叫“拐子”,即曲折而不端直。

〖瓢〗湖南涟源:笊篱。此及下面两个词指的东西都是有弧形的。引自《方言》2000年第4期刘丽华《涟源(蓝田)方言词汇》。该文没有同音字表,无从知道具体谐音,姑且归入此类。

〖勺〗湖南涟源:木勺。

〖镜子壶〗湖南旌源:玻璃瓶。

谐音“滚”

〖树筒〗娄底:成段的圆木。按,圆木也叫滚木。娄底话“滚”,近音谐音。

〖圞筒〗长沙:①圆筒。②圆筒形的东西。

〖萎萎〗娄底:不圆的东西。该词典“萎:由圆而扁的。”

〖眼〗东莞:瞳人。按,从可转动来说。

〖眼仔〗广州:瞳人。

〖目子〗海口:瞳人。

〖目仔〗雷州:瞳人。

谐音“工”

〖□木〗娄底:啄木鸟。按,那个有音无字的字的意思,该词典“①啄。②扣击。”词的理据是说此鸟等给人做工。

〖凿树〗雷州:啄木鸟。

〖收租〗粵语:二房东。按,就是给实际的房东做收租工作。

谐音“空”

〖耳〗成都、梅县:耳朵。罗翗云《客方言.释形体》:“耳曰耳”。‘公’当为‘空’。耳公即耳空,即耳孔。”而福建福清、仙游、永春、龙岩等即说:耳空。

〖笔筒〗娄底:笔筒。指中空状。

〖筒〗娄底:量米的竹筒。

〖口〗娄底:汉字的“口”字框。

〖花生壳〗娄底:花生壳。

〖翻蟆口〗娄底:侧身翻筋斗。按,侧身翻时头不挨地,或叫“空手翻”。“公”即与“空”对应。那个“□”代表的字,本是“走”字框,心部是“周”字。

〖扯□子筒〗娄底:类似抖空竹的游戏。

〖趵水眼〗娄底:地下水冒出的孔穴。

〖湴眼〗娄底:泥脚极深的地方。该词典“湴;被深泥陷住。”

〖麻粒□〗娄底:①满脸麻子的人。②物体有很多斑点。

〖瘪瘪〗娄底:表面凹下去的(东西)。

谐音“棍”

〖腰筒〗娄底:腰部。按,犹如说:腰杆。

〖籍筒〗娄底:织布机梭子里上小竹棍。

〖蔸〗娄底: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的茎。

〖蒂〗长沙:瓜果等与根茎相连的部分。

〖蕈子把〗娄底:①蕈柄。②比喻男阴。

〖乌腮〗娄底:①乌梢蛇。②男阴。按,指男阴时“腮、帅”谐音。

〖扒〗娄底:筢子(搂柴草的竹制工具)。

〖树蔸〗娄底:树根。

谐音“共”

〖猫公鸟〗萍乡:猫头鹰。“猫共鸟”:与猫有共同处的鸟。即头像猫。

〖一枝~〗广州:光杆儿一个,独自一人。按,“枝、只”谐音。犹如说:统共只有一个。

谐音“攻”

〖头毛〗温州:螳螂。此词很难知道理据,破解后才能知道大有文章,是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而做趣说。“头毛”即头发,但别解成:首先发动。发动的就是对蝉的攻击。参见《螳螂古今趣难系列名称辨证通释》。

〖担油〗海口:螳螂。按,“油”应是“疣”的谐音。“疣”就是瘊子,而谐音“后制”,即后法攻击人。

〖拍铁〗雷州:叩头虫。按,也是“公、攻”谐音,指扣击地面。

谐音“宫”

〖月〗福建泰宁、厦门、永春、仙游、广东斗门:月亮。

〖月亮〗南京、云南澄江、贵州大方:月亮。只限于说月亮,显然是从“月宫”词变说的。日为阳,方言或说太阳爷爷,月为阴。福建厦门、永春说:月娘。广东海康说:月母、月奶。

〖壁蛇〗福建南平:壁虎。即与“守宫”一致。“宫”指房屋。

〖老〗北京:①宦官。②讳言阉割。“公、宫”的谐音:宫刑。

〖老嘴儿〗北京:胡须轻微而腮颊枯瘦的人。“公、宫”谐音:以受宫刑没有胡须的太监比喻。

〖鸭喉〗东莞:公鸭嗓儿。沙哑的嗓音。

〖鸭声〗东莞:沙哑的声音。

〖鸭喉咙〗长沙:沙哑的声音。

“鸭”,都是“哑”谐音,“公”也是“宫”的谐音。以受宫刑太监的嗓音沙哑比喻。一般雄鸟的嗓音比雌鸟响亮清脆,羽毛比雌鸟华丽好看得多。为什么不用母鸭作比喻西宁话说“鸭嗓子”。温州说:水鸡声。而水鸡即鸭,也不言“公”。此两个特例倒透漏出仅是“鸭、哑”谐音。无独有偶,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哑脖子鸡:讥笑人声音沙哑,如鸣叫嘶哑的鸡。”各种动物都会有鸣叫嘶哑的,为什么只以鸡比喻比喻的解释错误。“鸡”与“唧”或“吼”谐音,指细小的声音。无独又有三,厦门话“鸭母骹”与“鸭骹爬”都指扁平脚。但一者言“母”,一者不言。透漏出言者为假,是“武”同音同调谐音。用古义:步。可见此词历史悠久,出人所料。

〖灶菩萨〗〖灶司命〗长沙:①灶神。②谑称家庭主妇。灶神是女性。民间也配成夫妇。但“公”既不能指女性,也不能指夫妇。“灶宫”的谐音。

谐音“凸”。

〖猫剌〗长沙:一种荆棘,叶片很硬,带剌。“猫公”由“冒凸”谐音。“公”是“凸”的训读字。

有的“公”字虽不是谐音用法,但表达另有事理曲折,难以理解,这里也举例说明。

“公正”为词,因此可以把“公正”拆开,而以“公”指“正”。“正”与“副”相对,而可以指第一、优胜。

〖碗〗雷州:大号碗〖(大)手指〗梅县:大拇指。按,“大”与“公”复说,因此可以省去。

〖争大〗雷州:争上,争老大。

〖对〗雷州:对联的上联。下联,叫“对母”。无所谓性别,也就不是如此来说。把“公”再别解成指性别,仿说成“母”。如同古诗词写作中的“借对”。

〖鲩〗《梅县》:“个儿大的草鱼。鲤鱼可分鲤公、鲤嫲,但鲩鱼无‘鲩’说法。”无“鲩嫲”的说法,就是因为鲩不是指雄性。

〖大声〗广州:大嗓门的人。按,“大”与“公”复说。

〖成暴〗雷州:粗鲁莽撞,爱打架的人。按,爱打架就是以为能胜过人。

〖飞天〗娄底:比喻非常厉害的人(含贬义)。按,“飞、非”;“天、癫”各谐音,都表示贬义。不是比喻。并没有某个实体叫“飞天□”,怎么会有比喻的用法呢

〖红流〗雷州:头部流血。按,“公”即“大”,指头。

又,“公”与“暗”对言,把“公开”拆开,而以“公”指“开”。

〖袋〗娄底:口袋;衣裤兜儿。按,是从开口老说。

〖烟蔸〗娄底:旱烟袋。

〖铺蔸〗娄底:无蚊帐架及其他装饰的床。按,即没有覆盖。

“公”又可以指疙瘩状。

〖鼻〗梅县、黎川。

〖节食〗娄底:喉结。

〖斗争〗黎川:胳膊肘儿。

〖屑头〗黎川:膝盖。按,该词典“屑:转动。”

〖痂〗娄底:伤口结成的血痂。涟源话同。

〖脚臀〗娄底:脚后跟。

〖土堆〗娄底:小土堆。

〖烟把〗娄底:烟屁股。

〖包〗娄底:包成小包的点心等食品。

〖疤面〗娄底:脸上满是疤痕的人。

〖高粱梗〗娄底:高粱秸。

〖土砣〗涟源:土块。按,“砣”与“公”复说。

〖树疤〗涟源:树疖。

〖丝贮〗涟源:蚕茧。

〖绿豆〗粵语:煮不烂的绿豆。即仍然是硬疙瘩。

〖饭〗粵语:饭团。即由散状而结块。

〖炮鱼〗东莞:壁虎。按,“炮”是“泡”的谐音,指体上的疙瘩状。“公”是复说。

〖蛇狮〗忻州:蜥蜴。按“师、生”谐音。

〖蒲公英〗此名也从来没有解释。蒲,指蒲毛;公,即疙瘩状;英,即花。甘肃陇东地区叫“包老苔”,“包老”意思也是疙瘩状。

有的名物词中有“雷公”的用字,但词义却风马牛不相及;原来是“儡.公”的理据,即也是“块垒.疙瘩”的复说关系。

〖雷〗东莞:蝌蚪。按,蝌蚪无四肢,也无头,浑圆一体。甘肃或叫:蛤蟆疙豆、蛤蟆疙。

〖雷蛇〗柳州:学名叫:鳄蜥。有颗粒状鳞。

〖雷根〗柳州:一种草药,有不定根。由此看不出曲折。《南宁》又说:双悬果两侧压扁,圆形或阔圆形。《辞海.生物分册》:果实呈双髻状。正是两个疙瘩。

有些词语中的“雷公”是另一种虚假情况,也可对比。

〖雷凿〗东莞:一种内夹非肉的腊猪肝,通常作成锥形。按:“雷”是“鋏”的谐音。《集韵.灰韵》:“钻也。”卢回切,东莞话同音。与“锥”“凿”相承。而“鋏公”用成第二人称代词。趣谑说:这就是剌您的凿子,请吃吧。

而广州同名的是一种长而尖的苦瓜。理据一样。广州话正有“錑”这个古词。

〖雷签〗柳州:旧时一种刑具,从指甲心穿进去的竹签。按,也是“公”的谐音。

粵语、客家话、赣语的“公仔”或“公子”指人形的玩具或连环画中的人。方言词典都没有解释称名的原因。这个“公”也是从指疙瘩状来的。

〖仔〗东莞:①玩偶;洋娃娃。②画中人。

仔纸〗东莞:旧指一种印有各种历史人物的图画纸。火柴盒大,供儿童玩的。

仔传〗东莞:小人书。

〖木头仔〗东莞:木偶。

仔饼〗广州:人形饼干。

〖瓦仔〗广州:屋脊上陶制的小人小兽。

〖纸扎仔〗广州:冥器的纸人。

〖粉搓仔〗广州:米粉作的小人儿。

〖醉仔〗广州:不倒翁。

〖人子〗南昌:作为玩具的小人儿。于都:用香烟盒扎成或泥捏的人形玩具。海口话说:公仔人、公仔戏。

〖人书〗黎川:小人书。

〖人灯〗黎川:节日张挂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彩灯。

〖泥人〗黎川:泥人玩具。

〖戏套公子〗雷州:粉彩或浮雕的以名剧为内容的壁画。

以上众多的指称物中,最早的应当是木偶、泥或陶制的小人。与“活人”对比。木偶,汉代叫“魁櫺”,见《风俗通义》。就是说:本是一块木头或泥巴。以对比制作或表演的惟妙惟肖。“公子”应就是指本是一块木头或泥巴作成的。后来才泛指画的、纸扎的等各种。

(二)趣假的“婆”

(1)谐音“颇”。指程度甚深

〖偷油〗长沙:蟑螂。按,此虫并不吃油,而是分泌臭味,污染食物。它曾经成为灶神,人们希望它使得粮油充足。所以“偷油”是“投油”的谐音。“婆”不能包括雄性,人对此虫也不能区分性别,“颇”的谐音:多多投给粮油。参见本书《说神道鬼话民俗.灶鸡蟑螂是怎样错成为灶神的》。

〖黄脸〗柳州:①拙荆。②贬称不漂亮的妇人。按,谦称自己的年轻妻子,无须说成“婆”。漂亮,是对年轻女性而言。老年的“婆”已无所谓漂亮,“颇”的谐音:脸很黄。

〖胖眼〗苏州:①眼皮肿大。②眼睛特别大的一种金鱼。也说:水泡眼。按,“颇”的谐音。凡是把雌雄动物都以“婆”统称的,都是谐音趣假,多数是“颇”的谐音。

〖大针〗长沙、太原:大号缝衣针。按,“颇”的谐音。

〖二针〗长沙:二号缝衣针。按,从“大婆针”来的仿词。长沙话还有,少二婆:二号针的较小的;老二婆:二号针的较大的。都是仿词。

〖纺造〗南京对纺织娘的称名。按,“唣颇防”的理据:鸣声吵得很妨碍人。也叫纺纱婆,可对比特意说“造、唣”的谐音。《汉语大词典》:“纺织娘:虫名。雄虫前翅有发声器官,鸣声‘轧织,轧织’似纺纱之声,故称。也叫莎鸡、络纬、络丝娘、纺线娘等。”即恰好是雌虫不“纺织”,即“娘”“婆”都是虚假的。纺与织的声音又大不相同。纺的声音是车轮旋转的“嗡嗡”声;织的声音是梭子来回的碰撞声gua da gua da,并非“轧织,轧织”。而此虫鸣声是“zhi zhi”。所有以翅摩擦发声的昆虫,蟋蟀、蝉、蚂蚱等的鸣声都是如此。充分可见虫名的“纺织”也是虚假的。其实“纺织娘”是“吱嚷妨”的谐音:吱吱的嚷声妨碍人。又应当是先只指雄虫鸣声吵嚷妨碍人,再后来成为不分性别的统称。《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按,“绩纱”的谐音而倒序:纺纱。另名的络纬、络丝娘、纺线娘等却不说“织”和“纺”。络纬、络丝,其实另是缠我的意思。《汉语大词典》:“络丝:缠丝。”“络丝娘:缫丝女子。”而缠线又是没有什么声音的。“纺线娘”只能是“嫌嚷妨”的谐音。由“纺线娘”变说成络纬、络丝娘。《尔雅翼.释虫》:“莎鸡……率以六月振羽作声,连夜轧轧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故一名梭鸡,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这是那种想当然错误解释之源。

〖地蛇〗长沙:“矮小的人(不限男女)。”按,“地、低”;“蛇、折”;“婆、颇”各谐音。很低,犹如断折了一截。

谐音“泼”

〖后老油〗哈尔滨:汤煮开后再放油。按,“老、落”谐音,“婆、泼”的谐音。复说放入油。

谐音“薄”

〖鸡笋子〗长沙:丛生不能长成竹子的竹笋。“鸡、几”同音异调。该词典:“几:副词,用在感叹句中表示程度很高。”而“婆、薄”同音异调。

谐音“暴”

〖密〗厦门:蝙蝠。“密”字是“必”字同音异调谐音。该词典:“必:裂开。”厦门话“必痕”就是裂痕。“必缝”就是裂缝。“婆”是“暴”同音异调谐音。厦门话“暴其然”就是突然的意思。“必暴”:突然离开巢穴。

谐音“破”

〖子〗广东梅县。蝙蝠。缺字与“别”字同音同调谐音。“婆”是“破”的同音异调谐音,与“别”复说离开巢穴。“子”是“租”的同音异调谐音。蝙蝠巢穴在人家的屋檐下,被趣说租住在这里。

有一些词中的“婆”字,肯定不是指老年妇女,而是虚假的谐音,但谜底难以知道。例如下面的词语。

〖沙子〗长沙:沙子。

〖猪菜〗长沙、娄底:牛皮菜。也叫泥白菜。叶肉厚。

〖落沙〗长沙:①一种水鸟,雨天常在田野里出现。②比喻浑身湿透的。

〖蛆子〗长沙、娄底:蛆。

〖虱(子)〗长沙:虱子。

〖蒂〗娄底:蒂。

(三)趣假的“哥”

谐音“疙”。“疙瘩”的省说

〖鼻〗香港、广州:鼻子。

〖膝头〗粵语:膝盖。

〖茉根〗忻州:蒲公英。按,谐音同上。蒲公英的“公”,也是指疙瘩。“茉”是“末”的别写,指顶端。

〖大大〗手提移动电话机的趣味俗称。英语是cellphone,mobilephone,无论读音或意义都与“大哥大”说法风马牛不相及,是“大疙瘩”的谐音。早期的手提移动电话机体积比较大,或者以“半截砖”来比喻形状。后来的“小灵通”就是与“大疙瘩”对比的名字。可对比把指电子信箱的E-mail趣味译成“伊妹儿”。

谐音“歌”

〖八〗鹦鹉。按,谐音“吧歌”。指鹦鹉能学人语,鸣声如歌。《汉语大词典》:“吧吧:嘴唇开合作声。形容说话多而响亮。”长沙话叫“八鸽子”,又是把“歌”趣味谐音作“鸽”。青蛙,厦门话叫田鸽,则是从鸣声谐音为趣。互可参比。

〖鹩〗广州:八哥。按,“鹩”是“结鹩”之省。《新唐书.南蛮传下》说有“结辽鸟”。唐代把陇西所产鹦鹉叫:秦吉了。则是“结辽”的译音。

〖鬼敦〗成都、贵阳:猫头鹰。它的鸣声是敦促人死的丧歌。

谐音“个”

〖白鼻〗广州:①戏里的小丑,白粉涂鼻的三花脸。②花花公子,轻薄之人。如“搽白鼻哥”是做下流事的意思。③指考试落第者。按,都是“个”的谐音,等于:白鼻个(的人)。第二个义项不是以戏里的小丑来比喻,戏里的小丑只是言语趣谑而已,不但无所谓下流,有的也是正直的。实际是“百卑个人”意思的谐音:作各种不正事为的人。第三个义项实际是“鼻、比”谐音:考试比赛而未达目的,等于“白”。

〖三拇〗西宁:中指。西宁话说“大拇指头”,却不说大拇哥。词犹如说:第三个指头。

〖小拇〗徐州、哈尔滨:小拇指。

〖一〗广州:①想当头儿的人。②有才干的人。按,犹如第一名的个人。

〖泡〗广州:扒手。也叫:阿泡。该词典“泡:扒窃。”

〖会友〗广州:婚礼上助兴的新郎的年轻朋友。按,“哥”虽可以指男性,却不能指比新郎年龄小。

〖兵〗广州:当兵的。

〖细路〗广州:小孩子。也说细蚊仔。

〖高脚鹩〗广州:高个子的人。按,该词典“高脚:有高腿的。”而“鹩、镣”谐音。该词典“镽:细长。”“镽痩:痩长”。

〖猪牙〗厦门:虎喙牙,突出的犬齿。厦门话“猪哥”是种公猪。但无须用公猪来比喻,“虎喙牙”、“犬齿”的说法,就没有性别、长幼区分。厦门话“个”与“哥”同音异调谐音。

〖猪耙〗厦门:头上有齿的刨土农具。按,“猪哥”是“猪哥牙”之省,犹如:猪齿耙。

〖洽〗厦门:头脑不很清楚或纠缠不清的男性。按,等于“洽的”。厦门话“洽”是愚蠢、差劲的意思。由于谐音成“哥”,而只指男性,但男性不都是哥,可见不是字面的意思。

〖碍〗厦门:“故意跟人作对,唱对台戏;性情不驯顺,不讲道理。”而对“哥”字标同音代替号。其实就是“哥、个”的谐音。

〖十绝〗《福州》:十分吝啬的人。该词典“十绝:十分吝啬。”按,“十绝哥”等于:十绝的个人。福州话这类谐音词语很多,详见《福州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续说》。

〖子〗《汉语大词典》:对男孩的称呼,犹如称公子。《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这个是钱朝奉家哥子。”《儒林外史》第五回:“奶妈带着哥子坐在底下。”按,实际是吴语词,“个”的谐音:指示动词:这。内部结构另是“个子”:这个儿子。其他地方不如此说,可见不是一般的词义。

〖儿〗《汉语大词典》:对男孩的称呼。《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也抱住问了好,又向贾母道;‘哥儿越发发福了。”’按,是从“哥子”来的仿词。

《汉语大词典》:对男孩的称呼。《西游记》第四十一回:“行者道:‘是你也不晓得。当年我与你令尊做弟兄时,你还不知在那里哩。”’按,是从“哥子”来的仿词。

谐音“膏”

〖鸭〗厦门:指种公鸭。该词典“膏:很稠的糊状物”,即可以指精液。

〖猪〗潮州:公猪。

谐音“桷”

〖大鼻白菜〗《东莞》:小白菜的一种。叶柄像勺子,特别肥大。按,“鼻、髀”谐音,本是动物的大腿。“桷”:椽。二者复指叶柄。

(四)趣假的“娘”

详见《详释方言与元曲含“娘”字的系列谐音趣难词》。

(五)趣假的“妈”

乌帽子〗扬州:冬季戴的一种棉帽,边缘抹下来后,只露两只眼睛。按,“妈、抹”,“乌、梧”谐音。因为扬州把恐吓小孩的一种怪物叫“妈乌子”,所以趣附为说。

〖駿黑大乌〗扬州:很黑很暗。按,“妈、麻”谐音。也趣附为怪物的“妈乌子”。

〖密密〗扬州:“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疑是‘麻麻’的儿化音。”按,不是无知的儿化,是有意虚假。

〖呒妈用〗〖呒妈好处〗苏州:无用。按,呒:无。“妈、吗”谐音:“什吗”的省说。

(六)趣假的“姐”

〖花大姐〗北京:瓢虫。按,“姐、介”谐音指甲壳。

〖花姐姐〗银川:瓢虫。

(七)趣假的“孙子”

〖孙子辈儿〗《东北》:最低的等次。例如:这两盆儿比起来,你那个是孙子辈儿。按,“逊”的谐音。

〖孙头〗《东北》:儒弱而又被人拿捏的人。按,“头”是形容词词尾,可证“孙子”不是从辈分说。

有的词语是把某种情况谐音成人的姓,仿佛是说一个人。

〖黄二胖〗上海:入赘女婿。按,“旺二旁”的谐音:兴旺了另外的旁人。

〖马大嫂〗上海:指家庭妇女。“买、汰、烧”的谐音:买家庭用品、洗涤、烧饭。

〖王伯伯〗上海:易忘的人。“忘百百”发谐音:千百次遗忘。也说“忘伯伯”。

由于不能用常义解释,又不知道是趣难谐音,于是就有文章另作解释。如《方言》2004年第4期汤志祥《粵语的常见后缀》说“公”是后缀。

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巴蜀出版社2005年)说,动物取名的一种规律是“用对人的称呼去‘拔高’对象”。举例说:用“郎”字的如:鱼郎(翠鸟);螳螂。用“娘”字的如:纺织娘、红娘鱼。用“父”字的如:射父(麝)。用“哥”字的如:鹦哥。取名“郎”的多强健。取名“公”“父”的有“抬举”的意思。取名“娘”的多娇小美丽。

这些说法也都是不能成立的。难道鱼郎(翠鸟)是强健的吗纺织娘是美丽的吗为什么只对麝、鹦鹉抬举呢其实,“鱼郎”是“渔浪”的谐音:扑向浪中打鱼。螳螂是谐音“浪挡”:徒然的挡车。纺织娘,是“吱嚷妨”的谐音。红娘鱼,是“红囊囊”的谐音。“射父”其实就是“麝父”的别写。而“麝父”则是“麝腹”的谐音:麝香在腹部。“鹦哥”是“音歌”的谐音:鸣声如歌。可见“拔高”的解释是没有丝毫道理的。《汉语动物命名研究》一书完全没有认识到谐音趣难是动物命名的一条规律。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另作附会。

关于词中趣假的亲属称谓,参见刘敬林与笔者合著《北京方言词谐音理据研究》中《北京方言词语中趣假的“妈、婆、娘”等等》一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