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花园大学《俗语言研究会报》开辟“待质录”专栏,陆续披示禅籍一些难解的词语,征求中国学者的解答。笔者试就几个词语作刍议。
《祖堂集》P99,《传灯录》P128,《五灯会元》卷3.洛京黑涧和尚章
僧问:“如何是密室?”师曰:“截耳卧街。”曰:“如何是密室中人?”师乃换手槌胸。
《五灯会元》卷11.风穴章
问:“凝然便会时如何?”师曰:“截耳卧街。”问:狼烟永息时如何?”师曰:“两脚梢空。”《五灯会元》卷15.益州铁幢觉禅师章问:“诸佛出世当为何事?”师曰:“截耳卧街。”
《禅林类聚》卷12
中峰源禅师。僧问:“如何是城里佛?”师云:“截耳卧街。”云:“如何是村里佛?”师云:‘牵犁拽耙。”云:“如何是山里佛?”师云:‘钓鱼取柴。”
(《禅籍俗话言研究会报》第2号)
截耳即割耳,指不能听。实际上割耳后不会完全丧失听力。割舌即不能说话,仿此而指不能听。街上即稠人广众之处,光天化日之下,以言无有秘密。即令有何是密语,割耳之人也不能知。问语“如何是密室”实际问:什么是不可轻传的佛理秘诀?以“截耳卧街”答,犹言:即令有,我也不知。按禅语机锋,这等于说:并无佛理之密。佛理本是普通、平等、公开的,关键在于能否顿悟。禅僧话头有以“干屎橛”之类来回答“如何是佛法大意”一类问题的,即是:佛法大意说穿了也就一钱不值。
另问:“凝然便会时如何?”师以此作答,也是说:我不知道,也别怕我知道。言外之意:我岂不知道。又例“诸佛出世时当为何事?”犹问:那时诸佛传了什么法?答语也是不知道。(按,《会报》言此例引自《五灯会元》卷15桂州觉华普照禅师章。其实此章无有,而引自下一章即益州铁幢觉禅师章。)
又问:如何是城里佛、村里佛、山里佛?这是以城中喻高明,以村、山喻拙蠢。以截耳卧街答城中佛,即强分的高明佛也是徒有其名,无所知闻。以“牵犁拽耙”、“钓鱼取柴”分别答村中佛、山中佛,即被贱视的拙愚之佛倒是从事世间的真实活动,只是默默不求闻名而已。
《五灯会元》卷11首山省念禅师章:“问:‘如何是迦叶不闻闻?’师曰:‘聩人从侧耳”’。聩人侧耳与截耳卧街,机抒相似。
《祖堂集》卷六.投子章(研究所版P218)
又因一日翠微在法堂行道次,师而近前接礼,问曰:“西来密旨,和尚如何指示于人?”翠微驻步须臾。师又进曰:“请和尚指示。”翠微答曰:“不可事须要第二勺恶水浆泼作摩?”师于言下承旨,礼谢而退。翠微云:“莫挆却。”师曰:“时至根苗自生。”
☆台湾佛光大藏经编辑委员会编《祖堂集》(《佛光大藏经.禅藏.史传部》P242)断句:“不可事,须要第二勺恶水浆泼作摩?”断句对不对?文意如何解释?
《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七.鼓山先兴圣国师和尚法堂玄要广集(中华书局版P681)
问:“如何是本参底事?”师云:“因什么得到与么地?”师云:“若是猛利底,撩着便休去,大虫著角相似,有什么近处?更有一格人,脚不跨石门,怪他得么?不可事须踏前踏后,纳个如何醉人相似。且宗门中事作么生?降兹已下,根性迟廻,事须从人决择,方定纪纲。且作么生决?不可问一句答一句唤作决也。若与么,驴年去。到这里也须是个汉始得,大不容易。兄弟,决择之次,如履轻冰,将为等闲。句里相斗,道我解问话,实转数多合杀成得个什么边事?只是个识路中人,且无目由分。兄弟,事本因人,因人立事,人达即事浑,事浑即无成,无成须得无成句。有人道得么?出来。无事莫立。珍重。”
《五灯会元》卷十三.抚州金峰从志玄明禅师(中华书局本P818)
问僧:“你还知金峰一句子么?”曰:“知来久矣。”师曰:“作么生?”僧便喝。师良久。僧曰:“金峰一句,今日粉碎。”师曰:“老僧大曾问人,唯有阇黎门风峭峻。”曰:“不可须要人点检。”师曰:“真鍮不博金。”
《联灯会要》卷二十五.抚州金峰从志禅师(续藏本四二五页上)
师问僧:“还知金峰一句子么?”云:“知来久矣。”师云:“你作么生?”僧便喝云:“金峰一句子,今日百杂碎。”师云:“稍曾问人,就中阇梨门风孤峻。”云:“不可要人捡点。”师云:“真鍮不博金。”
《太平广记》卷二百五.杜鸿渐(中华书局版P1563)
鸿渐曰:“若某于此,稍曾致力。犹未臻妙。…”
(《禅籍俗话言研究会报》第5号)
《投子章》此话的标点宜作:“不可事须要第二勺恶水浆泼。作摩?”意思是:“(我)不需要(给你)再泼第二勺恶水吧。(你看)怎么样?”令人觉难的是,“可、事须、要”三者是同义、近义的能愿动词共用不避复。“不”,是对这个整体作否定。“作摩”自成一句,就前句的意思作询问,征求对方的意见,实际上是要他同意自己的不正面回答,而要他自己作思索。“祖师西来密旨”是一个老得没有牙了的平庸之问,老师轻鄙它。那句话就是说:你再这样问,我就不客气地要再一次斥喝你了。“问曰:‘西来密旨,和尚如何指示于人?’翠微驻步须臾。”师不但不回答,还特别停步一会儿。用此行动表示所谓“密旨”一问并无价值,我对你做此无言的批评,这是轻微的批评。但因投子未领悟,又一次请求教导,老师便用重话批评,泼恶水云云犹言要大大扫他的兴,这也如同“棒喝”的斥责寓意。同第一次无言的批评联系起来,说成“第二勺恶水浆”。
《五灯会元》卷五《翠微无学禅师》中叙此事,句子简删成:“更要第二勺恶水那?”台湾佛光大藏经编辑委员会编《祖堂集》断句:“不可事,须要第二勺恶水浆泼作摩?”不能明畅句意,自误。
至于《古尊宿语录》“不可事须踏前踏后,纳个如何醉人相似”中,“可、事须”二者复用。句言:不需要向前又倒后,怎么能像酒醉一样行脚不稳呢。
《五灯会元》例:“师曰:‘老僧大曾问人,唯有阇黎门风峭峻。’曰:‘不可须要人点检。’师云:‘真鍮不博金。”其中“大曾”犹言“多曾”。“不可须要”的结构也是“可、须要”的复说。
《联灯会要》中“稍曾”与“大曾”表意相同。“稍”同“颇”一样,都可表示程度甚、数量多。见张相《诗词曲辞语汇释》卷二“稍:犹颇也;深也。甚辞,与小或少之本义相反。”“不可要人检点”同于“不可须要人点检”,因为“要”同于“须要”。
“不可事须要”不另见。虽可分析得合理,似是由“不可须要”衍字而成。《五灯会元》上引同文开篇处还有一句“不可要人点检”。有关文句是:“新到参,师曰:‘不用通时暄,第一句道将来。’曰:‘孟春犹寒,伏惟和尚。’师曰:‘犹有这个在。’曰:‘不可要人点检去也。’师曰:‘谁?’僧指自身。师曰:‘不妨遭人点检。”’(P816)可见这是多见的常式说法。
《祖堂集》卷六.草堂和尚(禅文化研究所版P224)
草堂和尚嗣圆禅师,师讳宗密,未睹行录,不叙终始。师内外谚瞻,朝野钦敬。制数本大乘经论疏钞,禅诠百卷,礼忏等,见传域内。臣相裴休,深加礼重,为制碑文,询奂射人,颇彰时誉。敕谥定慧禅师青莲之塔。
谚瞻:“谚”字未详。询奂:义未详。
(《禅籍俗话言研究会报》第2号)
“谚瞻”当是“该瞻”成误,广博、精详义。《文心雕龙.总术》:“博者该瞻,芜者亦繁。”《南史.贺琛传》:“欣然就席,便申问难,往复从容,义理该瞻。”
《草堂和尚》句本宜作:“师内外该瞻,朝野钦敬。”相类似的例句,且在《宋高僧传》中示例如下:
卷六《唐洛京佛授记寺慧苑传》:“有勤无惰,内外该通,华严一宗,尤成精博。”
卷二《唐益州多宝寺道因传》:“研几史籍,尤好老庄,咀其菁华,含其腴润,包四始于风律,综五声于文绪,故所讲训,内外该通。”
卷三《唐京师大安国寺子邻传》:“外学兼通,美声籍甚。”
卷五《唐京师安国寺良賁传》:“外通坟典,内善经论,义解之性,人罕加焉。”
又,《唐京师西明寺慧琳传》:“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诂训,靡不精奥。”
至于“询奂”,宜是“绚焕”义,用为记音代替字,形容文采辉煌。唐代王起《朝呼韩邪赋》:“至德鸿融,玄功绚焕。”同义词如明焕、辉焕、文焕、炳焕、绚丽、绚烂、绚耀。原例:“为制碑文,询奂(绚焕)射人,颇彰时誉。”意思便通畅了。
《祖堂集》卷六.石霜章(P253)
师年三十五而止石霜,更不他游,为洞上指唱,避不获,乃旌法寺,四海玄徒奔凑,日夜围达。师走避深山而不能免,众复寻出圈拷。近半载间,师无异说,然而无门可推,颇不获已,乃有僧将杖子上。其僧云:“奉师一条杖,其形有九曲。曲则为今时,上下长多少?”师云:“我道不出头。”僧云:“为什摩不出头?”师云:“汝道长多少?”大众一时云:“得也得也。”师云:“汝若与么,我有一句子盖却天下人舌头。”僧拈问师:“如何是盖却天下人舌头底句?”师云:“不可更教老僧答一转语。”
☆围达:佛光山本(P324)校记“达,当作遶。”
围拷:佛光山本(P324)断句为“师走避深山而不能免众,复寻出围,拷近半载间…”。校记“拷,当作接。”;太田《索引》为“围栲。”
(《禅籍俗话言研究会报》第5号)
二者都是“围遶”之误。“四海玄徒奔凑,日夜围达。”佛光山本校作“围遶”,完全正确。另句:“师走避深山而不能免,众复寻出圈拷。近半载间,师无异说,然而无门可推。”其中当校点为:“众复寻出,围拷(遶)近半戴间……”众僧又从深山找寻出自是一意。把老师拥戴长达半年之间,他都没有其它的机锋语出口。这另是一意,说明师无心表现他的修养水平,仍不想任僧职。
佛光山本作:“师走避深山而不能免众,复寻出围,拷近半载间,……”并把“拷”校成“接”,是多有不妥的。是师想免自己之职而未能。“众复寻出”就是“不能免”。不是要免去众僧何事。师是躲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不是把他从“围”中寻出。“围”字属下,“拷”字便不宜作“接”之误。
《宋高僧传》卷十二《唐长沙石霜山庆诸传》(即本传)是这样记述的:“时洞山新灭,俄为远方僧侣围遶,因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时众追寻,倏有见者,皆号哭交请‘出为吾曹。诸将安往?’由是日晨夕被游学者扣击,可无希声以应之乎”(中华书局本P283)《祖堂集》)“四海玄徒奔凑,日夜围遶”即和传文“远方僧侣围遶”相同。“围遶半载间”和“日晨夕被游游学者扣击”相同。扣击,即扣门求学。围遶,也指众人围遶而问。
(原载日本禅籍俗语研究会编《俗语言研究》第三辑,1996年6月)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