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神道古书 演卦方法

2017-06-16 作者: 张道长
第25章 神道古书 演卦方法

张洞玄自信一笑,神彩奕奕,面对着众人,这时一抚袖,翻出百宝囊,取出易学算筹,一个精巧算盘,一副文房四宝,一叠稿纸,一一准备记录,开始摆八卦,六十四卦,审视长短符号,按其数理吉凶,占卦推演推算。按照古书说:这占事推演方法共有两种,一称“卜”,一称“筮”。所谓“卜”是指动物占,将动物粗骨如牛骨、马骨、羊骨、猪骨等,放在火上烧烤,然后根据炸裂纹的横竖、长短形状来判断所问事情的吉凶。这种占卦方法,多用于蓄牧为主的部落。以后,又将卜具由兽骨改进为龟壳,即所谓“龟”卜。所谓筮是指植物占,或将某一种植物通过某种手段,如把它抛在地上,根据它所呈现的状态来判断事情的吉凶。这种用植物占筮方法,多用于采集种植为主的部落。再到上古之后,人们已经统一标准,把蓍草的茎确定为占筮工具,成为《易学》推理过程之初始阶段的取卦方法,它叫做“神道推算法”。由于这种推演方法很繁琐复杂,所以这项占事推演的工作,一般都由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专职人员承当。根据《神道古书》作者的介绍,这筮式的推演方法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分,以象闺;五岁再闺;故再分而后挂……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占筮用的蓍草茎一共有五十根。

据说,这五十根必须源于同一根蓍草,因而这种蓍草很难觅得。人们之所以作此要求,是为取同根相通之意。而这个“衍”字,在古书中与“演”通用,也就是推演推算作用。为什么大衍之数是五十呢?历来说法不一。不过在《神道古书·律历志》中说:“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与五乘十,大衍之数也。”用现在数学记算,则为:(1(原始)+2(春秋)+3(三统)+4(四时))×5=10×5=50。但陈朝王明则说:“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得之。”那么,在具体的占筮推演中,为什么抽掉其中一根,只用四十九根蓍草呢?在《神道古书》中记载不详,惹得后人冥思苦想。而在《天道古书》中则解释说:“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也。”这个意思是说,这一根象征演算规律,所以不参于具体演算活动。

还有在大乾王朝千年前有位学者解释过这个问题,他说:“其一不用者,那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其中一位神道祖师还这么认为,他说这大衍之数的构成是:1(太极)+2(两仪)+2(日月)+4(五行)+12(月)+24(二十四节气)=50(大衍之数)。而太极居位不动,所以取一以象太极而不用。此外还有多种解释。这位祖师以为前人所言多有牵强,但他自己也说不清所以然,于是只得道:“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所能损誉也。”使得今人对此亦众说不一。有人说:“五十即有九股弦三方分别所乘之数的积(即勾三股四弦五),其中,这四十有九是消除误差的一种特殊方法。”

用蓍草演卦的具体过程,据前人介绍,大致如下:先用两手将参与演算活动的四十九根蓍草茎任意一分为二,其中左手一份象“天”,右手一份象“地”。接着,从右手蓍草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小指间,用于象“人”。于是,连同左、右手掌握中的蓍草,形成“天、地、人”的格局,这是“挂一以象三”。然后,以四根为一组,先用右手分数左手中的蓍草茎,再以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茎,这便是“堞之以四,以象四时”。一组一组分数完后,两手中的蓍草茎余数必有一定规律:左余一,则右余三;左余两,则右余两;右余三,则右余一;左余四,则右余四。这时把左手所余蓍草茎置于左手中指与无名指间,右手所余蓍草茎亦置于左手食指与中指间。这样左手指缝间的蓍草茎余数(包括一开始置于无名指与小指间象征的“人”的那一根)非五即九,故去除余数后的蓍草茎数必为四十四或四十。

到此为止,则完成蓍草演算的第一步,古称“第一变”。在“一变”之后,去除左手指缝间的余数,又把两手所持的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茎“一变”的同样方法和顺序进行演算,即先将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茎合在一起,然后任意一分为二,并从右手中取出一根蓍草茎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中间,再用右手四四一组分数左手中的蓍草茎,然后用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茎……。经过“二变”的结果,左余一右必余两,左余两右必除一,左余三右必余四,左余四右必余三,故两手余数之和非四即八,而两手所持蓍草总数或四十或三十或三十二。接着如法炮制,便形成“三变”的结果,两手所持蓍草茎总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然后与四相除,一爻便现显出来,化为现在数学,表示出来如下:

36÷4=9

32÷4=8

28÷4=7

24÷4=6

在根据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其中“9”则是老阳之数,所以是阳爻“—”亦即如果“三变”,之后两手所持蓍草茎为36根,则除以4,得9,这一爻便是老阳“—”。8则是少阴数,所以是阴爻“——”亦即如果三变之后两手所持蓍草茎为32根,则除以4得8,这一爻便是少阴“——”。经过三次繁琐的演算变化,才能得一个卦。但是“三变”之后得到一个爻,有时还要发生变化,即“变爻”。这便是:倘若“三变”之后的蓍草茎为36根或24根,用4相除之后,商数为“9”或“6”而成老阳或老阴,其相应阳爻与阴爻都要发生变化。若为老阳,则爻画由阳“—”变阴“——”;若为老阴,则爻画由阴“——”变阳“—”。

这是物极必反的规律在演卦过程中的体现,这样在“十八”变过程中,便往往出现老阳变阴或老阴变阳的“变爻”情况。这种物极必反的“变爻”,有时可能只出现一次,有时出现两次,有时出现三次、四次、五次、甚至六次。当然,也有可能一次也不出现。一旦出现“变爻”,则一次演卦即得两个卦体,未变的哪个卦体称为“本卦”,“变爻”后的哪个卦体称为“之卦”。然后,根据变爻的数量,采取相应的据卦推演方法,按照其易学思理,进行占卜演算。

张洞玄的推演推算,用的是这种方法,古称“文王卦,六爻大课”,这也是古时最常用,不好学的决疑解难推算法。由于这种“六爻大课”的演算过程颇为复杂,费时,所以后来一些专门从事占卦相命聊以度日的江湖术士,便在此基础上参生出一些比较简单的演卦方法,其中最通行的是以铜钱或其它硬币作为占筮工具的“金钱课”。但即便“金钱课”也有好几种的,例如,占卦者以铜钱三枚合在两手或一竹筒中摇动,然后斜倒在桌上,根据其“字”、“背”情况来决出一个爻:比如两个“字”一个“背”,为少阳“—”;两个“背”一个“字”,为少阴“——”;三个“背”为老阳“—”,变爻为“——”,三个“字”为老阴“——”,变爻为“—”。这样,经过六次斜倒,便得到一个六爻大卦(包括变爻后的之卦)。此外,还有更简单的演卦法:占课者取铜钱或硬币六枚,合在两手或竹筒中摇动,然后一齐倾倒在桌上,把钱由下往上顺序排列,根据其“字”为阴,“背”为阳的原则一次性得到一个六爻大卦。例如:第一、二枚为“字”,第三、四枚为“背”,第五枚为“字”,第六枚为“背”,则得到“旅”这一卦象。当然,这种演卦,不会出现变爻,因而其所含信息量也少得多。因为简易的缘故,成为最通行的占事方法,为下三流的江湖术士广泛运用。成卦之后,推演方法有三种:第一,据象推论(结合卦象)。第二,据辞推论(卦辞)。第三,象、辞结合推论。还有,再是结论准确性与个人“占工”的技巧性,判断吉凶,所占对象有关,这是最常见最通行的一种方法。

张洞玄推演推算完,一一记录,稍一审视,取过算盘一核对,觉得没错,无误,对张辅正笑了笑,说道:“爷爷,我解开了。”怀抱一叠稿纸,给他道:“你看照我说的下,保准解的开?我厉害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