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2016-05-04 作者: 命书言道
楔子

公元六百零四年七月,隋文帝因疾病重,卧于长安仁寿宫大宝殿内。

“病矣,后事如何?”

另一座宫殿内男子俯身蘸了蘸砚台里的稠墨,在宣纸上留下一气呵成的龙飞凤舞。

男子横眉竖眼蟒袍加身,一举一动间无不透露出一股帝王之气。

若是太监宫女见得此幕定会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男子正是当今太子杨广,文帝时日无多而其竟然在此悠哉悠哉!

话说文帝此次病重,杨广即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而今正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

再言之后,却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了文帝。

文帝读后不禁勃然大怒,与此同时宣华夫人竟衣衫不整地跑了进来哭诉杨广乘其换衣时无耻调戏于己。

此时的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着床榻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今后怎能担当治国大任,皇后误了朕的大事啊!”

话罢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

杨广不久即便得此密报,与朝中大臣杨素,张衡,宇文述等人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带兵包围仁寿宫。随后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继而直入大宝殿害死了文帝。

欲登皇位总要为自己找个合适的理由才是。

杨广深知此意,当即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还未作出任何回答,派去的人便将其拖出殿外杀死。

至此,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史称炀帝,来年改号为“大业”。

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却并未如其父一般成为当代贤君,反而还招惹不少百姓私底下唾骂诟谇。

杨广在位整整十四年,开通永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等无一不是壮举。

也正因此一桩桩滥用民力,直接造成天下大乱,从而导致隋朝加速覆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公元六百一十七年,为了抵抗炀帝的****隋朝百姓开始了起义谋反。

而另一方面,可汗突厥还在一旁虎视眈眈。

怀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古训,隋炀帝当即下旨命李渊带领一队人马赶赴太原平定一方。

李渊当时正任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得旨之后带着二儿子李世民一同前去。

根据古籍资治通鉴记载:“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此处讲的便是日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

如同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似一道穿越浓云的熠熠曙光,瞬间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清晨。

太原叛军难剿难抚,李渊深知今后下场。深思熟虑一番后索性听从儿子李世民的谏言策反,一场朝代的更替就此拉开。

父子二人先是结盟可汗突厥,另一方面开始大肆招兵买马。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朝覆灭炀帝自缢。而李渊受禅代隋称帝唤作唐高祖,从此定都长安,建立唐朝。

贞观元年,唐朝分天下为十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

隋朝的灭亡展开了唐朝的宏图,李家从此水涨船高一门独大。

谈起隋炀帝失败的地方,便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而且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

话说李渊登基那天突降异象,虹光周围环抱着七彩光晕,日月同时高挂云霄。东方隐隐传来龙吟,继而紧接西面开始虎啸连连。

届时,待到异象尽数散去。

“启禀皇上,宫外有一老者求见!”

一名小卒急匆匆地跑至唐高祖李渊身旁,单膝直跪握拳礼之。

联想到先前异象,李渊语气开始急促起来:“快快引进,切记不可怠慢丝毫!”

待得老者来见,贵为唐高祖的李渊抱拳一笑:“不知先生作何称呼?”

老者先是甩了甩手中的拂尘,抚着长有三寸的白须继而言道:“老朽元阴子,观此异象特来叨扰高祖两句。”

“不敢当,阁下愿意言之一二淑德求之不得!”

老者是第一个能让李渊以淑德居称的人。

“日月同挂此乃大吉,代表旧朝覆灭唐朝取而代之。可观之东西方的龙吟虎啸却相对相冲,腾龙只吟了三声反倒是虎啸接连不迭。此番异象遍布长安天际上空,但其不多不少竟都于“午时”全然消逝。”

元阴子解释一番继而言道:“你且观其后。”

老者的一番话在李渊听来甚是玄奥,其额上也是眉头紧锁。

骤然,天际生变。

先是打远处的东方弥漫出一片瑰丽的晚霞,紧接西方开始大火烧云。

李渊见此不免惊呼:“先生,此为何意?怎得如今午时竟然出现了娇媚霞光?”

元阴子再捻白须:“龙吟一声代表一个朝代的更迭,三声则是三代。”

“淑德愚钝,先生可否明言?”

李渊脸色愈发凝重。

“东方青龙代表如今的唐朝,“午时”又通“武氏”。龙吟三声之后即于午时被霞光所覆盖,观其金芒更胜之前。”

元阴子行了两步,站在殿前俯视着下方的诸多士兵大臣:“此意为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取而代之!”

李渊自幼即便聪颖过人,元阴子先前的一番解释其怎么可能不会明白,只是至始至终都抱着一丝侥幸心态而已。

可如今元阴子一语道破天机,李渊再也没能平静如初。

“先生,此事怎解?”

李渊试探着元阴子,心中也在细细斟酌。

元阴子似乎看出了李渊心中所想,语重心长地言道:“哪怕武氏从此尽数除名也改变不了唐朝最终的命运,反而还会因果持身加快朝代的灭亡。”

李渊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随着元阴子的一番言语继而破碎。

“先生可有法子改我大唐气运?”

李渊对着元阴子再次抱拳,语气也愈加恭敬。

元阴子恍神许久,随后从怀中掏出三****帛说道:“此卷共有三十七张,完本合来称之为《三七秘术》。卷中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摸骨相术,寻龙点穴。更有大能者甚至可以逆天改命,无所不能!”

李渊闻后虎躯一震继而相言:“先生的意思只要将这《三七秘术》集齐便能化我大唐此次浩劫?”

“是也。”

元阴子将手中三****帛奉上李渊,嘴角在不经意间闪过一丝狡黠。

李渊接过三****帛轻轻摩挲。入手冰凉,不知是何材质。整体呈土黄色,看起来年代久远。隐隐有着扑鼻清香袭来,让人不忍释手。

元阴子穷尽一生游走天下也不过得此三张。

可李渊却不这样想。自己如今乃为当朝天子,是为一国之君。元阴子一人即便得有三张,倘若自己举国之力还真不信集不齐这区区三十七****帛。

公元六百二十六年七月二日,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附近发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太子,并继承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李渊过于自傲,或许是小觑了《三七秘术》的珍贵。在位八年,始终未曾寻得其它锦帛。

李世民登上皇位后逼得其父交出手中的三****帛,并在同一时间壮大了天策府开始暗中寻找其它部分。

天策府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即便建立,当时只为笼统一国江湖。

虽然日后经过武周一代的极力打压,但天策府还是成为大唐王朝在江湖上的一支秘密代表。

李渊在位时明教的势力便是足以称霸一方,而今正值高祖退位太宗上台,明教更是肆无忌惮地加速扩张。

眼见明教日益壮大,太宗上台之后便立刻颁布了《破立令》,宣布明教事为非法,明教与天策的冲突在所难免。

光明寺事件紧接爆发,天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击明教高层聚集地,直接击杀明教四**王及许多高层。明教损失惨重,仅以教主一人身免,不得以西迁远方。

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天策之所以突袭明教,一方面是为保太宗皇位以儆效尤,而另一方面则就鲜为人知了。

就连当时参战的天策府人都相知甚少。

李世民的野心就此开始膨胀,命天策府一举拿下明教以证皇威。

公元六百四十九年七月十日,李世民听信印度喇嘛的谗言吞服长生药,结果七窍流血倒地身亡。

太宗没有做到慎终如始,如此荒唐可悲的过早离开了人间。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举国之力不惜一切代价才集齐五张三七秘术。具体最后的完本还差很远,且太宗也永远都看不到了。

公元六百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唐高宗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同一时间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太宗驾崩后留有妾妃媚娘,其子在登基后与武氏日久生情,全然不顾道德伦理走在了一起。

李治为了完成其父太宗的遗愿,在天策府鼎盛时期又建立了一个天玑府。

高宗反其道而行之。天策主管江湖门派,而天玑却被李治用以五张秘术培养了诸多异禀相士。

天策在明,天玑在暗,两府相辅相成不到三十年的光景既然集齐了十四张秘术。

眼见三七秘术集齐将半,可此后的第四个年头高宗却突然离世。

说起高宗驾崩缘由却是有些可笑。

三七秘术包涵了世上三十七种异法,在第十四张秘术上面记载的正是炼丹之道。

大唐之所以成为盛世,有大半原因是依仗三七秘术。高宗因此深信第十四张的炼丹之道,命天玑府人在半年内炼出一炉仙丹以证长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丹药不假可错就错在高宗太过贪心。其为了能够长生不老拼命食之丹药,最后却因丹毒攻心驾鹤西去。

至此,唐已有三代。

高宗病逝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继而平定了徐敬业带领的反叛后,于公元六百九零年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

双悬日月照乾坤,龙吟虎啸媚霞昬!

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取而代之!

武后在位数十年里做了甚多事件,其中最为之重的还是寻找三七秘术。

据流传所言,武后集齐了完本的三十七张秘术。可不料而后却因时间的蹉跎再也不能睥睨如当初,其直至死后则合葬在高宗的乾陵。

有人说三七秘术被武后分散在大陆的各个角落,从此永久地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人说此为瞒天过海之计,完本的三七秘术早就被武后带到了乾陵,这一举动不过是迷惑众心罢了。

总之在乾陵没有见天之前,谁都不能妄言断定。

也只有天玑府少数几人知晓,在武后登基那一天起他们便开始忙碌了起来。

而元阴子,也在武后薨前悄悄进宫一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