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江杜良盛
在当年跃峰渠十里洞建设中,非常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它有三个重要平台就是:《跃峰战报》、工地广播站、团部文艺宣传队。Www.Pinwenba.Com 吧其主要职责就是贯彻民工团党委工作部署,宣传施工中涌现的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广泛调动民工大干跃峰渠的革命热情,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跃峰战报》在施工期间出版六十多期,广播站一天五广播,早晨六点,上午十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晚上六点。广播一开,施工工地方圆几十公里的广播专线大喇叭一起鸣响,成了民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当时的广播员郭拴香,年仅十九岁,编、采、写、播全部一人担,广播节目丰富多彩。文艺宣传队直接来自民工,共有十多个人,紧跟形势,服务民工,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200多个,每次演出山村都是一片欢腾。那时没有别的文艺活动,山村都是天一黑就睡觉,所以只要一听说宣传队演出,村民三乡五里,结伴而行。更有意义的是,台上演人和事的当事人就在台下坐着观看,台上台下互动,颇有现实意义。今天在这里重新提到跃峰战报、工地广播站、文艺宣传队,主要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活跃民工文化生活方面,弘扬正气大修跃峰渠方面,发挥了很大激励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
在修建十里洞的过程中,全团上下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工作。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很差,在很大程度上靠精神作用在推动。精神作用靠什么,主要靠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把思想统一到大修跃峰渠,打通十里洞上来,“四年任务两年完,两年任务再提前”深入人心,谁的任务谁完成,使五千人的民工队伍焕发出冲天的干劲和热情。几十年后我们见到当年的民工,他们说当时打洞就是拼命,石粉溅得身上成了个白人,任务少完一点都不行。许多民工甚至提出“宁可汗水漂起船,不叫十里隧洞堵清泉”、“石头硬,没有我们思想硬;困难大,没有我们决心大”、“一个人顶三人,一天顶三天,干劲加三倍,工效翻三番”等豪气冲天的口号,确实起到了精神推动作用。
在精神鼓励方面,团部上下还突出抓了典型。当时的口号叫做《一面红旗带一片,多面红旗带全团,促进施工大发展》。有跃峰铁人李青春、有跃峰硬汉李超柱、有模范指导员柴永安、有荣立“三等功”舍身救战友的王看营民工董光柱、有跃峰铁姑娘刘天香等。和村营女民兵掘进连,大社营钢铁连,王看营勇攀掘进高峰二连等。还有掘进领先方面的、质量第一方面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革新方面的、后勤保障方面的、思想领先方面的。共有一百多个先进集体(次),模范人物一千七百多人(次)。其中,二百多人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一百多人成为了**员。对这些先进典型,民工团通过会议、战报、广播、宣传栏、经验交流、巡回演讲、团领导到工地送大红花、上光荣榜、拍成照片(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个团部也就一台黑白相机)送给本人、编成文艺节目等多种方式,广泛生动具体的宣传他们的动人事迹,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并为他们贺功授奖(这个奖就是奖状,那个时候没有奖金),把整个大干跃峰渠有功、大干十里洞光荣的政治空气搞得浓浓的,现在想起来,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尤为能发挥突出作用。
还有一点要铭记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整个工地形成了一个施工的整体,一个团结的整体,一个协作的整体。那时候民工团五千人,分为十一个民工营。团部统一指挥,施工统一调度,质量统一保证,进度统一进行。但在实际运作中,情况千差万别,很难做到一二一齐步走。如有的营装备差,进度慢;地质情况千差万别,进度也大不一样;有的营后方条件好、支援力度大;有的营后方支持有限,工程也受影响。虽然情况有别,但跃峰渠是一个整体,十里洞中间堵住哪儿也不会通水。所以,团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把各营之间的团结协作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强调互相学习,互相支援,互相鼓励,互相推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一九七六年三月底,王看营在打通小断面之后,团部又让他们帮助任务较大的兄弟营掘进一百米。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任务,试想一下打通十里洞哪个不是红了眼拼命干,争分夺秒,好不容易完成任务,你再加一百米,谁也接受不了。但王看营还是以大局为重,表示任务再艰难也要接收。同在一个隧洞里,缺一米水也通不了。实际帮兄弟营掘进一百一十七米,现在看这些历史资料,还是令人感动不已。再如气势磅礴的峰峰营地质灾害滑坡大会战,更是全团一起上了一千多人,历时八十余天,写就了战胜泥石流滑坡塌方的壮丽诗篇。
现在想起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还是要转变作风,深入工地,同甘共苦,决战到底,那时有个十分流行的口号叫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十里隧洞到处都活跃着团营连干部的身影。团领导包营,这个包营不是简单地去看看,而是真刀实枪地在隧洞干活,虽然劲没有民工大,干活没有民工多,但八个小时和民工在一起,民工们就有使不完的劲。在团部根据工程需要,连续组织的明渠会战、塌方会战、掘进会战、小断面打通会战、浆砌会战中,团部领导和机关干部都是铺盖、工具、干活三上山,连团部也搭起工棚到工地,机关干部也紧随施工脉搏一起跳动。
有一段时间,团部机关干部甚至早晨上山干一二个小时活再回来吃饭,关键时刻把自己当民工,在陡坡上推车、打锤、打夯,带头喊起打夯号子,把自己的热血汗水紧紧和工地融合在一起。有不少次机关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在隧洞测量干活或检查工作,都曾不同程度的遇到生命危险。如当年十里洞施工员杜希望就曾几次遇险,死里逃生,化险为夷。在离开十里洞的十年之后,还挥笔赋诗“跃峰隧洞十里洞,忘我二载忙匆匆。四号贯通径鬼门,热血充作甘露饮。九号井下胆颤惊,头颅能值几文银。九转阎王殿前舞,难得真身咏注春”(四号、九号指的是天井序号)。这充分说明,那时候十里洞从领导到一般机关干部,都有着很高的思想觉悟,保证了十里洞整个指挥机关工作的高效运转和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十里隧洞,工程浩大艰巨,引起了区委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支援。时任邯郸市委副书记兼矿区区委第一书记薛好义把这项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渠线的勘测到领导力量的配备,施工问题的解决,协调各方支援等都做了很多工作。区委特意发了1975年37号文件,要求各镇各单位大力支援跃峰渠建设,区委专门成立了“支前办公室”协调解决跃峰渠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区委还多次组织区委领导和各单位、各部门负责同志到工地参加劳动,增强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十里洞的四年任务两年完,两年任务再提前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邯郸地区跃峰渠指挥部对峰峰矿区民工团的施工十分关注,很多次到工地进行指导,帮助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地区跃峰渠指挥部指挥长李鸣魁多次到第一线指导工作参加劳动,协调解决技术、物资、民工用粮、后勤供应等问题。邯郸地区在跃峰渠群英会上,让峰峰矿区民工团作了《迎风斗浪创大业、劈山凿洞战跃峰》的典型发言。并派出地区工作组和技术人员常年驻矿区民工团。多次组织文艺团体到工地慰问民工,真是尽力支持矿区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这里还应该一提的是驻地村民对跃峰渠的无私帮助。矿区民工团十一个民工营驻地是磁县白土公社的张二庄、南涧城、白土村、大水头、上寨等村。从二千五百名民工进驻到五千名民工的大兵团修渠,住就是个问题。那时候住的都是民房,即老百姓的家,而且不付一分钱费用。如大水头村村民仅六百人,就住进了和村营八百民工。驻地的村民像迎接当年八路军那样,敞开老区人民的胸怀,热情地接待了民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民工与村民相处和谐融洽。房东大娘、婶子为远离爹娘实际在家还是个孩子的年轻民工们烧热水、洗衣服,有时家里改善生活,也给民工盛上一碗。而民工们也像对待亲人一样,帮房东挑水扫院子、干零活,农忙时帮助耕地收庄稼,俨然成为一家人。我所在的房东是白土三大队金婶子,那时她是年仅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因在团部常常加班,吃饭很不正常,尤其是在冬季山区分外寒冷,屋里的火半熄不着,肚子里咕咕直叫(那时候,白土地区没有任何一家饭店和小吃)。这时候,房东婶子就会捅开火,用平时舍不得吃的面粉(应该说的是白土是个山区,没有水浇地,一年一家也分不上几十斤麦子),给我拽上一碗拽面,里面窝上一个荷包蛋。哎呦,那个幸福的感觉温暖几十年。后来,我多次回访白土老乡,看望金婶子。这些年走的地方多了,也吃过不少丰盛宴席,但是总觉得都赶不上那碗面的温馨。
区直机关和对口单位都对支援十里洞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如民工口粮问题,施工初期细粮很少,大部分是以高粱米为主的粗粮,与民工繁重的劳动不适应。区粮食部门积极进行调剂,使民工吃上了较好的伙食。区蔬菜部门积极从后方向跃峰渠调运时令蔬菜,这在当时也不是个简单事。区商业部门积极把各种生活用品如肥皂、洗衣粉、牙膏、牙刷等日用品以及必不可少的劳动保护用品等送到工地。交通运输和物资部门千方百计调运工地急需的物资。就连青年团组织也发起捐献书籍活动,活跃工地文化生活。区各单位各部门还组织人员到第一线参加劳动,整个社会形成了支援跃峰渠的浓厚氛围。
各镇村,过去叫公社大队,是修跃峰渠的主要力量。他们在派出民工队伍后积极组织大力支援,在关键时刻每个镇村又增派领导力量,使每个民工营增加到两名镇领导。同时又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调剂民工营连粮油比例,送粮送猪送羊,千方百计保障后勤供应。有的镇村还对一线民工增加补助。不少镇村还筹措工地所需物资,切实保障了施工的急需。
驻区内外企业也对跃峰渠伸出友谊之手,利用自己技术专长和先进施工设备,突出帮助解决隧洞开掘、塌方和浆砌遇到的问题。峰峰矿务局(现峰峰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多次到工地解决技术难题。闻名全国的邯邢矿山局马万水工程队一行几名掘进工程技术人员在工地一住几个月,把十里洞当做自己企业上的事情来干。各企业包括驻地部队,对十里洞的支持是无私的,如工程所用的十字镐、钢钎、绞车、电机、运输工具和风筒等支援很多。
应该说的是,峰峰矿区民工团也尽最大力量帮驻地做一些事情。如根据当地村民需求,在施工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沿渠线修建公路九华里,极大的方便了村民出行和活跃了山村经济。团营卫生保健站对驻地村民开放,帮村民看病。团文艺宣传队、电影队,还经常为驻地村民表演文艺节目和放电影。对当地村镇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团部也尽最大力量解决,共计上万多件,相互增加了感情,在一些民工营完成任务退场时,当地村民锣鼓喧天,用当地最好的娱乐班,把民工送了一程又一程,有的至今还保持着几十年的友谊,令人怀念那真诚纯朴的岁月。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