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去个性化——政治家都是骗子吗?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八节 去个性化——政治家都是骗子吗?

有这样一个说法:政治家都是骗子。意思是说政治家们大都会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温情,也看不到他们的个性,他们让人难以捉摸,不知道他们下一步会做出怎样的举动。

例如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法国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反战国家”,但是,当2011年2月利比亚爆发骚乱和流血事件之后,法国又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对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的国家,从而拉开了多**事干预利比亚的序幕。

更重要的是,法国与利比亚在过去一直保持着相当不错的外交关系:2007年,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巴黎受到了法国总统萨科齐的隆重接待,法国甚至准备向利比亚提供核能技术。

法国对利比亚态度的改变如此之快,反差如此之大,确实让人感觉到政治家的阴险,但是,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法国整个国家的利益,法国总统萨科齐不得不采取这样的行动。

法国此次军事行动,有利于推动法国主张的地中海联盟的倡议,这样一来,就能在欧盟内部对抗德国的崛起。

其实政治家可以作为领导者的典型代表,处在群体领导者这一特殊的位置,为了团体的整体目标,就注定了他们有时候要牺牲一些个人的东西,包括个人的利益、情感,甚至个性。这其实是一个去个性化的过程。

去个性化就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某种活动时,由于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个体的个性会溶化于群体之中,从而失去个性。

著名的阿希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阿希邀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关于知觉判断的实验。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会发现已经有6个人坐在那里等候——实际上,这6个人是阿希的助手,也就是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

实验开始了,阿希给大家呈现出一张画有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该卡片上的这条线与另外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正常情况下,这是一个极易做出的判断。

判断共进行了18次,在前两次正常的判断之后,6个假被试开始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并且他们这个错误的答案是一致的。阿希观察被试会作何反应,是坚定第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并不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实验结果显示,平均有33%的人做出了与其他人一致的判断,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与其他人一致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这个实验证实,人们确实在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与他们保持了一致,这种一致也导致个人自主意识和判断力丧失。

那么,这种情况会不会出现在领导者身上?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领导者的特殊身份,似乎注定他们要抑制自身的愿望、个性,甚至包括专业才能,而服从于整体团队的发展需要。

高先生是某家染织工艺厂的厂长,手下有三百多工人,高先生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因此平时工人都有点怕他。

有一次,一个工人没有请假就一天没来上班,高先生很生气,要把该工人辞掉。虽然后来知道该工人是因为女儿突然生病而旷的工,但是高先生觉得公司的制度和纪律是最重要的,还是决定要辞掉他。其他的工人都觉得这样做很不公平,于是就联名请求高先生不要把这位工人辞掉,高先生没有答应。后来,事情越闹越大,工人们竟联合起来集体罢工,不恢复那位工人的职位就不开工。工人罢工一天,工厂就要损失很大一笔钱,为了整个工厂的利益,高先生只好把自己的原则性放下,恢复了那位工人的职位,罢工的工人们也都恢复了正常的工作。

如果高先生一味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顾群体的意见和整个工厂的利益,恐怕他很难得到人心,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他自己。

有时候,领导者的去人格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领导者意识到自己处于最符群体原型特征的位置时,他就会对自己进行去人格化,也就是按照内群体的原型来进行自我归类,遵从内群体的原型,并表现出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并变得失去个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