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动效应:强化并维持自我社交激情

2018-04-15 作者: 林海
第三节 生动效应:强化并维持自我社交激情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刚刚当选时并未给人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他看起来相貌平平、语言表达也很呆板,没有哪一点能表明他具有总统的素质和才能。但是,普京很快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他是一个优秀的总统。

普京和人打交道非常务实,因此深得别人信任;而且他擅长和各种人打交道,不会触及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因此深得各派支持;而且更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他以铁腕政策漂亮果断地解决了车臣问题。此外,人们还从报纸上看到了他可爱生动的一面。他爱好体育,柔道、出海、滑雪他无一不好,尤其对柔道情有独钟,还说自己想当柔道教练。而且他有着幽默的潜质,很快他就能自如地在许多场合展现他的幽默和机智,他的发言和回答问题的机智常常能引人大笑。就这样,慢慢地,人们喜欢上了这位可爱生动的总统。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普京改变了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靠的是他改变后的生动亲切形象。生动的行为举止和语言是打动人的最有利武器,它传递着你的社交热情,从而感染与你交往的对象的情绪,能对象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因此,我们要想像普京一样深得人心,让对方记住并喜欢自己,就要点燃自己的社交激情,让自己生动起来。

生动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普京通过他生动的形象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得人民的喜爱和拥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像普京那样通过练习改变,使自己生动活泼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生动的肢体语言

在日常交往活动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所认为的生动有魅力的人,往往都是因为他们肢体语言丰富活泼。因此,要想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我们首先要展示出自己生动的肢体语言。

·倾听时头部微微倾斜。

在倾听对方讲话时,最优雅最合适的姿势是要将头微微倾斜,因为这是专心倾听的标志,而且看起来听得非常认真。

·不时点头,让对方注意到你的反应。

在你与对方的交谈过程中,你要不时点头,这样一方面可以传达给对方你认真倾听的信号,另一方面,你点头的动作也会让对方注意到你。假如是一群人在聊天或者聚会,发言者注意到的肯定是那个不是点头,给他反馈的人,而不是一直低着头记录的人。

·保持微笑,眼神交流。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肢体语言,很多时候它胜过万语千言。而眼神包含着千言万语。因此,在与人打交道时,一定要擅于微笑着通过眼神将所有积极友善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在与对方谈话时,要盯着对方的眼睛,要微笑着看入对方的眼中,保持6、7秒后微笑着移开眼神,切忌眼神闪烁不定。

·讲话时穿插肢体动作。

在讲话时,如果只是静静地坐着单纯的讲话,这会让对方觉得你非常呆板,没有生趣。如果你在说话时根据语气情绪伴随着肢体动作,那么情况就会大大改善。因为一两个肢体动作的参与,你的整个讲话也会生动起来。

●软化你的语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件同样的事被不同的人说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一个声音柔和的人给你讲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你可能会感动得潸然泪下,而这个故事要是换一个语速很快,说话高声的人来讲,可能你完全体会不到其中的浪漫情怀。这完全是因为两个人对语言的不同处理方式所致。因此,为了让别人能感受到我们话语中的感情,我们要软化自己的语言。

柔和的语气给人以美的享受,粗鲁的语气让人恼火。

合适的语速引导对方进入你的谈话情境。

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你的故事更加生动。

有内涵、有条理的谈话让人回味。

敦促自己全面看待交往对象

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向72个人调查,问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人认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好多人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这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看人看事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散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它的弊端非常显见。它具有遮掩性,这使得我们往往很难完全抓住人和事的本质;它具有表面性,这使得我们容易把一些并无内在联系的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以外在行事掩盖了内部实质;它具有弥散性,这使得我们容易“爱屋及乌”,也容易“厌恶和尚,恨极袈裟”,这样很容易使我们走极端。

鉴于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全面客观地看待对方,防止我们的认识收到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

●防止“投射倾向”

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看待别人,因为他有一副菩萨心肠,有些人则认为人心险恶,与人交往时总有着极强的戒备心理。也就是说,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对对方的判断总是不自觉地包含着自己的东西,往往是非常主观的。这就是所谓“投射倾向”。为了防止对人产生偏见,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防止“投射倾向”,千万不要“以己度人”。

●客观看待“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会影响以后的交往。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以后的交往继续进行,而不好的第一印象则会阻碍以后的交往活动。第一印象是晕轮效应产生的温床。为了防止第一印象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在以后的接触中继续修正第一印象,而不是将以后的印象作为第一印象的补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看待人和事。

●避免“刻板印象”

在与人打交道时,我们总会有意无意根据对方的年龄、性别、地域等特征,不做深入了解就将他归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常常影响人的认识,使人形成错觉。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一定要打破定势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应该细心观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要被已有的框架所限制,全方位、多层次地去认识对方。

●避免“以貌取人”

在初次与人打交道时,外貌特征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对方的认识,但是通过外貌特征根本无法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格。因此,我们在评价别人时,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受外貌的影响,而要从能力、德行等多方面看待对方,否则,晕轮效应又会发生作用,影响我们客观认识对方。

积极主动是社交激情的核心体现

研究发现,社交场合中得心应手的人往往是那些主动的人。在一个聚会上,90%的人都处于被动等待的状况,等待着别人走到自己面前,向自己打招呼,问自己的名字。而另外10%是主动去和别人打招呼的,这10%的人是另外90%被动者正在等待的人。等这些人走遍了整个会场,他已经是这次聚会中最闪亮的明星了,而另外90%的人则变成了这10%主动者的仰慕者了。

主动与人交往,是社交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朋友圈和一个公众场合中,那些具备主动心理的人往往是一个集体中比较重要的那个人。如何让自己积极主动起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社交激情,让你成为社交场合中的焦点?我们需要从感知模式到行为技巧来磨练自己。

心理学家发现,不敢主动与人交往的人大多是因为在社会交往中没有安全感,害怕拒绝和冷淡,害怕伤到自尊。要想称为积极主动的人,首先我们要改变这种感知模式。

●别太看重结果

虽然我们主动与人交往是期望让对方回应你,赢得对方的认可,但是由于你交往对象的不同,不可能人人都会给你回应。而如果我们不将希望只寄托在一两个人身上,而是将主动与人打招呼当作一种习惯,只在乎过程,不注重结果,那么即使对方不回应你,也不能挫败你的社交积极性。

●对方正在期待一个主动者

社交中有被动心理的人往往有害怕被拒绝和冷遇的心态,其实在社交场合中,大多数人都在期待着一个有热情的人向自己伸出友谊之手。所以,不要犹豫,去成为那个对方期待的人,没有人不会被你的热情感染的。

●你不需要依赖别人

人际交往常常是以互惠互利为前提的,但过多的依赖会成为别人的负担,而且会失去自我。所以,要做一个心理独立的社交者,只有这样,你才能收放自如,表现出社交中积极从容的自己。

当然,有了以上的感知模式,要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交往者,更重要的是要磨练自己的行为技巧。

主动和陌生人交谈。

主动向对方打招呼。

说话要洪亮有力。

以真诚服务者的姿态去认识对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