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或节假日,我们上街去购物,看到商场里各种打折、优惠商品,是否有一种想要狂买的冲动?但考虑到口袋中有限的收入,这一念头猛地停下了脚步,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徘徊了几下,就悄然离去了。
从经济学来看,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消费,才能使我们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呢?这就涉及到消费者均衡的原理。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于购买各种商品,实现总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且各种商品的价格有一定的限制,消费者要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消费者均衡”,就要合理安排各种商品的消费量,力求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在利用这一理论分析时,应注意以下三个假设前提条件:
(1)消费者的偏好是既定的
消费者对各种商品效用的评价是既定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也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各种商品购买因需要程度的不同,其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你到超市去买水果、牛奶和饼干,在去超市之前,你心里对这次购物的排列顺序是水果、牛奶和饼干,那么这一排列顺序到超市后也不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说先花第一元钱购买商品时,买水果在你心目中的边际效用最大,牛奶次之,饼干排在最后。
(2)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
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而货币可以购买一切商品,所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是有限的,而要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则很多,因此不可能全部购买,只能买几种自己认为是最重要的商品。
每1元货币的功能是一样的,购买各种商品时最后多花的每1元钱都应该为自己增加同样的满足程度。否则,消费者就会放弃与这一条件不符的购买量组合,选择自己认为更合适的购买量组合。
(3)商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由于商品价格已经确定,消费者就要考虑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由于收入固定,商品价格相对不变,消费者用有限的收入购买商品所带来的最大的满足程度也是可以计量的。因为满足程度可以比较,所以对于商品的不同购买量组合所带来的总效用可以进行主观上的分析评价。
因此,只有在这三条假设前提条件成立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利用消费者均衡理论进行分析。
消费者均衡的原则是: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固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消费者总是想让自己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各自价格的比值都相等。换言之,消费者希望自己的每一单位货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如果我们用和分别表示X、Y商品的价格,用和分别表示X、Y商品的边际效用,那么消费者均衡的表达公式为:
λ==
在上式中,λ代表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间的比值。该公式反映了消费者的心理状况:如果消费者认为X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大于Y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X商品的购买量,减少Y商品的购买量,直到两个比值相等为止。概括地说,消费者的等量付出要在不同商品上得到等量收获。如果不相等,就要改变这种安排——增加λ值大的商品的购买,同时减少购买λ值小的商品。
综上所述,人们进行消费总是不自觉地运用消费者均衡,把每一份钱都花在刀刃上,即用最小的支出获取心理的最大效用。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