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概况

2018-04-15 作者: 张培良
施工概况

施施工工组织领导。Www.Pinwenba.Com 吧1975年3月,邯郸地区跃峰渠指挥部驻地由涉县西达镇迁到磁县跃峰渠管理处(磁县都党村南莲花寨),当年9月又迁到峰峰矿区彭城公社东山坡原部队营房。期间,指挥部领导成员做了部分调整充实。5月18日**邯郸地委以(1975)28号文通知,明确了邯郸地区跃峰渠指挥部领导成员:指挥长李鸣魁,副指挥长段子明、李万增、杨耀山、贺志昶、孙世珍、霍宏庄,政委刘德明,副政委邸增寿、闫振平。

通知还提出,为了加强大跃峰渠指挥部领导,地委决定建立大跃峰渠指挥部党委。人员组成:书记李鸣魁,副书记刘德明、段子明、李万增,委员邸增寿、杨耀山、贺志昶、闫振平、孙世珍、霍宏庄。

1975年12月,新调入的房三付、赵晋贤、何杰未明确职务,列为指挥部“负责人之一”。

指挥部共有正式干部、职工79人。下设:办事组、施工组、政工组、后勤组、生产组、汽车队等机构参加施工的县、区,组建民工团。根据施工分期和工地分段,有的县、区分别组建了二、三个团,先后共建9个民工团(不含援建单位施工分期。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工程(1975年春~1976年9月):包括引渠和渠首至张二庄分水枢纽的总干渠。由受益的“四县一区”共2万名民工施工。开工后,省委领导到工地查看时提出:“规模要扩大,时间要提前”。根据领导指示,将引渠流量有10立方米每秒增到15立方米每秒,总干渠由20立方米每秒增到30立方米每秒。

第二期工程(1975年12月~1976年9月):包括分水枢纽以下的主干渠和一分干上段。根据省委领导指示,地委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两期工程同时完”的口号,在大力抓好改变标准后的一期工程施工的同时,动员工农兵学商齐上阵,组织了12万施工大军,全面铺开二期工程。经过短短10个月斗严寒、战酷暑的紧张施工,于1976年9月,与一期工程同时完成。

第三期工程(1977年2月~1979年10月):完成工程包括一分干下段和三、四、五分干。至此,初六分干外,主体工程竣工。

1978年与1979年期间,根据投资多少,时断时续地搞了一些尾工。一、二期工程的配套工程,因投资没到位停建。

1979年10月,跃峰渠全线停工,指挥部撤销,渠道管理移交跃峰渠管理处。

施工管理:

1.民工待遇。跃峰渠属地方自办、国家资助工程。参加施工的民工采用由生产队记工,使用工具自备,发放渠道生活补助的办法。

生活补贴标准参照《海河施工开支办法》,因不出本邯郸地区范围,本着略低于海河的原则,一、二期工程每个标工补助生活费0.4元。粮食补助除自带指标外,每个标工补到2~2.5斤。

2.定额管理。施工定额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民工分配、工效、工期、国家投资使用及材料消耗。鉴于海河定额多在平原施工,而跃峰渠在深山峡谷施工的情况不同,邯郸地区跃峰渠指挥部确定:渠道和一般建筑物施工,参照情况相似的磁县跃峰渠材料消耗定额,结合海河运沙定额,制定了人工、材料消耗、运输定额。凡交由专业施工单位施工的大型建筑物,均采用河北省1957年颁发的施工定额或邯郸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三期工程工段所处地理环境不同、规模不同,人工和材料消耗也略有差别。例如,水泥消耗定额高出国家规定幅度较大,其原因:一是明渠及小型建筑物砌石用的是本地区县办厂产品,标准袋重量不足;二是标号不稳定;三是用本地细沙含土量较大;四是倒运次数多,工地分散,水泥有散失;五是就地取材,用块石较小,碎石填塞不实导致用水泥量偏高。

3.质量管理。指挥部在《工程做法说明书》中,对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在渠槽开挖时,禁用大炮,防止震坏基础。渠墙坐在基岩上,渠墙内壁全用三面平整料石,并使用50#水泥砂浆。块石用25#白灰砂浆砌筑,要坐浆严、灌浆满。勾缝用80#水泥砂浆。

对建筑物施工,要求严格按设计放线定尺。所用沙、石子要符合要求粒度,冲洗干净。模板要规格整齐,支架要牢固,钢筋要除锈,规格、数量符合设计要求,要经常养护。

每个施工单位都有专职施工员,全天候坚守工地,随时检查质量,发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要坚决纠正,不惜返工重修。对较大工程,必须经指挥部派驻县团或施工现场的施工员检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