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社交高手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社交品质,那就是心理独立。这里所说的心理独立,就是他们在社交过程中没有强制关系的束缚,自己的行为决定都受自己意志的控制,而不容易受他人意志的行为引导的影响。心理独立是一个社交者的成熟标志,它并不意味着和别人断绝关系,而是指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摆脱对交往对象的依赖关系,保持合理的交际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大学里选择了一间空旷的大教室,当教室里只有一位同学时,心理学家艾走进去,并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很快,这位同学就会移向别处或者不自然地转头看着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尝试着变化自己的位置,比如分别坐在被试者的前后左右,可是不管心理学家坐在被试者的哪个方位,只要是紧挨被试者,对方就会表现出非常不爽的表情或行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从内心深处有一个自我安全空间。一旦这个安全空间被侵犯,他们就会非常的不悦。这在社会交往中也是一样的,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际的社交距离,还是心理上的社交距离,每个人都有一个限制,一旦超出对方的限度,两人的关系必然变得非常紧张。因此,要想在社会交往中收放自如,就必须强化你的心理独立能力,合理控制你和对方的交际距离。
心理独立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生活在当今这个相互联系紧密的社会,保持心理独立是很难的,依赖的不良心理会不时侵入我们的生活。而依赖心理的存在往往会妨碍我们形成成熟的社交理念,也会妨碍我们作独立选择和决定。相反,心理独立是社交关系中的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交品格,它并不意味着我们断绝与社会的交往,而是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保持自己独立思考和抉择的姿态,而这种姿态是你社交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展现,它会让你赢得别人的尊重。
陈诺是北京一家公关公司年轻的公关顾问,到公司才一年时间,她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在别人看来她干练大方、能力过人。可是在一次谈判中,陈诺受到了挫折,也因此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一次,陈诺和一个上海方面的客户洽谈项目,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就在谈判终了时,对方突然提到一个新项目的合作意向,想让陈诺谈谈想法。陈诺顿时没了底气,这完全在她的计划之外,之前的洽谈内容和方案她都和做政府公关的父亲讨论过,每次按父亲的指导进行,总不会有错,可是这次陈诺要独立思考这个没有遇到过的新案子,陈诺半天没有说出所以然来,几句话的开头都是:“我父亲曾经说过……”。
最后这个话题没有进行下去,气氛一时很尴尬。陈诺也从这次谈判中发现,在往日的工作和生活的关键问题上,她一直尚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父亲一贯的正确决策,陈诺一直对父亲有着心理依赖而不自知。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得到启示,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交者应该是一个在日常工作中能做出独立决策的心理独立者。由于陈诺对父亲在心理上的依赖,导致了她在需要做独立思考时面临了无法避免的困境和尴尬。试想,如果陈诺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依赖心理,一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这次谈判正是一个她赢得赞赏和尊重的好机会。
●测试你的心理独立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是一个心理独立的人还是有着强烈依赖心理的人,通过下面的测试,我们将帮助你了解你的内心,给你提出合理的建议。
·在工作中,你愿意
A、和别人合作
B、不确定
C、自己单独进行
·在接受有困难的新任务时,你总是
A、我能独立完成
B、不确定
C、希望有人指导
·你解决问题时,多借助
A、个人独立思考
B、两者之间
C、和别人展开讨论
·在社团活动中,你是一个活跃分子
A、是
B、两者之间
C、不是
·你希望把你的家设计成
A、拥有自己活动和娱乐的世界
B、两者之间
C、邻里朋友活动的一部分
·你青少年时期,和异性的交往
A、较多
B、两者之间
C、比别人少
·在工作中,你喜欢独立策划而不愿受干涉
A、是的
B、两者之间
C、不是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寻找一个新地址,你会
A、问路
B、两者之间
C、自己看地图
·当别人指责你古怪不正常时,你会
A、非常气恼
B、有些生气
C、无所谓
·你的学习多依赖于
A、阅读书刊
B、阅读或跟人讨论
C、跟人讨论
(注:A、B、C分别代表1、2、3分)
分数为15~20:你的自立强,当机立断。通常能够自作主张,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不依赖别人,也不受社会舆论的约束。同时,你无意控制和支配别人,不嫌弃人,但也无需别人的好感。
建议:请保持你的心理独立,同时也适当听取别人意见。
分数为11~14:你能够在一般性问题上自作主张,并能够独立完成,但对某些高难度的问题常常拿不定主意,需要他人帮助。
建议:关键问题还是应该自己拿主意,尝试为自己多做重要决定吧!
分数为0~10:你依赖、随群、附和。通常愿意与别人共同工作,而不愿独自做事。常常放弃个人主见,附和众议,以取得别人的好感。因为你需要团体的支持以维持自信心,你不是真正的乐群者。应多培养一些自己的自主性。
建议:你的依赖心理太强了,这会影响到你的决策和你的社交形象,赶快摆脱依赖心理,让心理独立成为你的社交品格吧!
保持合理的交际距离可以让交往更有效
西方有一则寓言: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想要依偎在一起取暖。刚开始两只刺猬的距离太近,各自身上的刺把对方刺得浑身流血;后来它们汲取教训,拉开了距离,可是又起不到取暖的效果。最后,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姿势和距离,这才达到了相互取暖的目的,也保护了对方。
这则寓言反应的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它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和对方保持合理的心理距离。即使和对方关系亲密,也要“亲密有间”,否则可能会像上面寓言故事中的两只刺猬一样弄伤对方。通用公司前总裁斯通在工作和管理中就是一个非常会运用刺猬效应的人。
通用公司前总裁斯通在他在位期间对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他从不吝啬对员工的关心和帮助,也不会亏待员工。但是他从来不要求员工到他家做客,也不轻易接受员工的邀请。他这种和员工保持合理交际距离的管理方法,使得他既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会给员工混淆之间身份的错觉。证实由于斯通的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才使得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更加明白了合理交际距离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掌握好合理的现实社交距离和心理距离,这就是我们日常交往中所必须的技能了。
●关系亲疏决定社交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关系亲疏不同,我们在交流时,和对方要保持不同的距离。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区域和距离,我们应当熟烂在心。
亲密距离:范围在15厘米以内,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适用于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个人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近范围距离为46~76厘米之间,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远范围距离为76~122厘米,这是与认识但是尚未熟识的人的交往距离。
社交距离:这体现是一种社交或礼仪上的较正式关系。进范围为1.2~2.1米,这是一般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的交流距离。远范围为2.1~3.7米,这代表了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适用于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等。
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和讲演时和听众保持的距离,一般在4到10米不等,视距离场合而定。
●根据对方心理要求调节距离
在了解了人和人关系与其相应距离的要求之后,我们要合理控制和对方的距离。但是,距离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懂得察言观色,根据对方的心理要求调节距离。
根据文化背景差异调节距离。比如北美人接受不了对方过度热情,而阿拉伯人则受不了距离太远,总嫌对方冷淡。
根据社会地位差异调节距离。一般社会地位高的人要求更多的自我空间,而社会地位一般或低下的人比较希望别人和自己亲近一些。
根据性格差异调节距离。一般来说开朗的人的自我空间较小,而内向孤僻的人则受不了对方离自己太近。
根据对方反应及时变动距离。要是敏感的话题触及到对方的心理底线,通过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我们可以收集到相关信息,这时要及时调整到合适的心理距离。追问和进一步探寻对方其它方面**和禁忌是万万不可的,适时冷却,以防过犹不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不可避免地与一些人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时,我们千万不可继续追根溯源,和对方深入分析矛盾,此时的暂时冷却绝对胜过紧追猛打。这种暂时冷却在社交中被称为“冷处理”,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淬火效应”。
“冷处理”(即“淬火”)原是一个物理学术语,是指把烧红的模具放入冷水中处理,使模具变硬、耐用。而现在“冷处理”常被引申为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它是我们在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一个最有效的心理技巧。如何在交流中缓解对手现场的感情冲动,适时冷却,并且在冷处理之后做好善后工作,这是我们在社交中必须掌握的技巧。
●有效应对冲动场面
如果在你参与的交流情境中,出现了一种紧张冲动的局面,首先,你要冷静下来,两个都不冷静的人解决冲突的方法必然是诉诸于争吵或者打架。此时,你首先要冷静下来,掐灭争吵的苗头,然后你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控制紧张局面。
尝试紧握他的手,让他冷静下来。
给他让座,坐着的人怒气会相对减弱。
冲动是魔鬼,此时不要讲话说绝,回避争吵为上策。
切莫翻旧账,这会使“战事”蔓延。
若对方实在不可理喻,采取不理会他的措施,让他冷静后自己思考。
●要做好善后工作
在和对方发生冲突后,矛盾没有当时解决,事后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切忌冷处理到一笔带过,这会使矛盾越积越多。
·不要“冷”得太久
发生冲突后,首先要采取“冷处理”。但不能冷的太久,如果冷处理的时间过长,这次冲突对于双方就会成为一个敏感话题,双方谁也不愿提起,两人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生疏起来。
·选择对方冷静的时候,旧事重提
在冲突发生之后,矛盾若是当时没有解决,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旧事重提。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觉得对方会忘了此事,你们的这次矛盾冲突会如过眼云烟飘散。社会交往不允许这种未解决的矛盾长久地横亘在两人的交往当中。
选择对方心情好、冷静的时候,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和对方面对问题,细致地分析其中道理,只有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各自的问题所在,这次冲突才能算真正消解。
·包容是化解危机的最好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动机都有其诱因。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去为对方考虑,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对方的行事方式,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对方的过错和缺点。这样才能比较神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合乎对方心意的方案,而唯有如此,双方的感情才会因此加深,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交流合作铺平道路。
——全书完——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