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宏观调控目标

2018-04-15 作者: 张松灿
第二节 宏观调控目标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主要设置工农业产品品种、产量等具体指标。Www.Pinwenba.Com 吧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多年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宏观调控目标体系逐渐得到调整和完善。1993年,提出了八大主要调控目标: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财政、外贸进出口和外汇储备、商品零售、物价、经济效益及人口自然增长率。1997年,上述八大目标有一些变化,调整为: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财政收支差额、货币发行量、外贸进出口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1998年以后,这八个方面组成的目标体系被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2年党的**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总量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个目标体系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与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目标一致。尽管2002年至2012年十年中每年调控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四大目标总体上保持至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国政府推崇的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一般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难以同时达到理想状态,被称为“魔鬼四角”或“神秘四角”。本节将对此展开阐述。

一、宏观调控目标体系

(一)经济增长适度——保持总量平衡和优化经济结构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减最终会体现到经济增长的变化上来。经济增长是一定时期社会总的产出规模、人均产出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包括:一是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它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因为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消费,而消费的最大化是以产出的最大化即经济增长为前提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数,也是经济稳定、比例协调、效益提高的结果。因此,政府应该力争经济持续适度增长。增加就业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这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

2.经济增长率的表示

在人口增长速度适中且比较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增长率可以用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率来表现,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公式是经济增长率=(报告期GDP总量-基期GDP总量)/基期GDP总量×100%

3.经济增长适度

(1)经济增长速度是高还是低,在不同的国家,判断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1%~3%的增长率为低速增长,4%~5%的增长率为中速增长,6%~10%的增长率为高速增长,10%以上的增长率为超高速增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若能在多数年份保持8%~9%的增长率,在其他年份略高于或略低于这一增长率,则比较理想。

(2)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社会福利就越高。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3)一般地说,过快或过慢的增长速度总是与较多的问题相伴而生,所以,增长速度必须与效率及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方面结合来评判。只有不降低总体经济成就的高增长率才是合理和有效的。低增长率通常难以使经济有较大发展,但高增长率若不与高效益结合起来,也是不足取的。

4.经济结构优化

在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谋求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下,还应该特别注意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需求结构的优化及其各自内部构成关系的优化,体现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优化与总量平衡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没有总量平衡很难实现结构优化;离开结构优化也很难实现持续的总量平衡。我国现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时期,政府必须综合运用各项调控措施,确保我国的经济结构实现不断优化的目标。十八大报告围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经济结构的具体政策和方针,要点概括如下:优化经济结构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具体把握以下几个层面:

(1)重大经济结构关系方面,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2)“三驾马车”的关系方面。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对我国来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3)经济结构的虚、实关系结构方面: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4)信息产业结构方面: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5)企业规模结构方面: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该名词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

(6)区域发展结构方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7)地区结构方面: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8)城镇化内容结构方面: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物价稳定

1.物价稳定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中,当供求相等时,市场价格处于均衡稳定水平,这是十分少见的理想状况。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导致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而正是市场价格的波动,在不断调节供求趋向均衡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显然,这里所说的是具体的价格变化,它与物价稳定有关,但并非宏观调控的目标所指。作为宏观调控目标的物价稳定,是指总体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换言之,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没有物价的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或者说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可见,具体价格的变动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短期内的总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当总体价格水平长期处于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状态时,才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通货膨胀的成因

在理论界存在不同解释。古典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及新凯恩斯主义都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主张通过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来抑制通货膨胀。这些学派之间在具体原因的解释和对策上又存在差异。如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内,货币供给的主要效应是价格水平的上升;在短期内,货币供给的增长会引起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的增加。理性预期学派则从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方面,去解释货币供给增加形成通货膨胀及对经济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税收等因素扩张性变动的综合结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货币现象。在凯恩斯主义看来,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供给的影响完全被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所抵消,货币供给的增长不至于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使没有流动性陷阱,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和产出同时上升,而产出的增加迫使价格水平的升幅必然小于货币供给的增幅。

综合地看,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概括为: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②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③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④结构性通货膨胀。

3.临界点

在物价稳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个判断的临界点。也就是说,低于什么水平的通货膨胀率可以认为是物价稳定?反言之,即高于什么水平的通货膨胀率可以认为是物价不稳定?对于这个临界点,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及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确定标准。有些国家确定为3%,也有的国家确定为5%。无论什么标准,确定物价稳定与否的标准都应该与居民的承受能力和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联系起来,同时还要考虑到它与其他三大宏观调控目标间的制约关系。一般地,从长期看,临界点应该是不断趋近于零通货膨胀的发展轨迹。

根据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我国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4%左右”。4%左右的调控目标,是充分考虑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以及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出的选择。政府要从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货币流通量)、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商品供给量)、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交易通道建设)、加强价格监管、完善补贴制度等途径来做好物价稳定的工作。

(三)充分就业

1.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

“充分就业”一词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零失业率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摩擦性失业(当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某一类职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另外一些地区却又缺乏这种类型的工人时,便产生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因某些职业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致使特定技术人员只能在某季节从事某种职业工作,非本季节,人们自然失业。人们可以设法减少季节性失业,但无法完全避免)等间隔期很短的失业,属于自然失业,难以避免。因此,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以美国为例,20世纪50、6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3.5%~4.5%,相应95.5%~96.5%的劳动人口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状态;20世纪7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4.5%~5.5%,相应94.5%~95.5%的劳动人口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5.5%~6.5%,相应93.5%~94.5%的劳动力人口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状态等。因为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变动,旧行业、旧部门的衰落和新行业、新部门的兴起。如果社会上没有自然失业的存在,一旦新兴行业或部门出现后,就不可能招募到推动其发展所需的足够人力。这与足球比赛中总需要一定数量的替补队员相似。因此,必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正确看待失业问题。充分就业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当把“降低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时,要把“自然失业率”排除在外。关于这点,菲利普斯曲线曾提供出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请参考本书第七章相关内容。

2.如何降低失业率

在这个重要问题上,大多数国家通常是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并辅之以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我们将在后面展开分析)。这两项政策,具体又是通过人力训练计划和最低工资立法,以及失业保障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来增加就业。人力训练计划主要是指积极开展职业性技术教育和资助大学教育或职业培训,来提高等待就业者的技术水平和工作适应能力,从而使新进入者和结构性失业者能迅速适应新工作岗位的需要,降低失业率。最低工资立法就是通过法律规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使那些较低技术的失业者产生明显的就业倾向。失业保障制度则是通过政府为失业者提供一定数额的失业保险金,使他们能在失业保险的维持下继续寻找工作,或在失业后能参加培训进而提高技术水平后再重新寻找到工作。公共就业服务提供的理由是,每个人在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方面是有差异的,每种工作在待遇条件方面也不一样,求职者往往不具备工作岗位的完全信息,为了减少找寻工作的时间和找寻过程中的信息成本,政府应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不过,对于上述政策措施的后果目前存在争议,其中的焦点是这些措施的有效性问题。

(四)国际收支平衡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朗的趋势,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因此,几乎所有国家都关心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并把它列入宏观调控的目标,目的是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衡量国际收支平衡通常有两个变量:一是逆差,其意为国际交易中的收入小于支出,亦即一国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二是顺差,其意为国际交易中的收入大于支出,亦即一国的进口额小于出口额。所谓的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指两个变量之差等于零。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必然会发生对外经济交往,同时又必定要寻求收支平衡。因为,长期过大的逆差会使对外支付能力降低,进一步影响进口,演变成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和货币贬值,进而导致经济混乱;而长期过大的顺差,一方面,使外汇储备占用大量的信贷资金,影响信贷收支平衡,据此诱致增加国内货币投放量,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过量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有效资金的闲置,不利于扩大国内投资。所以,从长期来看,无论是逆差还是顺差,都会制约一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

【阅读资料10.3】如何看待中国的外汇储备

国家外汇管理局报告:1979年以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有些年甚至还是负值。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外汇储备迅猛增加:1981年底27亿美元;1990年底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底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51亿美元;2001年底跨过2000亿美元门槛,达到2121亿美元;2006年底跨越万亿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09年,跨过20000亿美元;2011年进入30000亿大关,达到3.181万亿美元。

巨额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综合国力巨大提高的表现,不过也给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按照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企业和个人手中不允许存有政策范围之外的外汇,如需使用外汇,需将美元等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将外汇卖给银行)才能消费。为购买以各种形式涌入国内的外汇,央行必须发行新债券或多印钞票,从而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而本国的商品制造短期内不会增加甚至受到外国商品的打压。因此,从经济常识角度看,这等于央行直接印钞票消费,也就是直接地制造国内通货膨胀。

经济学理论认为,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当“减持”。有人建议这笔外汇可“海外购物”,购买高技术及设备或相关物资;也有人建议划拨社保基金,或用于改善国内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等。从这方面看,如果将外汇储备用于上述用途,是比单纯购买美国国债进行虚拟投资更划算的做法。

这些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无论是从外汇储备形成的角度,还是从中国汇率制度的角度看,这笔巨额外汇储备,都是不能随意动用的,使用起来必须加倍谨慎。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以外汇储备充实社保基金账户,这相当于无偿划拨的财政透支行为,这样是不行的;而其他机构要用外汇,需要拿人民币购买外汇储备,绝不能无偿划拨。为此,我国已经确定了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宏观政策取向。

二、宏观调控目标之间的矛盾

政府要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方面为调控目标,但是四大目标之间常常存在矛盾,不能够同时达到。如果过于强调其中某个目标,有可能顾此失彼。因此,在实施政府调控行为时,必须研究并重视四大目标之间矛盾的调整。具体表现如下: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会相应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反之,要实现物价稳定,就必须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从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萨缪尔森曾说:“在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决定的经济社会中,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必然要在高失业和大的GNP缺口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使经济增长率朝着更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迈进,企业就需要加大设备、技术、知识和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便会产生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客观上形成资本特别是机器对劳动的替代现象,也就是相对减少对劳动人口的需求,造成非技术工人的失业,总体上也是增加失业率。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家认为,实现充分就业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的逆差状况。此外,为了实现本国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往往需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也会妨碍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国外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本国居民的效用水平。而为了享受国外的低价商品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就需要增加进口,这又引起相关行业的工人失业。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一个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需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必要时还要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这势必会恶化投资环境,造成价格扭曲,延缓经济增长,降低经济效率。反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这样,出现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