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18-04-15 作者: 张松灿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制度之下并同特定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Www.Pinwenba.Com 吧市场经济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发挥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的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一、两种市场经济比较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美国经济学家博恩斯坦在他主编的《比较经济制度》一书中把市场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认为: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①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企业。②经济利润作为生产决策的指导力量而居于支配地位。③依靠市场和价格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①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②收入分配中有限的不平等。③利用市场和价格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这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多元利益的竞争主体,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组成的多元利益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这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适应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

2.在分配关系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企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鼓励按劳分配实现形式多样化。其他企业实行非按劳分配方式,但要避免两极分化。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协调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站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更能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1.二者的联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2.二者的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框架是由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擘画的,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需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则和国际通行标准的新形势,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方面提出了改革目标,主要就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城乡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等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划和部署。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前,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从三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央全会的精神统括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框架没有变,改革的步骤和目标要扎实稳妥地推进和实现。归纳起来,包括“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

(一)“三个制度”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2.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

3.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三项制度在本教材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部分有详细论述,本章从略。

(二)“三个体系”

1.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我国当前市场体系的实际状况出发,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培育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主体,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鼓励个人以市场主体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2)培育要素市场。主要是发展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等。

(3)健全市场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必须对原来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控制制度和有关法律体系。

(4)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如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信息评估机构等。

2.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比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客观的必然要求。

(1)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盲目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损失。这也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程度越来越大的要求。

(2)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但不是万能的,存在市场失灵。这就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如充分就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问题、结构协调和通货膨胀等,都需要政府予以适当干预和调控。

(3)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经济活动必须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符合人民的利益。二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走出一条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发挥国家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统率作用,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三是共同富裕的要求。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立足点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显得更为复杂,这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3.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规范市场基本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的法律法规,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的法规体系,对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极其重要。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人大四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八个部分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政策

中国**十八大报告及党章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方针,做出了既系统一贯又与时俱进的明确部署。归纳如下:

1.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3.五统筹一调整一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产业政策布局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阅读资料3.3】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被一个消息所震撼: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经过多年求索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和正确选择。这一正确选择的伟大意义,不仅仅是在经济上选择了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了经济效率,同时,它又创新了政府干预与驾驭经济的市场调控观念,创新了经济主体的追求最大利润的生产经营观念,创新了消费者的追求最大效用的理性消费观念。

一、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所谓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就是以行政手段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所强调的是指令性计划,由政府集中编制的预定计划来统筹宏观和微观的资源配置状态。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建设规模比较小、经济结构比较简单、发展目标比较单纯的条件下,以及在封闭、半封闭情况下,计划经济搞得比较成功。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机构的复杂化,发展目标的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关系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的“权力过分集中”和难以调动积极性等弊端便显露出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排斥经济规律,否定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单纯依靠计划管理,否定市场和市场机制的地位,排斥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规律的作用,凭“长官”意志办事,所以各种生产要素很难做到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不可能得到充分而高效的利用,资源浪费严重,经营粗放,整个经济效率必然不高。

2.计划手段与行政手段未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上,由于否认市场对经济的重要调节作用,单凭主观计划干预,单凭行政决策,不可能利用市场对各种信息灵活而迅速反应的优点,社会生产难以做到协调,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难以合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长线很长,短线很短,一边积压,一边脱销的矛盾很大。

3.不能解决经济短缺和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国家是由不发达国家发展来的,短缺问题很突出。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短缺及社会公平这两个问题,计划经济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因为计划经济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怎么解决经济短缺呢?计划经济也不能体现机会均等,开展自主、公平的竞争,因而也不能确保社会公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给某些企业特别待遇,使企业不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机会是不均等的;按照行政意志分配岗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搞平均分配,这也是不公平的。

二、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实行了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实践表明,凡是改革深入的地方、部门、企业,经济活力就大,发展速度就快。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非搞市场经济不可。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手段,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来实现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它的目标模式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要求是:第一,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二,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并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