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他把自己的整个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民国教育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蔡老先生的一生先后曾有三次感人至深的婚姻。
第一次婚姻是在他年轻未“出道”的时候。当时蔡元培年纪虽然不大,但已是山阴一带远近闻名的才子。他20岁那年,寡母周氏因长期积劳成疾,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与世长辞了,蔡元培伤心欲绝,整日以泪洗面,心情十分阴郁。母亲死后,长兄元铹就挑起了全家的重担,眼见弟弟一天天地长大,作哥哥的开始为弟弟的婚事操心起来。母死两年后,元铹就托弟弟儿时的同学薛炳,把薛的姨妹王昭介绍给了元培。王昭,浙江会稽人,家有姊妹三人,居次,知书达礼,能识诗文,在当地也算是一位才女。听到兄长为自己订婚的消息,蔡元培“痛哭,要求取消,自以为大不孝。”但未能如愿。次年,在兄长的一手操办下,蔡元培与王昭结了婚,时为光绪十五年。婚后的生活并未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夫妻琴瑟和鸣,相敬如宾。新娘其实并非是元培的心之所属之人,而是兄长等人强加于他的。再加上王昭素有洁癖,每次“睡则先去外衣,次去裙,必以湿巾遍拭发及衣衽,十年如一日,其始归也,余恶其繁琐,常与之争。”其时的蔡元培还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余时持嫁从夫议,时有以制裁之……”可见他俩婚后有一段时间是没有多少闺房之乐的。清朝末期是大变革的时期,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的思想竞相传人中国,蔡元培的思想在经受外部世界的洗礼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一改以前完全是一副封建大男子主义以我为主的做法,极力主张“男女平等”。在家里他也大力宣扬这一新思想,妻子王昭听了,也“颇以为然,而将次第实行之,余亦不之强,而俟其深悟而决去也,是以各信谆劝之有趣,而几忘女甲媒之为乐。伉俪之爱,视新婚有如焉。”《祭夫人王昭文》夫妻两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情波谷后,反而更加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了。可惜他们“悔悟”得稍晚了些,几年后,即光绪二十六年四月,蔡元培因宁绍会馆一事前往嘉善途中,得到了连襟薛炳的急电,说王夫人身染小疾,盼夫早归。蔡元培情知不妙,事情没有办完就急匆匆地赶回了原籍,他见到的已是奄奄一息、病得不成样子的夫人。蔡元培悲痛万分,却又束手无策,只有在夫人的最后几天里整日侍奉在病榻旁。七天后,夫人瞑目而逝,享年仅有三十五岁。第二年夫人周年忌日,蔡元培挥毫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祭夫人王昭文》,在文中他痛不欲生:“早知君病人膏盲,当屏绝万缘,常相厮守,已矣。如宾十年,竟忘情乃尔耶?尝与我争礼俗,问浑圜大地,安置幽冥?嗟呼,有子二人,真灵魂所宅耳。”
转眼间夫人逝世已一年有余,许多热心朋友纷纷劝说蔡元培续弦,蔡先生由于整日在外奔波,家中确实也需要有人操持,于是就同意了。同时他又提出了继室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天足眷(二)识字眷(三)男子不得娶妾;(四)夫妇意见不合时,可以解约;(五)夫死后,妻可以再嫁。因这五项条件在当时比较“苛刻”,一时间上门求婚者寥寥无几,直到有一天,事情才出现了转机。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这样记述:“有林君为言都昌黄尔轩之女天足,善书画。黄先生方携眷属需次杭州,可托人深询。我适与童君又往临安,抵余杭,薄暮,童君识余杭某局长叫祖芗君,往投宿。叶君设宴相款,我大醉,叶君谅我真率。晚餐后,叶君导观大厅中所悬之图画,均极精细之工笔画,款署黄世振,字亦秀劲。叶君说,这是我同乡黄尔轩之女,甚孝,尝到臂疗父疾,工书画。童君就告以我有求婚的意思,叶君慨然以媒介自任。后来借叶君之口,我得与黄女士订婚。”公元1901年11月,蔡元培和黄世振在杭州结婚。结婚典礼没有遵循传统的礼仪,而是独辟蹊径,当时,来宾们在蔡元培的首倡之下纷纷登台发表男女平等的演说,把一场婚礼变成了一个宣传新思想的演说会。这场婚姻“怪异”的举办形式无异于是一枚重型炸弹,对素来尊崇传统的中国人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婚后,夫妻俩夫唱妇随,如鱼得水,蔡元培在中年得一贤内助,心里自是十分欢悦。在夫人黄世振无私的支持下,蔡元培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后由于不满于袁世凯的反动统治,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携夫人及子女远赴法国。1916年12月,袁世凯去世后,在大总统黎元洪的盛情邀请下,蔡元培又携夫人返回国内,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校长任内,蔡元培大力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宗旨,一时间把北大办成了全国思想学术的中心。作为丈夫坚强后盾的黄夫人自然功不可没,但这时的她已沉疴在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可当丈夫被选为代表远赴法国交涉庚子赔款退款事宜时,黄夫人不但没有阻挡,反而力劝丈夫“按预约之期以行”。在乘轮船赶赴法国的途中,蔡元培得到了妻子病逝的消息,他流着眼泪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亡妻黄仲玉》的悼文。在文中,他回想起妻子待自己的种种好处,欲加悲从中来,只能仰天长叹!
黄夫人的死,对蔡元培是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心好像也随着夫人仲玉而去了,此后好一段时间,他一直没能从悲痛中恢复过来。蔡元培第三次做新郎,是他已57岁时候的事了。和上次一样,这回蔡元培又提出了择偶的几个条件,其一就是原有相当认识;其二年龄略大;其三须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其实,蔡元培的心已有所属,意中人是他在上海爱国女学时的学生周竣。他提出的三项条件,周竣自然条条都是上上之选。经周竣女士同意,1923年3月,蔡元培和周竣在上海举行了订婚典礼,在仪式上,蔡元培志得意满之余还挥毫当场手书“谨以最纯洁最诚恳之爱情与周竣君订婚”的条幅作为纪念。四个月后,这对老夫少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婚礼,“午后三时,往周宅所寓之惠中饭店亲迎,即往留园,四时行婚礼。”“客座设礼堂,音乐队间歇奏乐,有客来要求演讲,因到礼堂说此次订(缔)婚之经过。”婚后不久,夫妇俩就相偕相伴赴欧,“勤学将为海外游”。
在欧洲,夫人周竣进入了巴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艺术,此后,周夫人在相夫教子之余,也搞一些绘画艺术,竟然在一千同仁中还小有名气。蔡元培这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在夫人的精心护理下,一时还可保无虞。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蔡元培与夫人一行来到香港,本来他准备取道香港前往抗战大后方,但赢弱的身体却不容许他这么做,只得滞留香港静养。这期间,已年届古稀的蔡元培仍然拖着病残之躯为抗战大业东奔西走,长期的劳累积劳成疾,蔡元培这时已走到了自己生命旅程的最后一刻。1940年3月3日凌晨,蔡元培突然大口吐血不止,这天正好是星期天,所以请的医生直到中午才到,年事已高的蔡元培没能抵住病魔的吞噬,两日后与世长辞,终年74岁。
蔡元培一生中的三位夫人,都是有一定知识,一定文化的才女,都可堪用“贤内助”三字来形容,蔡元培和三位夫人纯洁、平等、挚爱相始终的感情维系永远是我们后人的楷模。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