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帕累托最优——货比三家,择其最优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董晓孝
第一节 帕累托最优——货比三家,择其最优

商品与贸易,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品贸易的自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商贸交换使人与人之间得以互通有无,这本向身就是一个创造价值的方式。

我们去市场买东西,总会在货比三家后,才决定购买自认为最好的东西。更有甚者,在逛完了几家商场后,又回到刚开始逛的商场,吃起了“回头草”——为了购买自己觉得是最好的商品。在前几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奋斗》中,向南和杨晓芸结婚买床单,从东区跑到西区,把北京城的商场都跑遍了,为了省80元钱,又跑到一开始逛的商场,才买下了他们自认为的“最优”床单(其实,这个“最优”是指价格上的最优惠)。

上述的电视剧情节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得不承认它是现实生活的事实反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消费者这些看似滑稽的行为,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帕累托最优。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在现有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不存在任何其他的配置结果使得某些人的情况更好,而又不使任何其他人的处境更差。也就是说,资源分配达到了一种最优的状态。

而帕累托改进指的是一种变化,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能够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达到的是一种不能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可以说,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一般情况下,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必须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1)交换最优

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而言,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并且这两个消费者同时获得了最大化的效用。

(2)生产最优

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而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并且这两个生产者同时获得了产量的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

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意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保持一样。

假设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那么就存在一些人可在不使别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自己境况变好的一种情形。由此,人们普遍认为这种低效产出的情况应尽量避免。所以,是否符合帕累托优化原则是评价一项经济政策的重要标准。

下面,我们来看看帕累托最优在消费者购物行为中的应用。相对于人们需求和**的无限性,经济物品和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而有限的资源永远无法满足或实现他们无限的**。面对这种资源有限与人们需求无限的矛盾,渐进的帕累托优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法。

我们以电视剧《奋斗》中向南与杨晓芸结婚买床单之事为例。由于资源是既定的,也就是说,向南和杨晓芸是在北京购买床单,而不是在中小城镇或是其他地方购买。又由于他们的时间、精力与财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达到无穷的状态。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因自身偏好或现实条件而出现千差万别的结果。剧中的向南和杨晓芸为了买一个物美价廉的床单,货比三家,从东区商场跑到西区,一天时间跑遍了整个北京城,可以说他们的时间是比较充裕的,精力是十分充沛的。相比之下,他们的财力就比较逊色。最后,他们又回到了一开始看到的那个商店,买下了能够便宜80块钱的床单。

在向南和杨晓芸眼里,他们最后的决定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能够节省80块钱。价钱是他们最看重的因素。从价格的单一角度来看,他们是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但是,如果从消费者的时间、劳动消耗来看,为买一个床单跑遍了整个北京城,最后为节省80元钱,又回到了第一家商店,这在很多人看来其实并不值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资源既定的前提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一种最优化的状态,而帕累托改进是一种最优化的改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