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和拜城之间的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上。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清澈见底的木札特河在山谷中汩汩流淌,河谷中红柳摇曳,胡杨金黄,白杨挺拔,瓜果飘香,寂静而优雅,天山深处的雀尔达格山高耸云天,与石窟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
明屋达格山的土沙石呈赤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火焰般红光闪亮,维吾尔语称“红色”为“克孜尔”,克孜尔石窟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克孜尔石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世纪,陆续营造到11世纪。鼎盛时期,山崖上的佛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做工精妙,壁画丹青斑斓。库车为古龟兹国,当时是佛教中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来往商贾和文化使者络绎不绝。自伊斯兰教传人,佛教文化逐渐衰落。后又因外国探险家、考古学者的盗窃剥蚀,克孜尔石窟惨遭破坏。如今,克孜尔石窟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分布在谷西、谷东、谷内、后山四个区域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石窟群,也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一处石窟群。
克孜尔石窟的洞窟可分为供养佛像、礼佛拜佛用的支提窟,僧侣静修或讲学用的精舍毗诃罗窟,僧侣起居用的寮房,埋葬骨灰用的罗汉窟,以及储存粮食或食物的仓库等,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洞窟,大多有规律地修建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单元。这样完整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其他佛教中心少见的。
经过历史上人为和自然的大破坏,克孜尔石窟的塑像已经荡然无存,但保存下来了约1万平方米的壁画。内容包括释迦佛陀、菩萨、弟子、天龙八部、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经变画以及乐舞、飞天、供养人等。其中,绘制最多的是故事画。与其他石窟所不同的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故事大都采用单幅构图形式,即以各种大色块划分许多单线山形格,只用一个画面,便将佛经故事的内容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来。特点是:菱形格内人物少,衬景简单,构图简洁,明快精练,取材准确,主题鲜明。菱形格画是克孜尔石窟别具一格的绘画形式,在国内所有石窟中是独一无二的。有多少个菱形格,就有多少个壁画故事。特别是壁画中的本生故事数量之多、画面之丰、分布之广不仅居我国诸石窟之首位,而且在世界佛教石窟中也是罕见的。连环画构图形式在克孜尔石窟也有绘制,但数量较少,只有四幅。
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故事也是依据佛经绘制的。佛教徒为了大力宣扬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思想,必须把深奥枯燥的佛经,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用形象的图画宣传给大众百姓,引导大家信奉佛教。因此,经变壁画故事充分发挥了其宣教功能,并为今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
佛经壁画故事情节曲折、哲理深刻、引人人胜,生活气息浓郁,久传不衰。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佛传故事。主要描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前世和今世出家前的世俗生活和出家后宣扬佛法的事迹。如第110窟就绘有该故事26个画面,49个洞窟中绘有释迦涅槃的故事。
二、本生故事。是描述释迦牟尼生前为菩萨时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善行”的故事。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三、因缘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成佛后教化弟子、善男信女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故事则讲佛门信众前世或今世被度化之事。故事内容离奇、情节复杂、颇有戏剧性。如《孕妇谤佛》、《骄傲的舞师女》等。
四、比喻故事。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地给佛信众讲解佛经教义所列举的故事。如《身刺三百矛》等。
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克孜尔石窟参观的游人,在欣赏精美绝伦的壁画时,定要了解壁画内容,聆听那优美生动的壁画故事。但在几百个洞窟中有限的参观时间内,游人所看到的壁画故事只是凤毛麟角,带着遗憾而去,实为美中不足。这本《克孜尔石窟壁画故事精选》参考了《克孜尔石窟探秘》《佛本生故事选》《龟兹石窟》《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等书目,从专家学者考证识别的数百个故事中,精选编著了近百个故事,奉献给广大游人,以弥补缺憾。这些根据佛经译写的故事,作者在翻译编写的过程中,将部分原佛经故事中画蛇添足的部分删掉,进一步增强故事的生动性。
有缘的是,书稿在送出版社的时候,相识了一个和克孜尔壁画结缘的画家——新疆艺术学院张爱红教授。多年从事克孜尔壁画临摹的张爱红女士专门为书中每一个故事配上菱形格单幅画的线描插图,使得这本书锦上添花,做到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注明了故事的出处,标明了绘有故事的洞窟编号,以方便游人参观浏览。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到美丽的新疆来,到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克孜尔石窟来。
陈 钰
2005年1月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