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不管是多么骄傲的人,也需要承认,自己不是最完美的那个人。所有的人,都会比这个人不足,比那个人有余。
4.1 主题案例:没有谁过得最好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时学的是理工,毕业以后只身来到一线的大城市,打算凭着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打一个天下。
到达这个城市后,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找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程师的工作。然而,不如人愿。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得到一份期望的工作——这个城市里,工程师的职位要求两年的工作经验,若没有工作经验,就需要硕士以上的学历。但是,他只是一个刚刚毕业的本科生。
于是,他决定改变目标,找一份业务员的工作——业务员的门槛较低。
由于他聪明且好学,不久,他的销售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收入也随之增长,几乎每月的月薪都在7000元以上。他开始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但是,当他得知曾经的同学兼好友已经成为一家知名企业的工程师的时候,他忽然感觉自己很失败。即使这位好友的月薪只有5000元,他也觉得好友比自己“混”得要好,在谈起好友时,也时常流露出羡慕的成分。
4.2 心理分析:比上永远不足,比下总会有余
人有攀比心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看到他人比自己做得好,人会对自己失望,也会对他人产生羡慕甚至怨恨的心理;而看到他人比自己做得差,人会对自己燃起希望,也会对他人产生怜悯和爱护的心理。熟人之间更是如此。所以,有人才会说,想要结交朋友,就要表现得比对方差一点;想要树立敌人,就要表现得比对方好一些。此话有点多余,但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人的攀比心理,尤其是比上不足时的消极情绪和消极反应。
然而,不管一个人的状况多么糟糕,他总在某些地方是会胜出的。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其实端坐的日子是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混混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
这是作家史铁生说过的一段话。正是生病的经验,使他一步步地懂得了满足:坐在轮椅上了,总比只能躺着强;躺下了,总比躺着靠透析维持生命强;生命靠透析维持了,总比失去生命强。总之,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
这就是“比下有余”的智慧。比上,自然不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味地去攀比,只能放大不如意和不称心;比下,自然就有余了,因为任何时候,都会有比你更倒霉的人。
一个人要在积极的情绪下生活、工作,就需要懂得合理比较。而对于做不到的员工,你有责任引导他们学着“比下有余”。
4.3 管理要求:不要拿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来比较
比下有余,要记住一点,不要拿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来比较,否则就可能会伤了这个人的自尊心。
有致命弱点的人,通常对自己的弱点很敏感。如果有人提起他的弱点,他就会感觉到被侵犯,感觉自己尊严受到了践踏,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会从此仇视对方。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帮助一名员工树立自信而却去毁掉一个人的自尊心,也更没有必要为了赢得一名员工的信任而激发另一个人的敌意。所以,不管被拿来举例的这个人平时都有多么乐观、多么善解人意或者多幽默,我们都不要拿他的致命弱点去衬托其他人的优点。
4.4 行动要领:换个角度解说,帮他重塑自信
很多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当事人之所以没有注意到积极的一面,只因为他们“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你能在告诉他们那些他们忽略的真相,他们的情绪和观点就会发生变化。
(1)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找到有分歧的地方
你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就有必要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找到有分歧的地方。比如,在这事件里,他的计划是什么样子的,但发生了什么样的意外事件,他当时的想法是什么,是怎么处理的,结果是什么,其他人的反应是什么,他对其他人的反应的感觉是什么,他后来是怎么做的以及观看整个过程中的旁观者是怎么想的。
了解了这些之后,你才可以站在他的角度和其他角度去思考这个事情,从而找到不一致的、不和谐的、有分歧的地方。
(2)告诉他事情是另一个样子的
确定有分歧的事件之后,你就可以直接告诉他,他所不理解的另一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说这些内容的时候,要耐心,要详细,要适当地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从而让他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旁观者,这个旁观者的自己也可能会有那样的想法。所有一切,都是当事者的自己太过敏感了。很多事情,结束之后,别人是不会在意,甚至是不会记得的。
(3)给以他鼓励
在他想明白之后,你就可以给予他鼓励。
你就可以告诉他,他其实不错;你认同他的哪些方面,他觉得他有什么样的优点,而这些优点有什么意义;你觉得他只要怎么做,就可以作出什么样的成绩。
这时,你所说的话,就会全部落入他的心底。你的支持,也会成为他重新站起来的动力。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