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香港粵语研究的一个空白作填补,并对相关的误说作辨析。这个空白就是一大批趣难词的隐实示虚、设难成趣而有欣赏性的特点,以及谐音造词的特殊方法。
《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汤志祥《广州二字格词语研究》是论述双音词的各种“语源”的,第二种语源是“来自最常见的事物”。文章举例说:“‘鸡’、‘蛇’、‘猫’是民间常见动物,在广州话里均带有特定的意义和形象,因此也备受青睐,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所列举的词语如:鸡窦(妓院)、乌鸡(衣服上黑色斑点)、走鸡(错过机会)、出猫(作弊)、病猫(经常生病的人)。这类词香港粵语也有。鸡、猫也是香港乃至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间常见的动物。而上述词语的特点并不在二字格。也不在于常见的动物。“鸡”为什么与妓、斑点、机会等发生了联系?“猫”为什么能表示作弊、生病?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为什么偏偏相及了?这才是特点或关键所在,也就是疑难之处。汤文接触到这个重要问题,却又解释错了。
《方言》2000年第4期汤志祥《粵语的常见的后缀》分出“封闭性”的一类:“它们的构词能力很弱,成词数量比较稳定。”其中即有“猫”和“鸡”。关于“猫”的例词有:醉猫、病猫、奸懒猫、花面猫。关于“鸡”的例词如:辣鸡(烙铁)、鸡(眼皮上疤痢)、二撇鸡、小学鸡、偷鸡(偷懒)、走机(失机)、叫鸡(**)。也都是香港话的词语。
汤先生两文实质上是涉及同一奇特语言现象,即以“鸡”称“妓”之类出人意料,违背常理,很有趣味,也很难理解,也从无人研究的一个空白。我们可以说这是有意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张冠李戴的类型。如仅是个别人如此,自然是思维不清,语言混乱。但它们却是香港、广州,乃至粵语地区,乃至全国,千百年来所共有。如宋代已把“妓”叫“鸡”,今通行全国。这里面必然有一个道理,成为一种规律,而语言学家未曾注意,未作研究,因而尚不知道。
在汉语方言中,粵语之地处南海之边,历史上是与海外经济、文化接触交流的前沿。中外研究粵语的文献甚多。郑定欧《广州话研究论著索引》一书收录中文论著目录691种,英文218种。特别涉及香港粵语的,中文88种,英文23种。还只限于该书出版的1993年12月以前。这些论著中都未曾涉及这种语言现象。笔者通读了三种广州、香港粵语词典,知道这类趣难词有一大批,而词典对多数词语避言词形与词义之间的极明显的矛盾,对少数词语用“比喻”解释,却一点也讲不通。
可以说,汤志祥先生两文间接地注意到一些这类词语的奇特而疑难的情况,首次试作认识。但角度不准,方法不妥,认识便误。本是语义学中的词的理据问题,即内部形式曲折或中断的类型,却从词外部形式误说成附加式的后缀。而且前一篇文章说,它们“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但后一篇另说“它们的构词能力很弱”,自相矛盾。汤文的语料是自选而认定性的,也就是封闭性的,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应当从香港或广州粵语作穷尽性调查,并兼顾其他方言的大局,才可能看清此类词语的庐山真面目。
郑定欧先生编纂《香港粵语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有如下一条:“市桥蜡烛一假细芯:‘芯’是‘心’的谐音字,这句话是指‘假情假义’。市桥是广州附近的一个市镇。过去当地制造蜡烛的商人,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把烛芯做得特别粗大,但露出烛外可见部分特别细,使人误以为里面的烛心也一样细。”
这个词条是一句话,即双关歇后语,点明谐音是必要的。这种谐音双关是从六朝乐府诗盛行起来的,古代特叫“风人体”。明清而到今时,各地这类歇后语甚多,群众比较熟悉其中的谐音曲折。这是语言学中的修辞。
把妓叫鸡,把脏脸的人叫花面猫之类,却是不借助语境的独立而又固定的词。群众把修辞的谐音移用而创造大量的词,是一种特殊的造词方法,唯汉语独有。鸡与妓,风马牛不相及,无事理关系,词义仅由谐音承担。本不相及却相及,自然形成难解可误解。不是毫无理由的相及,是有特殊原因即借助谐音而相及的。谐音隐蔽了理据,形成难;却也暗示理据,包含智。由误知确,使这样的趣难词如同一则谜语,启迪智悟,欣赏趣巧。群众喜爱,大量创造,广为流传。这实在是值得语言学家研究的。
本文专就郑定欧《香港粵语词典》调查这类词语,作详细报告申说。这类词语数量很大,文章篇幅有限,先申说汤志祥文章所言及的含“鸡”、“猫”及汤文所未言的含其他各种动物名的趣难词。一词作为一个个例申说。每词前标示在词典的页数,据词典引述词义,文字或有节缩,不标引号。含同一动物名的词集中在一起,以便比较异同,更见趣难。
这类词的关键是具体的谐音关系,而《香港粵语词典》没有同音字表,词条中用到的有注音的字也有限。所以参考苏翰舯编著《实用广州音字典》(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的注音。在分类申说某种动物名的示假时,在动物名用字及所谐音的字的右上角,用数码标示声调,而免标音节拼音。这样可对比出同音同调和同音异调谐音。近音谐音,则标示各自的音节及声调。
下面是分类的个例申说。
—、“马5”的示假
(一)谐音“码5”:连接。
马:为了得到好处而缠上某人。
马子:泛指手下人。
按,缠即巴结,接连在一块。手下人,即已接合为一伙。《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盗贼.杆匪》:“码子:匪之同伙也。”此词中未作谐音,理据平实。
马扎:小型坐具,可以合拢,便于携带。
327.扎马字:苏州码子。
212.班马:召集人打架。
“马扎”词多数方言共有。理据是前后复说的“码扎”。码,指合拢。平实的叫法就是:折合凳。数从一到十,是一连串的,故叫数码。内地说“苏州码子”便不作谐音曲折。“班马”是“搬
码”的谐音:搬动、集合。说某个组织或某个人“人马很多”,实指结合起来的人,并没有马。
63.快马,饮食业用语。表示顾客要求尽快得到食物。
124.去马:开始做。
“去马”,即内地说的“马上”,指接连上就得到食物、就做。
93鬼马:形容既诡异又逗笑的样子。
212.扮鬼扮马:形容脸上、姿态上或服装上装出怪样子。
183.做鬼做马:因工作无法开展而表现出来的不满:人都走哂咯,做鬼做马咩!
“鬼码,,即鬼样。口语“尺码”、“码号”、“一码事,,中,犹“样”。“扮鬼扮马”、“做鬼做马”是“扮鬼马”、“做鬼马”的扩展式。
(二)谐音“麻4”。
59.胡哩马叉:字迹潦草。
胡即乱,“马”即“麻”的谐音曲折,不清楚。与“马虎”即“麻糊”相一。
二、“鸡gei1”的示假
(一)谐音“妓gei2”
89.鸡:指妓女。跟“鸭(男妓)”相对。
这一谐音俗语宋代已有著录。《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向东曰东鸡儿巷,向西曰西鸡儿巷,皆妓馆所居。”黄庭坚《戏书少游壁》:“莫愁野雉疏家鸡,但愿主人印累累。”野雉即野鸡的变说,指不是自己蓄养的歌妓,从而仿出“家鸡”指自己蓄养的歌妓。章盛《香港黑社会活动真相》十二:“十二、三岁貌姑娘仔呀,有心试吓‘鸡巷仔’貌就上车嘞,免费接送呀。”此“鸡巷仔”是童妓聚居的小胡同,与宋代开封的“鸡儿巷”一源相承。开封及内地许多地方’“妓”、“鸡”同音,香港只是近音。“鸡窦:妓院”,“鸡头”同‘马伕’等词中相同。
99.飞鸡:喻指暗操淫业的空中小姐。
“喻”的解释错误。理据是:空中小姐而当妓女。
360.北姑鸡:泛指从内地到南方沿海一带卖淫的女子。
是“北贾妓”的谐音。用文言文的“贾”,“卖”的意思,与“姑”同音异调。
香港话从“鸡”而把男妓叫“鸭”。清代内地另作“兔子”,谐音“秃”,此不详及。
337.—楼一凤:指一屋一妓的卖淫现象。“凤”喻妓女。
“凤”之言只是仿词,不是事理性比喻。饮食业把鸡翅、鸡爪誉说成凤翅、凤爪,受此影响,变“鸡”为“凤”,与“鸭”之称相似。明代叫“粉头”,即“凤”的谐音隐曲,香港话承此。
(二)谐音“机ji”
140.走鸡:①错失机会。
135.偷鸡:偷懒。没有正当理由的缺席、开小差、旷课、逃学。
对“偷鸡”者言,却正是偷得一种机会。
(三)谐音“肌ji”
262砸鸡:眼皮上的疤痢,疮口或伤口长好后留下的痕迹。”《南宁方言词典》:“□鸡:疤痢,疮口或伤口长好后留下的痕迹。”“□鸡眼:眼皮有疤痕的眼睛。”又说:那个有音无字的语素源自壮语,意为疤痕。它与“喷”读音对应。则“鸡”所隐蔽的实际理据正应是“肌”:肌肉上的疤痕。南宁有一种鸟,学名叫“褐翅鸦鹃”,头、颈、胸、背,紫蓝色。眼,赤红色。嘴、脚、爪,黑色。用于泡酒,对产妇有滋补作用。方言叫“红母鸡”,词典避言原因。笔者可确言,正是“使产妇(即母)肌肤红润”意谐音作趣假的。“鸡”也是“肌”的谐音。
(四)谐音“基ji”
167.小学鸡:谑称小学生。
从小学是基础言。汤文有“中学鸡:中学生”例,则应是仿词。
(五)谐音“笄ji”,即同音同调
310.香鸡:制造香烛用的小竹棍儿。
《广州方言词典》:“香笄:烧香后剩下的小竹签”。一则平实叫名,一则谐音求趣,可为互证。
(六)谐音“羁ji”
89.鸡仔媒人:在生活小事上热心地充当中间人的人士。
鸡手鸭脚:比喻笨手笨脚。
135.斗鸡眼:内斜视的通称;对眼;斗眼。
“羁仔”指羁连小事。“羁手”即手如拴着,不灵活。“鸭”是连类而及的仿说,与把男妓叫鸭相同。非比喻。内斜视是两个眼仁各向内眼角靠近。“对”、“斗”是对合、凑合义,指靠近。内地一些方言同名,由“挤”谐音。香港话中不谐音,另从“羁”谐音,夸大说成要连在一起。
二撇鸡:八字胡。
140.走鸡:②梦中遗精。
“八”字的中间是断开的。也许嫌八字胡的比喻还不够恰切,于是香港人推陈出新,另作补充:如两撇的“八”字,而中间羁连起来。“走羁”即失去羁约。内地或叫“走马”,谐音“码”。不相连即散失,与香港话机抒相同。
又,本词典《引论》中说:“香港话的‘鸡尾语言’,即中英混杂的语言形式已有不少论述。”这个“鸡尾语言”的趣难名称自然应是香港话,应该是“羁味”的谐音:把两种韵味不同的语言混杂来说。又,《现代汉语词典》:“鸡尾酒:一种混合酒名。通常用几种酒加果汁、香料等混合而成。多在饮用时临时调制。”《汉语大词典》全同,都避释这种酒与“鸡尾”的关系。我想这个名称应当是从香港传入的,也应是“羁”的谐音。从内地语言来说,变成由“集味”而谐音:集合了好几种味道的酒。香港话“鸡”与“集”不能谐音。
(七)谐音“蹊qi”,近音
79.怪鸡:令人诧异;蹊跷。
“鸡”正是“蹊跷”的省说而谐音。
(八)谐音“吼hou”,近音
276.静**:静悄悄
“静吼”等于“止吼”,小小的吼吼声都没有。孟郊《长安羁旅行》:“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静流即不流动,非静静地流。香港话此词也就是用了古诗文的措词。广州话“静**”与香港话同,又有“静鹰鹰(英英)”的谐音趣仿,恰成一对,更可见求趣难机制。据笔者的辑例,在粵语中“鸡”的不同谐音趣假有十多种,而从全国方言计,竟有五十种之多。详见《谐音趣难词“百鸡宴”》。
三、“猪zhu”的示假
(一)谐言“诸”同音同调
54.猪朋狗友:指一些不正经的朋友。
即“诸朋苟友”的趣假,与“狐(胡)群狗(苟)党”类似。
(二)谐音“主”
63.卖猪仔:泛指由于轻信而被人欺骟,招致损失。特指不良旅行社在行程、住宿等方面蓄意欺诈旅游者的行径。
本是早期向海外贩卖人口的隐语。盗贼之类把他们为害的对象从“顾主”说法暗说“猪”。
(三)谐音“住”
86.砌生猪肉:被人诬陷入狱。
词的字面意思是:堆砌生猪肉。必为假趣。由“砌生住狱”谐音。《广州方言词典》:“砌:(3)胡编,乱讲。”“生:(10)生硬,勉强:生安白造(瞎编胡说)。”是“砌.生”复说,指被诬陷。
(四)谐音“著”
213.扮猪食老虎:装傻,以图乘对方放松警惕时谋私。
是“扮、著、饰、老、腐”的理据:装成老腐朽。“著”同“着”
四、“蟹hai5”的示假
(一)谐音“解gai2”,近音
79.蟹:②喻指在投机炒卖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人士。
蟹货:跌破底价的货物。
“解”即开。炒卖活动是为了增聚钱,反而把本钱开支出去,无益有损。跌破底价即打开、分散、减少底价的一部分。对于货价,买方要求“开”,卖方则言“不能开”。
(二)谐音“澥6”
180.老虎蟹都……:表示坚定要做某事。
由“劳赴澥都(在所不辞)”的意思谐音。劳,指辛劳。赴澥,指危险。澥、渤澥,古词语,指海。各地口语不用此词。可反证这一说法历史必远久。
(三)谐音“械6”
212.扮蟹:比喻被捆绑。
人实难扮成蟹。即令儿童剧中勉强作象征性表示,也绝不会有此比喻义。“扮”是“摊”的谐音:捆绑做。“蟹”要恢复成“螃蟹”全词。“螃”音pang,谐音近音的“绑bang”。“蟹”谐音“械”:绳索、枷、锁、链之类。此处用为动词,被拘系。也是古汉语表述法,可证时代甚早。
五、“猫1”的示假
(一)谐音“貌6”
5.花面猫:谑称脸脏的人。
119.醉猫:谑称醉汉。
267.病猫:谑称经常生病的人;病秧子。
220.奸赖猫:耍赖皮的人。
“花面貌”中直接言脸,与“面”复说。其余三词中的“貌”犹“样”。“病秧子”中也是谐音“样”。“赖皮”中谐音“脾”,指习性,有“卑性”词。
(二)谐音“蟊4”
128.猫纸:①学生考试中作弊提示的纸张。②演员表演时临场提示的纸张。
352.出猫:考试作弊。
作弊犹做贼。同词典,“茅虿:谑称球赛中经常犯规的运动员。”又,“茅:不依规则,不择手段以求胜。”此“茅”字即“蟊”的代写字。蟊虿,古语词。
(三)谐音“铆5”
262.掹猫尾:喻指两人串通一气欺骗他人。
掹,义为拉。但从“猫尾”丝毫看不出这个词义。拉猫尾更无需两人,更无需串通一气。“猫”谐音“铆”,指紧密结合,即两人串通一气。“尾”谐音近音的“迷”,使人迷惑受骗。
六、“鱼4”的示假
(一)谐音“愚4”
333.失魂鱼:冒失鬼。
鱼无所谓失魂。“实混愚”的谐音。冒失即糊涂、愚蠢。
(二)谐言“如4”
102.死鱼:疲累不堪。
即疲累得一动不能动,如同死了。把“如死”颠倒成“死如”的文言文说法,谐音成“死鱼”。
(三)谐音“舁4”,义为抬
195.咸鱼:俗称死尸。
咸鱼是晻鱼。“晻”谐音“嫌”或“厌”。死尸令人嫌、厌,应抬走埋了。
七、“虾”的示假
(一)谐音“下6”
21.虾碌:①较大的虾的一段。②指在录音或录像过程中,没有按照剧本或导演的要求去做,或者因某种原因出错(如打喷嚏、咳嗽、发笑等)而需要重做。
词的两义间没有关系,实际是两个同音词,后一义附会为前一义的词形。后义的理据另是“下录”:要把这一段所录的裁掉,又双关指下面重录一次。
183.灶虾:一种出没在炉灶旁的蟋蟀。
从出没“灶下”取名。别的方言叫“灶鸡”,从“集”或“吼”谐音;或叫“灶马”,从“码”谐音,指群集。或直接叫“灶蟋蟀”、“灶蛐蛐”。
(二)谐音“哈
68.大头虾:冒失鬼,马大哈。
是“大头哈”复说。俗语以“大头”指糊涂。“哈”指嘻嘻哈哈、随便、不细心。
21.呀呀仔:婴儿。也说“苏虾子”
“呀呀”从叫声言。“苏”是“臊”同音同调谐音,婴儿难免的气味。“哈”指笑声动听。很平实而有情趣的理据,又假说成苏州的虾,多了一层智巧。
(三)谐音“夏6”
195.咸虾撑:鄙称澳门的中葡混血儿。
“咸”是海水味,粵语用称经海而来的外国人,此指葡萄牙人。谐音的“夏”即“华夏”的省说,是指中国人。“撑”在词中音can,与“餐”同音异调而谐音。民间性隐语以“食”指**,《诗经》已如此。广州话此词指葡萄牙人。也说:西洋鬼。“虾”与“遐”谐音,指葡萄牙人是远来的。而“撑”与“伥”同音异调谐音。“伥”是虎所吃的人变成的鬼。互可参比。
八、“龙4”的谐音
(一)谐音“弄6”
52.过江龙:喻指来自香港境外的投机者、冒险者。
龙过了江海水域如同离庙的神、落架的凤凰、搁浅的船,无所作为。龙实非比喻。香港以海与外界相隔,又不当言江。江,谐音“港”,是“过港弄(险)”的谐音趣说。过港,指到香港。
136.偷龙转凤:比喻以甲换乙,偷梁换柱。
非比喻。比喻要选用直接、明显性的喻体,此正好相反。是“偷弄转奉”的谐音求趣,暗做转换而奉送。“凤”也是动物名的趣假。
17.沙龙:特指精心设计的、漂亮的照片。
“沙”由近音的“宅”谐音,美丽义。“弄姹”的倒序又谐音。
(二)谐音“窿4”
343.倔尾龙: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口语里用来比喻那些爱闯祸的人。
呼风唤雨正是龙的神职,褒誉的事物不能作贬斥性比喻。呼风唤雨的又不应是“秃尾龙”。“掘伟窿”的谐音:挖掘了大窟窿,指闯大祸。
375.托水龙:指托人代付钱款或代收款项,但所托的人把钱吞没了。
“水”指钱。词言把钱托到黑窟窿中了。
(三)谐音“拢5”
340.—龙去,二龙追:以寻找他人为借口溜掉,或劝告某人不必寻找第三者以免扑空。
词义与“龙”无涉。词语字面也没有表示追者溜掉的字。“一龙去”实是“拢逸去”的谐音而倒序,指追逃去的人。“一”与“逸”同音异调。“拢”指收束逃走的人,指“追”。“二龙追”是“依拢坠”的谐音:依照、合拢(逃者)而溜掉。坠是掉,指溜掉。“依”与“拢”复说。“二”与“依”“伊”都同音异调。也可以是“伊拢坠”的谐音作假。伊即他,指追者。
九、“牛”谐音“勾”
103.死牛一便颈:形容人脾气犟。
此义在内地许多方言单用“牛”字表述,即谐音“扭”或“拗”。香港话无此方便,而另用同音异调的“勾”表述:脖子死死地勾到一边。理据是:颈死勾(在)一边。
157.牛命:喻指不病则已,一病了不得的人。
牛和各种动物一样,也有小病不断而命长的,非比喻。谐音说阎王爷“勾命”的病。
牛肉干:喻指警方发出的违例停放汽车的定额罚款的告票。
比喻的解释误。由“干勾肉”谐音而倒序:干,犹如“白”“空”。勾,指强行索取。俗言“血汗钱”,此变说成“肉”。
286.劏死牛:拦路抢劫。
由“挡而死勾”谐音。
290.黄牛党:特指票贩子。
由“谎勾当”谐音。他们或说是高价买来,原价而售,或说是合法的售票人,都是谎言勾当。“谎”、“黄”香港话音近。吴语只用“黄牛”为说,便从“谎扭”同音谐音。
十、“狗2”谐音“苟2”、“久2”
狗窦:形容肮脏、零乱不堪的家庭。
“苟”,不正、不好义。同词典,“装假苟:弄虚作假”,其中“苟”即对“装假”作评论示贬,按理也可以“狗”示假。
118.女人狗肉:特指石榴当中的“鸡矢果”,其香味特别受女性欢迎,故名。
狗肉并非女性所欢迎,不是得名原因,是“久欲”的谐音曲折。
十一、“蚊”谐音“民4”
细路仔:小孩儿。也说“细蚊仔”。
“细蚊”谐音“细民”,即小人,特指小孩儿。
十二、“鹤hog”谐音“喝hod”,近音
当白鹤:酒后呕吐。
“全当白喝了”的谐音谑说。
十三、“蟀谐音“摔1”
烂头蟀:比喻不顾一切,硬拼到底。
非比喻。是说“烂头摔”。内地俗语“头烂不怕斧头砍”,语义同,平实说法。
十四、“蟋谐音“适1”
拣蟋:比喻物色、挑选有用的,重要的人物。
非比喻。“拣适”的谐音。有用的,重要的人物,与蟋蟀没有共同性。“蟋蟀”也不能简称为“蟋”。
十五、“蝇4”谐音“营4”
357.拍乌蝇:比喻生意清淡。
非比喻,以“黑营”指营业不好,与营业红火对言。成语“蝇营狗苟”即是“苟营”再复合上各自的谐音。可以对比。
十六、“鼠2”谐音“嘘1”
死老鼠:喻指因失意或劳累而精神沮丧的人。
由“劳嘘死”谐音而变序。嘘,指叹气。
十七、“麒4麟4”的示假
火麒麟:指嗜好很多的人。
无火麒麟一物。“期4(或:冀3)伦4夥2”倒序而谐音。“期”“冀”,以所希望指所爱。“伦”,犹“类”。“夥”,指多。原来的理据“期(或:冀)伦夥”本是主谓结构:爱好的种类多。趣难的“火麒麟”成为偏正结构。
十八、“狼4”谐音“浪6”
285.忙忙狼狼:忙忙碌碌。
“浪”有“急”的意思。唐代有“狼忙”的同义词。李中《离家》:“月生江上乡心动,投宿狼忙近酒家。”香港话“忙忙狼狼”,承应的唐代的“狼忙”。
十九、“蚁5”谐音“危4”
周身蚁:比喻惹了许多麻烦。
非比喻,蚂蚁并无危害性,也易除去。东莞话同词同义,“蚁、戾”异调谐音。本词典未见“戾”字注音,不知是否谐音。而“蚁、”同音同调,意思是“缠”,也是理据。
二十、“蛇4”谐音“泻3”
304.两头蛇:喻指搬弄是非的人。
并无此种蛇,即令有,即令且是毒蛇,也只是同时可咬两人,不会有此比喻义。“泻”,是书面语,犹口语的“倒”。自高而低的泻水,从壶向杯的泻水,即倒水。把“倒”再暗中换为倒伏义,便成为“两头倒”,指搬弄是非。为求隐曲而趣假,用了一连串的转折。柳州方言同词同义,“蛇”却另谐音“折”即指“倒”。以墙上草作比喻,也是说随风两面倒。
蠼蛇:壁虎。
字书无“蠊”字,似是香港人自造字。理据是同音的“檐、嫌、厌”。它常见于檐下,广州、南宁叫檐蛇,汕头叫檐龙。该词典未见“檐”字注音,不知道是否谐音。人们嫌它而厌它样子难看。江西萍乡叫狗猫蛇。是“苟貌”的趣假,指形状不正,蛇而有四脚。福建连城庙前话:观音蛇。观音菩萨是美女,而此虫丑陋难看,不少妇女怕见,“观音”从何说起?殊不料正是从取名反向作趣。原来“音”谐音“影”。不忍看的情状看到了,会潜存在记忆中,方言俗语叫“影心”、“恶影”。丑陋之物却有了美女之名。香港话“嫩’字正与“厌”、“嫌”同音同调谐音。详见《多蜥蜴100个称名的语言学研究》。
又,365踢死兔:晚间穿用的无尾礼服。英语tuxedo音译词。
音译词已无理据可言,一般说来用字还要避免自成另一义的歧解,而“踢死兔”恰是相反,特意成此趣名。这说明谐音设难成趣的方法也渗透到谐音词中了。这类词不再示例。
以上共示例近80个,占本词典词条总数八千的百分之一。还只是假用动物名的一种类型的部分词语。从这些词来看,有的在香港之外的粵语或非粵语的其他方言也共有。但多数是香港粵语所独有,即令是共有的,香港粵语词也是同中有异。以鱼、虾、蟹作趣假的词,比别处多,也别致。这一大批词是谐音造成,设难成趣的规律性非常明显。它们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自成系统的词语世界,体现了世代香港人的生活情趣和创造智慧。香港曾与祖国隔离百年,大量的隐实示虚趣难词说明,在语言上仍然是息息相关的。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