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需求≡总供给、投资≡储蓄”的经济恒等式
总需求(AD)是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对产品与劳务(最终产品)的需求总量,在现实经济中,它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的。Www.Pinwenba.Com 吧这些需求最终都是以支出形式表现出来的,即总需求衡量国民经济活动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所以,总需求可以用总支出表示。
总供给(AS)是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是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成果。总供给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总和,而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供给的总和,又可以用它们相应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总和(总收入)来表示。因此,总供给也可以用总收入来表示。可以用公式表示总支出、总收入和总需求、总供给的关系。
由于总支出≡总收入≡GDP,且总支出≡总需求≡GDP,总收入≡总供给≡GDP,则有总供给≡总需求≡总收入即AD≡AS≡GDP
国民收入(Y)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等于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X-M)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Y=C+I+G+(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构成等于居民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加上政府的净收入和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或外国人从本国得到的收入)。总收入一部分成为消费和储蓄,另一部分经过缴税成为政府净收入(T)。因此国民收入的构成也可以表示为:Y=C+S+T+Kr,这里,Kr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这样,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为C+I+G+X-M=Y=C+S+T+Kr公式两边消去C,则I=S+(T-G)+M-X+Kr即总投资=总储蓄
式中,S是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r)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投资和储蓄的恒等关系式。
二、国民收入流程(四部门模型)
国民经济的收入循环模型有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模型、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模型和四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我们重点介绍四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
四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并用这些收入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厂商购买居民户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政府的经济职能是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的,政府通过税收与支出和居民户及厂商发生联系,厂商和居民户都按规定向政府纳税,构成政府的收入;政府用厂商和居民户的纳税收入通过预算进行支出,向厂商的支出是政府向企业的订货,向居民户的支出是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如救济金、福利开支等;在这种经济中,国外的作用是:作为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国内各部门提供产品与劳务,对国内来说,这就是进口;作为国外产品与劳务的需求者,向国内进行购买,对国内来说,这就是出口。
居民户向厂商购买各种产品与劳务形成消费,通过剩余资金存入金融机构形成投资,而厂商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报酬,向居民提供资金,从得到居民户的消费资金和金融机构的投资资金获得收入;政府通过从居民户和厂商那里的税收获得收入,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向厂商的购买形成政府支出。而政府向国外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进口,即进口,同时从国外部门得到关税收入;厂商向国外部门出口商品和劳务,用得到的收入又向国外部门进口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政府和厂商对国外的支出总和,与政府和厂商从国外得到的收入相等,达到既无外贸逆差,也无外贸顺差,则四部门经济就可以周而复始地循环。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的基本核算方法有三种: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叫产品流量法或产品支出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相加,计算出该时期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总和。
如果用Q1,Q2,Q3,…,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用P1,P2,P3,…,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支出法可用下式表示:GDP=Q1P1+Q2P2+Q3P3+…+QnPn
用支出法计算时一般不直接以产量乘价格,而是将各种支出分类加总。用于购买最终产品的全部支出可分为个人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政府采购和净出口。一定时期内,这四类支出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
如果用C表示个人消费支出,用I表示投资指出,用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用(X-M)表示净出口,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可以写成GDP=C+I+G+(X-M)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为成本法、生产要素法、要素收入法或要素支付法。它从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应与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相等的角度,将经济系统内各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相加,计算出考察期内一个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在采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1.工资
工资指税前工资,是因工作而取得的酬劳的总和,包括税前工资、薪水、各种补助或福利等项目,其中补助和福利主要是雇主依法支付雇员的社会保险金、养老金等。这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数额最大的组成部分。
2.租金
在租金收入中,既包括个人出租房屋、土地而得到的租金收入及专利所有人的专利使用费收入,还包括使用自有房屋、土地等的估计租价。
3.净利息
净利息是个人及企业因进行储蓄在本期内发生的利息收入与因使用由他人提供的贷款而在本期发生的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不包括在以前发生但在本期收入或支付的利息,也不包括政府公债利息等转移性支出。
4.非公司企业收入与公司税前利润
因为国家对公司与非公司企业在税收等方面有不同的规定,所以必须对这两类企业的利润收入分别进行考察。非公司企业是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的总称,其收入是企业所有人的个人收入;公司税前利润是公司经营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即将向国家缴纳的公司所得税、将要分配给股东的股息、以企业存款形式留存的企业未分配利润、对存货及折旧要进行的调整。
以上四个项目分别是对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类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报酬,即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它与一个国家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在金额上仍存在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商品与劳务的价格中,除包括生产要素报酬外,还包括其他一些费用。所以,若要准确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就要在要素收入的基础上再加上折旧和企业间接税。
5.折旧
这部分费用与企业间接税一样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收入,但由于折旧已被分摊在商品与劳务的价格中,所以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要加上折旧。
6.企业间接税
企业间接税包括营业税、消费税、进口关税等多个税种,其共同特点是生产企业可在向政府缴纳税金的同时,通过对产品或劳务加价的方式,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商品与劳务的价格中已包含有企业的间接税,若要准确计算商品与劳务非常价值,就必须将这部分税额与要素收入相加。
根据对以上项目的分析,可得出采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GDP=工资+租金+净利息+非公司企业收入和公司税前利润+企业间接税+折旧
(三)生产法
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值中的增加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将所有产业部门的生产账户加以合并,合并账户的总产出与中间消耗的内容就是生产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内容及结果。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当然,也可用机构部门的生产账户进行合并,其结果与用产业部门生产账户进行合并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的总产出-∑各机构部门的中间消耗
产业部门分类的最综合层次是三次产业分类,在三次产业分类下是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产业部门下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行业部门细分若干部门。
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从实物形态看,即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原料、材料、燃料等;从价值形态看,它是生产的转移价值。中间消耗具体包括生产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外购的及自产自用的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以及运输费、邮电费、仓储费、修理费、金融服务费、保险服务费、广告费、职工教育费、服务性作业等。
四、不同的理论和相异的政策
国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就意味着经济的良好发展状态。保证经济增长的快速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短期和长期的不同条件下,扩大国民收入的措施和手段是不同的。
1.扩大国民收入的短期政策
凯恩斯认为,国家调节经济必须竭力解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根本困难,而要提高有效需求,就要刺激消费和促进投资。为了刺激消费,凯恩斯主张国家应该指导人们的消费,影响消费倾向,应当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成员尽量多消费。增加总需求包括增加个人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出口需求。增加个人消费需求的办法是削减所得税,特别是削减低收入阶层的所得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化,扩大消费者信用。增加私人投资需求的办法包括减免企业税,实行扩张性金融政策,包括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中央银行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收购政府债券。增加政府支出的办法包括增加政府对社会资产如住宅、居住环境、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等的投资,扩大社会福利设施,提高社会福利津贴,增加其他公共消费如军事支出等。增加总需求的最后一个手段是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以增加纯出口需求。本币贬值可以抑制进口,刺激出口。这是因为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外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凯恩斯还认为,由于人们的消费倾向是比较稳定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因而应把主要的措施放在刺激投资方面,为了说明增加投资的作用,凯恩斯提出了乘数理论。他认为,增加一定量投资能带来比它大几倍的收入量。这个增加的倍数,就是乘数。如果增加1元投资,能带来10元收入,则乘数就是10。所以,乘数就是投资增加量和由它所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凯恩斯认为,乘数的发生是社会不同生产部门连锁反应的结果。当一个部门投资增加,就必然引起对另一部门产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又使另一部门投资增加。如此连锁影响以至一系列生产部门的收入、就业都会随之增加。这样,就使全社会的收入、就业量以倍数增加。
2.扩大国民收入的长期政策
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是扩大国民收入的长期政策。这些政策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促进科技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其中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国家对全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第二,国家直接投资于重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第三,政府采取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诸如重点支持工业企业的科学研究,以取得直接经济效益;支持大学与工业企业的合作研究,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实行技术转让,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等等。第四,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
(2)教育及人力资源。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最终还是依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水平才能得以实现。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实行有利于人口增加和劳动力增加的住宅政策和儿童津贴制度。提高劳动力质量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劳动者的体质,而是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实现前者主要依靠有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医疗卫生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包括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险事业,建设优良的生活环境,等等。实现后者主要依靠有利于劳动者智力开发的公共教育政策,包括大力兴建文化教育机构设施,设置各种奖学金,大力发展正规教育和业余教育,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等等。
(3)制度变革。西方经济学认为制度变革是适合于长期政策目标的政策手段。这里所谓的制度变革,包括所有制形式的改革、体制的改革,也包括组织机构的变革。西方经济学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制度改革,第一类是有关流通、分配领域的体制改革,如赋税体制、金融体制、政府转移支出体制及政府干预经济的形式等的变革。这类改革与经济增长、分配公平化等目标有密切关系。第二类是有关所有制形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如土地制度改革、产业国有化形式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这类变革对资源合理配置、分配公平化等目标影响很大。第三类是有关国际经济机构的变革,这类变革是实现国际范围内资源合理配置的有利手段。
3.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他认为在短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自然和经济资源等的供给都不会发生变化,因而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是总需求。凯恩斯的观点可用三个模型来说明:
(1)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假定利息率和投资水平都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凯恩斯认为总需求的变动必然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动,即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就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这与传统的认为增加消费是不好的观点正好相反,所以凯恩斯把这一观点叫作“节俭的悖论”。
(2)IS-LM模型。凯恩斯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用IS-LM模型来分析利息率和投资水平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以及利息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IS-LM模型就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决定的模型。这里的I指的是投资,S指的是储蓄,L指的是货币需求,M指的是货币供给。通过这个模型,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当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但同时又会使利息率上升。利息率的上升会减少投资,减少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为使扩张性财政政策既能增加国民收入,又不使利息率上升,就应配合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以便有效地刺激经济。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凯恩斯主义者利用这个模型来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动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在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总供给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但不会引起价格水平变动。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总供给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但价格水平也会同时上升;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也同方向减少。在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的长期总供给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减,只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而不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前提是总需求不变。在这一前提下,短期内,由于是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因而总供给的变动会影响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变动,即总供给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水平增加,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并且,在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刺激总供给的政策,比采用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似乎更为有利。
【阅读资料7.2】“破窗经济”与乘数原理
某商店的一块玻璃被打破了,店主花1000元买了一块玻璃换上。玻璃店老板得到这1000元收入后,假设他支出其中的80%,即800元用于买衣服,服装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设服装店老板用这笔收入的80%,即640元用于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把这640元中的80%用于支出……如此下去,你会发现,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总收入增加了5000元。其原因何在呢?乘数原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投资乘数是指最初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该例中,最初的投资就是玻璃店老板购买玻璃的1000元。这种投资的增加引起的服装店、食品店等部门收入增加之和为5000元。所以乘数就是5(5000元除以1000元)。一笔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
经济中为什么会有乘数效应呢?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部门的支出就是另一个部门的收入。循环下去则会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收入与支出的连环增加,最终使收入的增加膨大为最初支出增加额的数倍。
为什么乘数是5而不是其他数字呢?乘数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在该例子中,当边际支出倾向为0.8时,乘数是5,如果你把边际支出倾向改为0.5,乘数就变为2。可以看出,边际支出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破窗经济只是个例子,把这个例子换为财政支出增加,就可以看出乘数效应多么重要了。假定政府支出1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会带动建筑、各部门收入与支出的增加。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带动整个经济走向好转,正是乘数在发挥作用。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