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做骄傲的白领

2018-04-15 作者: 陈驰宇
第二节 不做骄傲的白领

每一个不成功的人都各有各的理由,但是那些成功的人所具备的理由则有些相同。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身为职场中人,都不要拿自己太当回事,应该勇敢地面对一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否则永远只能是一个新人,失去了成长的空间。

三天之后,《友游》杂志社来了8位新人。其中,分到编辑部3个编辑和1个主任。为此,孙睿特别组织召开了一个部门会议,一来是新人之间做个自我介绍、相互认识一下,二来是让彭坦将杂志社的文化背景、纪律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等内容向他们交待清楚。

未来的三个月,便是新人的试用期了。这也是最关键的三个月,新员工不但要适应新环境,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最好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否则试用期过后,只能落得一个“人走茶凉”的结果。聪明的新员工一般都会在这100天内,为自己在人前树立一个专业的形象。

新来的主任名叫任茜,是一个35岁左右的女人,看上去谦和、知性、冷静,形象和气质都很好。别人讲话的时候,她喜欢微笑着聆听,并且用眼睛去示意。虽然身为领导,但是她从不忽视任何细节之处,包括迟到早退、仪表仪容等等。所以,没有多久,她便得到了部门同事的好评,其中包括彭坦。

不过,其他几位新员工却没有这么顺利了,他们有的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有的刚刚工作两年多,对新环境难免会感到陌生,不得不重新适应。尽管彭坦在部门会议上强调过,上班的时候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要打私人电话,不要聊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但是他还是不止一次地看到那个名叫杨泽的男孩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狂打电话。

杨泽的能力十分突出,他学的是中文专业,但是辅修过经济学,曾经在大学期间为某家经济类报社供稿,其中几篇稿子引起了很大反响。之所以录用他,也正是因为他能力突出,而且刚好符合杂志社对擅长写经济专稿编辑的要求。

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杨泽虽然是个优秀的人,却并不怎么遵守单位的“游戏规则”,频频出现一些“小动作”。比如迟到、中午吃饭回来太晚等等。有一天,孙睿看见杨泽的工作似乎已经接近尾声了,便让他帮忙校对两篇文学专题的稿子,同时请求他下班之前尽量做完。虽然,这是一件额外的工作,并非在杨泽职责范围之内,但是帮助同事处理一些工作,于情于理也不算什么过分的事情。

然而,杨泽一口拒绝了孙睿的请求,他说这并不属于他的工作范围。他还说,校对的工作应该交给专门负责校对的同事去做,如果交给其他人去做,等于浪费人力资源。孙睿本想开口解释一下,但是看到杨泽爱搭不理的态度,也只好笑了笑,转身离开了。

另外两个新员工倒是十分勤劳、努力,不仅遵守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也顺从单位的一些“不成文”规定,比如不穿休闲装上班、穿皮鞋、拿公文包等等。与杨泽不愿意花时间和同事们合作相比较,这两个人更擅于处理一些棘手的事件或者安抚同事,很少说一些推辞的话。彭坦后来发现,一起进来的三个人,除了张泽之外,其他两个人早已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同时,他对张泽的好感也越来越少。

一个半月的试用期,张泽表现得似乎有些高傲。当复印机没有纸的时候,当饮水机没有水的时候,当窗子一夜未关、他的桌子上落满了灰尘的时候……这些小事都会让他抱怨起来。这些看似细小的、属于举手之劳的小事情,却可以给他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张泽之所以没有去做,主要是他的潜意识中,总是认为每个人应该各负其责,而不是让其他不相干的人去做。

不过,对于那些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单位,它们更多的时候没办法做到责任到人,很多事情都是同事们共同完成的。所以,这些单位经常强调团队和合作精神。领导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融入团队的创造者,而不是一个闭门造车、远离团队的孤僻的员工。另外,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编辑是一个相对枯燥、费脑子的工作。但是,拼搏在一线的编辑,大多数还是做得有滋有味,并在各自的领域里体现着自我价值,也收获了不少的成就感。

或许是在张泽的衬托下,那个不怎么说话、总是闷头做事的名叫田凯奇的新人,倒是给办公室的同事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并且十分努力工作。这样的努力是被众人看在眼里的:某一件事可能需要三个星期才能处理完,但是他总是加班加点地提前完成。因为彭坦负责下班后的检查工作,所以他经常可以看到田凯奇加班的身影。

某天中午吃饭的时间,彭坦在休息区吃饭,田凯奇也端着饭盒走了过来。

“怎么,你今天也带饭了?”彭坦主动打招呼,问道。

“是呀,外面的饭实在太难吃了,感觉还是自己做的比较好。”田凯奇笑着说。

“人们现在处于亚健康状态,必须多吃点有营养的食物。你更应该多吃点了,每天加班到那么晚,时间长了,身体会吃不消的。”彭坦好心建议道。

“谢谢,我会的。”

片刻,彭坦好奇地问道:

“给你分配的任务很多吗?你们还在试用期,应该没有太多超负荷的工作任务吧?”

“没有,是我自愿加班的。我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很想尽快稳定下来,你也知道,现在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很不容易。《友游》是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我不想失去它。所以,我必须加倍努力地工作。或许,领导安排的工作需要一个星期去处理,但实际上,他可能希望你立即就能完成。《友游》并没有提供培训,我只能抱着随时准备多学一些东西的想法去努力。想要不超过时限,就必须加班,甚至带回家去做。我是一个腼腆而内向的人,不太擅长与人交际,所以不愿向同事寻求帮助。况且,那样也会剥夺同事休息的时间,给他们带来麻烦。”

“你这种想法和我刚工作的时候一样,我们的性格也有几分相似,但是我后来改变了,最后还做了人力资源的工作。其实,刚刚走进职场,最重要的就是多问、多学、多看,不要怕碰钉子。只要你有勇气问,总会找到告诉你问题答案的那个人。另外,你也可以通过‘不耻下问’的方法,达到职场生活中必备的‘人和’,同时也能化解一些在新单位中产生的尴尬。这一点比较重要。那个时候,你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人帮忙,不至于孤立无援。”彭坦费力地咽下一口饭团后,说道。

“谢谢你和我说了这些话。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可以留在《友游》,和你成为真正的同事。”说完,田凯奇腼腆地伸出了右手。

“我想会的。”彭坦也伸出了自己的右手。

时间是一部仪器,它是检验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所以,当3个月之后,编辑部主任任茜找张泽谈话,告诉他“以后还会有合作机会”的时候,很多人似乎突然惊醒了一般。事实上,他们已经习惯了张泽的存在,也习惯了他在办公室里的一些行为和举止。时间让人们习惯了他的一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时间忘记检验他的一切。

张泽对任茜说,他不明白领导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他需要领导对此给出一个说法,否则他将认为这件事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参杂了某种个人情感。张泽的言语一向如此,喜欢就事论事,喜欢犀利简练。

“张泽,你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才,尤其在《友游》杂志社更是不可多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非常赏识你的才华、你的文笔、你的思想。但是,能力并非《友游》聘用新人的唯一标准,也并非任何一家单位的唯一标准。所谓的这个标准,并不是哪一个完美的结果所决定的,它是由无数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所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记忆,这些记忆汇集之后,便成了你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这个印象相对客观,它包括人们对你工作、生活、品质、道德的诸多评价。如果肯定的部分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你恰好具备,那么这家单位或是这个人就能接受你,反之,你在这方面有所缺失,那么他们自然不会接受你。你是一个聪明人,我想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了吧?”任茜和气地说。

“您的意思是说,我的专业能力并非《友游》最看重的东西,反倒是我缺失的东西才是?”张泽的脸色有些晦暗,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嘴角略微抽搐。

“张泽,我们在一起工作3个月了,时间不算短。我想有些话或许对你有些帮助。一滴水离开了大海,瞬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和其他的水滴汇集在一起,它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就好比,从工作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必须融入到团队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锻造成为一块‘好钢’,可以说离开了团队这个发展的平台,我们不会发展得更快,反而会停滞不前——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应该如此。作为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学生,纵然能力再强,也需要找到一个适合检验能力的平台。”任茜轻轻咳嗽了一声,看了一眼张泽。她不知道是否需要继续说下去,因为越是深入地沟通,就越是可能伤害张泽的自尊心。

“任主任,我已经明白了。对于我来说,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友游》没有聘用我,而是我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一直以为,如果能力很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除非道德败坏之外,用人单位不会有什么要求。现在看来,是我错了。《友游》没有录用我,应该说是我的运气,否则我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改变什么,学习什么。谢谢您,我相信在下一个单位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张泽在临走之前,给办公室的同事们买了一些水果,尽管他什么也没有说,但是同事们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不舍,也看到了一丝遗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