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两岁的孩子说半个小时后吃饭,到点他依然玩得忘乎所以。是孩子调皮不听话吗?不一定,很可能是他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时间观念。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有时间观念了,只是他们的时间观念不像成人的“几点钟”这么详细确切。他们对时间的判断标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3岁是孩子时间概念形成的一个分水岭。
在3岁以前,孩子几乎都是活在“当下”,对于时间的流逝没什么感觉,言谈中自然很少提到过去或未来所发生的事。他们对时间的知觉,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时钟”来提供时间的讯息。
例如,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这也是人生最早的时间知觉的表现。肚子饿了,便知道喝奶的时间到了,这种对吃奶的时间所产生的条件性反应,就是由“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形成的。
大约3岁开始,孩子的时间概念积极形成,他们对有关时间的字汇吸收得很快,言谈中也越来越常使用与时间有关的字眼。提到过去的事情,他们常会说“昨天”“有一次”;有关未来的字汇则有“下次”、“明天”、“以后”、“等我长大的时候”。但是,有些相应于时间名词的时间概念却尚未形成,许多大人往往高估了他们的时间概念。
此阶段孩子的时间知觉是以与事件的联系为主,他们总是借助于生活中具体事情或周围现象作为指标,包括:周遭环境或大自然的变化,如日夜和季节的变化以及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吃饭、睡觉、上学等,都是孩子知觉时间概念变化时的主要指针,尤其是生活作息在他们的时间的理解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早晨”就是起床的时候或天亮的时候,“白天”就是“上学的时间”,“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之后等等。
由于时间摸不着,也看不见,大人要与幼儿讨论时间,最好尽量引用具体的事例。比如:“午睡醒来,就是游戏时间”、“爸爸下班回家的时候,就可以看《樱桃小丸子》”,这样孩子比较听得懂,也能帮助孩子逐渐建立时间表的观念,了解在特写的时间才能做特定的事情。
此外,尽管幼儿的时间概念发展常不及他对时间字汇的掌握,但是学习使用时间字汇,可以增进幼儿的时间观念。反之,幼儿时间概念的形成,也能帮助他们更正确地使用时间名词。两者之间有相辅相成之效。
案例分析
讲述人:马女士
宝宝资料:维维,男孩,4岁半
有一天,宝宝一个人在卫生间时突然大喊:“妈妈,那个东西用了好几天了,好几年了。”妈妈进去问:“什么东西用了好几年了?”宝宝用手指着前面说:“你看,那个洗头的东西,绿色的那个。”原来他蹲在马桶上,看见对面淋浴间的洗发香波,其中有一个是宝宝专用的儿童洗发香波,早在妈妈怀孕期间就已经买了,十分耐用,整整两年,居然才用了一半。但是在宝宝的小脑袋瓜里,“几天”和“几年”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三岁以前的宝宝,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特别突出的是对“过去”比较模糊。在他的语言里,所有的“过去”都是“昨天”。比方说,明明是一个月以前去公园,他却要说:“昨天我去公园了。”宝宝也没有清晰的“天”、“周”、“月”和“年”的概念。
宝宝刚上幼儿园的那几天,非常不想“上学”。实在不行了,宝宝就退而求其次,要求由爸爸接送,但爸爸知道自己常常会被宝宝的哭声和撒娇所软化,所以坚持让爷爷送,自己只是偶尔去接。渐渐成为习惯。爷爷每天送他去幼儿园,离家之前,宝宝总是对爸爸说:“爸爸,明天去幼儿园接我啊!”全家都觉得纳闷,为什么不说今天去接?爸爸解释:因为宝宝在幼儿园要睡午觉,睡过一觉,他就以为是第二天了,所以他说“明天接我”。
自从宝宝上了幼儿园,慢慢地就知道了“今天”和“明天”的区别。但是他还没有“星期”的概念。经过爸爸妈妈的多次解说,才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六”和“星期天”可以不用上幼儿园。所以他经常在晚上睡觉以前问:“明天我要不要去幼儿园?”后来他能够把“星期六”、“星期天”与“不去上幼儿园”对应起来了,一旦听说今天是星期六或星期天,就强调:“今天我不用去幼儿园。”看电视,听到天气预报节目说:“今天是×年×月×日,星期六。”他就说:“星期六!太好了!”妈妈问:“为什么好?”宝宝说:“可以不上幼儿园。”妈妈问:“星期天好不好?”宝宝说:“星期天?也好。星期天也不用上幼儿园。”
解析:通过马女士的讲述,再结合各自培养孩子的敬仰,我们不难发现宝宝喜欢把陌生的事物和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东西固定地联系起来,慢慢地接近外在的世界,形成各种各样的概念,这其实是宝宝学习事物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家长要做的是悉心观察孩子的发展,在必要的时候因势利导。
亲子课堂
单单说“时间”两个字,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实在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所以,要教宝宝掌握时间观念,就要从能理解的、最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和感兴趣的事开始认识时间。这里,我们有如下建议:
用具体事件标示时间
小孩子没有时间概念,你如果和宝宝说“两点钟我们去超市”这样的话,他可能无法清楚地理解,可是如果你对他说“睡好午觉后我们去院里玩”,孩子一定很兴奋。所以,大人教宝宝认识时间或是和宝宝讨论时间,尽量用具体的事情、事物来表示。例如,“早上”可是以“奶奶送你去宝宝园的时候”、“太阳出来的时候”,也可以用其他宝宝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来表达。所以,妈妈不一定要他知道几点钟时应该做什么事,而是可以告诉他“早上起来要喝牛奶”、“吃过午饭要睡午觉”、“周末时爸爸妈妈都休息”等等,来作为时间的概念传达给他。这样宝宝就很容易听懂了,而且能比较直观地检验这个时刻地到来。随着宝宝渐渐长大,父母可以把具体的钟点结合起来。
有意识使用时间词汇
有时候宝宝掌握了一些时间词汇却并没有掌握时间概念,也就是说时间概念与时间词汇是脱节的。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在宝宝面前使用时间词汇,如“今年宝宝两岁,明年三岁了”、“明天星期五,我们要去外婆家”;或者给小孩念唱一些和时间有关的儿歌,如“小雪花,轻轻飘,告诉我,冬天到”、“太阳公公起得早,我们大家来做操”等等。
巧用钟表
孩子的四位都是形象化的,如果父母拿着一只钟表教孩子认识时间,效果一定不会太好。不妨这样,和宝宝一起动手,自己做一个只有时针的大时钟,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如床、面包、玩具等,或者是用现成的贴纸,把它们贴在钟的相应位置上。如在八点贴上面包,表示八点要吃早餐了;在三点贴上玩具,表示三点是游戏时间。
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重心,孩子的习惯养成都与父母本身的作息相关。孩子的时间观念与父母的工作形态也有关系,如果父母必须要晚睡晚起,孩子多半也会跟着这样做。建议父母们可以考虑配合宝宝调整自己的作息,让宝宝能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最好在每晚9点左右就寝,等到孩子熟睡之后,爸妈再起来做自己的事。不过记得要轻声细语,才不会让宝宝发现其实你偷偷跑起来。家长应该与孩子协调出维持彼此正常生活的作息,两边互相配合及适应,让孩子慢慢感觉到时间的重要性。
训练方案
方案一:“吃苹果”的等待
目的:利用视觉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
方法:当孩子提出要出门玩的时候,妈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说:“等妈妈吃完一个苹果再出去玩耍。”然后邀请孩子也吃一小片苹果,同时对孩子亲切地说话,说说即将下楼见到哪些小朋友或是小动物、小食品等感兴趣的话题,会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乐趣。或者当孩子提出想去动物园时,妈妈可以告诉他:“这儿有5个苹果,我们每天吃一个,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妈妈就可以带你去动物园了。”
方案二:“听歌曲”的等待
目的:利用等待的过程,进一步帮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
方法:有时候等待会让孩子学会了解时间概念,当孩子想妈妈抱的时候,妈妈先不要着急去抱孩子,而是微笑着哄哄孩子,说几句话,然后伸手抱起他,让他感受到短暂的等待中,妈妈的爱一直陪伴着自己。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说:“我们先听完这盘磁带里所有的歌曲,然后再到奶奶家去。”
方案三:“宝贝,请你等一等”
目的:让孩子学会计算时间
方法:当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时,你也可以对孩子提出要求,微笑着让他:“给妈妈念一首‘小白兔’的儿歌,你念完‘小白兔’,妈妈就……。”或“妈妈正在择菜,你给妈妈唱首歌,妈妈就给你找布娃娃。”你也可以使用帮助孩子判断时间推移的装置,比如说指着汉堡造型的计时器告诉孩子:“看,等计时器的铃响,妈妈就要开始给蛋糕点一枝蜡烛啦!”你还可以用积木来教孩子计算天数,让他学会等待。
方案四:等待快乐的星期六
目的:让孩子说出准确的时间
方法:买一本数字又大又显眼的大日历挂在墙上,位置不要太高,最好能让孩子平视。教孩子数数字,教会他当日历上出现红色数字,就表示星期六到了,爸爸妈妈可以在家休息或者一起出门玩了。鼓励你的孩子用彩色笔在日历上做记号,把已过去的日子打叉划掉,或者撕去昨天的日历。教孩子学会使用天、星期、月和四季的说法,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时间概念。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