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般检验

2014-08-09 作者: 梁勤
第一节 一般检验

白细胞检查(white blood cell WBC)

白细胞是周围血的有核细胞,其数量仅相当于红细胞的0.1%一0.2%。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可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粒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特殊颗粒,依其颗粒的特点又可分为三个亚类,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源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防线。

白细胞计数

①成人:(4~lO)x109/L。②新生儿:(15~20)x109/L。③(6个月~2岁:(11—12)x109/L。

1.生理性变化

(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30)x109/L,通常在3d~4d时降至lOx109/L。

(2)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1m白细胞升高,分娩时可达34x109/L,产后2~5d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则可降低。

(5)饮酒、大量吸烟、冷浴亦可升高。

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50%。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①各种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脓性炎症:中耳炎、扁桃体炎、阑尾炎、脓肿等。②全身感染:肺炎、败血症、猩红热等;。

③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汞中毒、铅中毒。④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⑤恶性肿瘤、粒细胞血液病等。⑥类白血病反应。

白细胞在20xl0^9/L以上,说明存在严重感染。

(2)减低:①病毒感染:重症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②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疟疾等。③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④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照射、镭照射等。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在2.5x109/L以下,是传染病、中毒和骨髓再生障碍的重要危险值。

1.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末梢血细胞计数预稀释血,人工加入溶血剂的量及溶血的时间要掌握好,若加入量不足或加入后放置时间过短,可造成溶血不完全,使未溶解的红细胞计人白细胞,从而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升高,若加入溶血剂量过多或加入后放置时间长则引起白细胞形态改变,使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

2.病理因素影响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多

(1)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转移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患者血中含有冷球蛋白,骨髓瘤、癌症、白血病、妊娠、血栓疾病、糖尿病患者血中含有冷纤维蛋白,使 ##第一章临床检验学

血液中非晶体物质聚集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此时将稀释标本放在37℃,lOmin后立即计数即可。

(2)血液中有核红细胞过多;M蛋白增多时,在低pH情况下,M蛋白与溶血素发生反应;低色素贫血或红细胞内含有大量Hbs或HbCO,某些新生儿或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血不完全等均可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3.药物影响

(1)升高:常见的有苯妥英钠、甲基多巴、新生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异烟肼;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能致嗜酸性白细胞增加导致白细胞总数升高;乙醚和氯仿等麻醉剂,丙咪嗪、泼尼松龙等激素类药物可引起一时性白细胞增多,阿托品可引起儿童的白细胞增多;红霉素,汞化合物,铜、磷中毒时,口服避孕药、促皮质素等均可使白细胞升高。

(2)降低:磺胺制剂、解热镇痛剂、抗甲状腺剂、抗肿瘤药物。

1.严格使用EDTA盐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抽血量准确,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注意切勿用力振摇,以防产生气泡及造成标本溶血,标本抽取后及时送检。

2.不宜在剧烈运动后抽血,住院患者最好在清晨空腹采血。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绝对值:(2~7)xl0^9/L

百分率:0.50~0.70

1.生理性变化

(1)增多:新生儿出生IW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6—9d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体力劳动、妇女妊娠、女性黄体期、吸烟者晚上较白天约升高14%。

(2)减低:4~14岁儿童、女性月经期及绝经期。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明显,如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中耳炎、疖痈、扁桃体炎、阑尾炎等。②急性中毒,如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痛风危象、慢性肾炎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等。③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和急性溶血后。④较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可达lOx109/L以上,急性心肌梗死1—2d内白细胞明显增高,可持续1W,借此可与心绞痛区别。⑤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白细胞增高。⑥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2)减低:①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②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③慢性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铅、汞、苯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长期接受放射线及放化疗患者。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等血液病。⑥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⑦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绝对值:(0.8~4)x109/L

百分率:0.20~0.40

1.生理性变化: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至4~5岁时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二者大致相等。

2.病理变化

(1)增多:①某些病毒或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 咳等。②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淋巴肉瘤、肥大细胞增多症等。③组织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④多数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2)减低:①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传染病急性期。③粒细胞明显增加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④长期化疗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monocytes,M)

绝对值:(0.12~0.8)x109/L

百分率:0.03~0.08

1.生理性变化:增多: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高。妊娠时,生理性的增高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相平行。

2.病理性变化

(l)增多:①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③某些疾病恢复期,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④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⑤病毒、立克次体感染,如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

(2)减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髓功能不全。

氨苄西林及氯丙嗪可引起单核细胞增加。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

绝对值:(0.05~0.5)x109/L

百分率:0.005~0.05

1.生理性变化:正常人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清病等。②各种寄生虫病。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牛皮癣等。④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淋巴网状细胞肉瘤、嗜酸细胞性淋巴细胞肉芽肿等。⑤某些肿瘤,如鼻咽癌、肺癌及宫颈癌等。⑥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脾切除后、感染恢复期等。⑦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腺垂体功能减退。⑧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结节性周围动脉炎等。

(2)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青霉素等药物过敏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B)

绝对值:(O—1)x109/L

百分率:0~0.01

1.生理性变化,升高:吸烟、妊娠、月经期、晚间较白天高。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①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②某些铅、铋、锌等金属中毒。③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等。④某些癌肿转移,脾切除术后等。

(2)减低:由于嗜减性粒细胞数量本来很少,减低与否很难察觉,故临床意义尚不明。

红细胞检查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erythrocyte)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在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成原红细胞,经过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已丧失分裂能力,它通过脱核而成为网织红细胞。

这一增殖、分化、成熟的过程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网织红细胞再经约48h即完全成熟。红细胞释放人血液后,平均寿命约120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后,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由肺脏携带氧气至组织,并将组织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送至肺脏排出。

多种原因可造成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平衡失调,结果是一方面使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增多,从而引起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另一方面使红细胞在质量上发生改变。

①成年:男性(4~5.5)x10^12L;女性(3.5~5.O)xlO^12/L。②新生儿(6.0~7.O)xlO^12/L。

1.生理性变化

(1)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新生儿红细胞较高,出生两周后降至正常;男性在6~7岁最低,25~30岁时达最高值;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女性在13~15岁时达最高值,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与男性水平相接近。

(2)气压降低: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3)精神刺激: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4)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由于氧需要量增加,引起相对缺氧,此时EPO生成增加而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

(5)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孕妇血浆量增加致造血原料相对性不足,可出现生理性贫血。

红细胞计数值正常变异:新生儿较成人增加35%,高海拔约增加l4%,饮酒约减少5%,长期剧烈运动约减少15%,妊娠约减少16%,2m婴儿约减少30%。

2.病理性变化

(1)红细胞增多:①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中红细胞相对地有所增加,多见于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尿,大面积烧伤等。②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多见于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肿瘤等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0~12.O)x10^12/L。

(2)红细胞减少: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原因的出血,见于消化性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②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见于输血不合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③造血原料不足: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④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某些药物、物理因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增加:毛果芸香碱、肾上腺素、钴、糖皮质激素、促皮质素、雄激素等可致红细胞增加。

2.减少:常见于以下几种:

(1)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药物,抗癫痫药、抗肿瘤药、吲哚美辛、洋地黄、金霉素、避孕药、白消安、四氯化碳、砷剂等。

(2)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催眠药、苯妥英钠、羟保泰松、甲基多巴、洋地黄、他巴唑、氯霉素、链霉素、苯等。

(3)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药物: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呋喃妥因、环丝氨酸、苯、砷剂、新霉素和秋水显仙碱、抗叶酸药和抗肿瘤药物及异烟肼等。

(4)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有抗心率失常药、甲基多巴、抗组胺药、抗生素、抗结核药、驱蛔灵、避孕药、癌宁、亚硝酸盐、煤焦 油、苯胺、硝基苯、锑化合物、铅、煤酚。

(5)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有阿司匹林、保泰松、噻嗪类、抗真菌药、抗代谢药、癌宁、一氧化氮等。

(6)利尿剂、抗凝血药、维生素A(超剂量时)、头孢噻啶、庆大霉素、可引起贫血,氨苄西林和环磷酰胺可引起可逆性贫血,吲哚美辛和皮质类固醇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1.严格使用EDTA盐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抽血量准确,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注意切勿用力振摇,以防产生气泡及造成标本溶血,标本抽取后及时送检。

2.不宜在剧烈运动后抽血。住院患者最好在清晨空腹采血。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HGB)

血红蛋白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细胞赖以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血红蛋白的合成受两种激素的调节,一是红细胞生成素,二是雄激素。

①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②新生儿:170~200g/L。③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122g/L;女性87—112g/L。

血红蛋白增减的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相似,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但在有些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的减少多于血红蛋白的减少。

常见引起贫血的药物有:苯妥英钠、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苯乙双胍、维生素K(仅K3和K4)、伯氨喹、氯喹、奎宁、阿司匹林(致骨 髓抑制和胃肠道出血)、非那西丁、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磺胺类药、 抗生素、癌宁、苯胺、锑化合物、亚硝酸盐、铅、苯、氟化物、考来烯 胺、二硫化碳、吲哚美辛、皮质类固醇、利福平、呋塞米、铜等均可引起贫血。

1.应严格使用EDTA盐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 抗凝;抽血量准确,抽血后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 集,注意切勿用力振摇,以防产生气泡及造成标本溶血,标本抽取 后及时送检。

2.静脉输入氨基酸影响Hb测定的准确性,导致Hb的假性增高。

3.高脂血症可引起Hb假性增高。

红细胞比容(hemalocrit,HCT或packed cell volume,PCV)

红细胞比容,以前称为红细胞压积,就是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L/L)。

①常量法:男性0.4~0.54;女性0.37~0.47。②微量法:男性 0.47±0.04;女性0.42±0.05

红细胞比容是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的要素之一,有 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 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1.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 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以及真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L/L)和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用于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输液及输液量。

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种类不同,红细胞比容减少 的程度并不与红细胞计数值完全一致。

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L)。

①手工法:MCV:80~92fl;MCH:27~31pg; MCHC:320~360g/L。②血液分析仪法MCV:80~100fl;MCH:27~34pg; MCHC:320—360g/L。

临床上将红细胞3个平均值测定的指标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

表1-1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3个平均值只是表示红细胞总体的平均值,正常细胞性贫血并不意味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就无改变。如溶血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贫血的形态学属正常细胞性贫血,但其红细胞能有明显大小不均和异形;在大细胞贫血中可能有小细胞存在,在小细胞贫血时也可以出现一些大细胞或异常红细胞,这些改变只有在血涂 片中才能观察到。因此,使用红细胞平均值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进行血液涂片来观察红细胞形态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width,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一个较新的红细胞参数,由血液分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它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

成人:11.6%~14.6%。

1.进行贫血形态学新的分类

表1-2贫血的MCV/RDW分类法

续表

2.缺铁性贫血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

3.鉴别缺铁性贫血和β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形态(red cell morphology)

常见红细胞形态异常:

1.红细胞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直径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直径10μm,巨红细胞直径15μm,超巨红细胞直径2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β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悬殊(常在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大于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及肝病等。

(3)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多于25%),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缗钱状形成: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6)碎裂红细胞: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癌转移、心脏瓣膜病、尿毒症、重症缺铁性贫血等。

(7)棘形红细胞:见于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硬化合并溶血状态、肾功能衰竭、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某些病例使用肝素后。

(8)口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酒精中毒等。

(9)咬痕红细胞:见于Heinz体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10)泪滴形红细胞: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3.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

(1)低色素性: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4.红细胞结构异常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氏环:见于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术后、某些增生性贫血。

(3)豪乔小体: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显微镜计数法

①成人:0.008~0.02或(28~75)x109/L。②新生儿0.02~0.06。

2.仪器法

表1-3网织红细胞检测参数参考值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溶血性、缺铁性、巨幼红细胞性、急性失血性贫血)及经相应药物治疗有效时;急性溶血时可达0.6~0.8;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可达高峰,两w后可恢复正常;恶性贫血或缺血性贫血使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2)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时。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005,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15x10^9/L,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之—。

2.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骨髓移植后第21d,如Ret大于15x10^9/L,常表示无移植并发症;若Ret小于15x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3.网织红细胞其他有关参数的意义

(1)LFR和HFR: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初筛指标,例如:溶血性贫血时,Ret、LFR和HFR明显增高;肾性贫血患者,HFR上升,LFR下降,Ret不增高。

(2)RMI: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Ret绝对值正常。RMI降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红细胞贫血。

(3)MFR+HFR:MFR+HFR称为未成熟的网织红细胞比率(IRF)。肿瘤患者在化疗进程中,当骨髓受抑制时,IRF减低先于WBC与PLT的数目减低;化疗间歇期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时,IRF总数增高先于WBC与PLT。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

应严格使用EDTA盐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抽血量准确,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注意切勿用力振摇,以免造成标本溶血,标本抽取后及时送检。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1.魏氏法。①< 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 mm/h。②>50岁:男性0~20mm/h,女性0~30 mn/h。③>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 mm/h。④儿童O~10 mm/h。

2.潘氏法。成人:男性0~10 mm/h,女性0~12 mm/h。

1.生理性变化

(1)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低血沉减慢,12岁以下的儿童血沉可略快。

(2)妇女月经期和妊娠3m后血沉可加快。

(3)老年人因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血沉可加快,可达30 mm/h。

2.病理性变化

(1)急性细菌性炎症常于感染后2~3d见血沉增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心肌梗死时常于发病后3~4d血沉增快,持续1~3w,心绞痛时血沉正常。

(3)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者血沉正常。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或治疗较彻底时血沉可趋于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见增快。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均可见血沉增快,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血沉明显增快,为重要诊断指标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肝硬化、慢性肾炎也见血沉增快。

(5)贫血(HGB<90g/L)时因红细胞数量减少,下沉摩擦阻力减少而致血沉增快。

(6)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沉亦可增快。

(7)血沉减慢见于红细胞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时,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晚期。

采用枸橼酸盐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严格防止凝血并于采血后2h内检测完毕。

点彩红细胞(basiphilic stippling)

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的RNA在染色时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此种红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