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台湾味、两岸情

2014-08-22 作者: 张美芝
中国风、台湾味、两岸情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那台湾美食就是一片绮丽多彩的天。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台湾与大陆,一脉相承,血浓于水,在美食这一块也是不可分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父母祖籍在福建福州,后来迁去台湾。小时候,我就经常听父母讲到,台湾很多美食传承于大陆,其中就包括我童年时在基隆庙口最爱吃的扁食燕、鼎边糊、红糟鳗等,非常的美味,是父母口中故乡的味道,魂牵梦绕。

台湾是盛产美食的宝岛,而且很多美食背后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故事,如台北县九份的芋圆和薯圆。九份是一个小小的山城,原来因淘金而大热,但在金矿资源日益衰竭后,九份便渐渐没落。我年轻时打工往九份送过货,只记得彼时彼地满目荒芜,非常落寞,当地民众没了金矿,改种容易成活的芋头、红薯等农作物为生。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在九份附近取景拍摄《悲情城市》,并获得大奖,再度引发大家对这个小城的关注。在电影艺术和当地以芋圆、薯圆为代表的美食联合影响与带动下,九份又焕发新的生命,恢复到以往的繁荣。

台湾的美食地图遍布全岛,高雄六合、台北士林、台中逢甲、基隆庙口这些夜市已经声名远播,自是不用多提;台南的担仔面、肉臊饭,香气四溢,口齿留香;台中是茶饮品的创新发源地,珍珠奶茶、红豆冰,回味无穷。每次路过新竹,都要来一碗香喷喷的新竹米粉和鲜美的贡丸汤;每次回台北,绝对不会错过的深坑豆腐,这和我们永和豆浆一样,代表着在台湾生根发芽的中国传统豆文化。

我从小吃着台湾美食长大,因此对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感情尤其深厚,为了传承与发扬这怀念的经典滋味,我正在努力做的,和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多台湾美食走出岛外,让更多人知道。因此,当我得知好友美芝小姐计划出版一本记录台湾美食的书籍《你好,台湾味道》时,十分认同与支持,并欣然接受这写序的幸福差事。美芝小姐的文字就如同青椒与红椒,辣、爽、灵动、好玩,让我们随着她的笔端,展开一段美妙愉快的美食之旅吧!

When you give up your dream,you die!

当你放弃梦想,你就已经死去

我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孩子,外表看着活泼好动,殊不知我中学时就开始对着同学说类似“一个人如果耐不了一时的寂寞,就要耐一世的寂寞”这样文绉绉的话。当年我或许并不十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只是觉得终有一天我会明白的,至少我喜欢说这句话时候的感觉。

连我自己都不会想到,小时候最怕落单,连上个厕所都必须要女同学陪同的我,竟然也敢在17岁时独自去英国留学,当时的我好像连杭州都没有去过。大学时期开始爱上独自探索世界的感觉,一个人去美国,一个人去比利时,一个人去泰国,一个人去云南,一个人去青岛,一个人去北京……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时间。

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差不多天天都看台湾的综艺节目,从“我猜”到“康熙来了”,听他们说着台湾的点点滴滴,感觉台湾其实是那么近。

很巧的是,通过朋友的博客,我认识了一位文笔很不错的台湾女生,之后每次去伦敦都会找她玩儿。我们两个人很投缘,于是她邀请我暑假去台湾新竹她家玩,我地理很差,新竹在台湾的哪个位置,我完全没有概念,只听她说她家人每天都去山上跑步,有自己的别墅和菜园,别墅里有属于自己的电梯,家里吃的都是农家菜,她可以开车带我到处玩儿……

大家可以想象我当时激动的表情,恨不得马上就能置身于这美丽的台湾岛上。

第二天,我冲去伦敦的台湾签证办事处。我打好了我的如意算盘,暑假可以先去美国暑假实习(summer job),然后直接飞去台湾和友人相聚,再回上海看望家人。正当我在台湾签证办事处激情洋溢、手舞足蹈地填写表格时,听闻了一个骇人的消息:“大陆游客必须跟团才能去台湾,每天早晚各要报到一次。”

“早晚各报到一次?”

这不是我在英国高中住宿学校才会发生的事情吗?

去旅游如果不能自由行那还有什么意义?

我当时沮丧地离开了办事处。

我告诉我新竹的朋友:“终有一天,我会以自由之身出现在台湾,到时候我可以尽情地住在你家。我还要去你们家附近的山上疯狂地奔跑,来表达我的自由和快乐!”

这个梦想,就这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搁置。谁也不会想到,多年后它会以另一种方式实现。

从英国大学毕业后,跟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我也有过一段迷惘的时期:是去读硕士,留在英国做一个工程师?还是坚持完成自己的梦想,做一个作家抑或主持人?

那段时期的我,脑子里总是充斥着各种纠结。现实与理想到底要如何才能平衡?对于一个刚大学毕业的人来说,那仿佛是个太过深奥的问题。或许真的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2008年,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当时在上海新崛起了一种户外媒体——出租车后座的电视机总是可以看到各类广告和短片,唯独没有美食节目。像我这种小时候在弄堂里头,看别人吃生番茄都会流口水的小孩子,怎么能够容忍出租车电视机里没有美食节目呢?于是我当即掏出手机打给那家广告公司:

“我这里有个美食节目,你们想看看吗?”

负责人表示挺有兴趣的,愿意看看我们的片子。

有这句话就够了。隔天我就去我兼职的法国公司领取了那个月的报酬4000元人民币,凑齐了几个人,拍摄了南翔小笼包。当时我先取的节目英文名字叫做“Green Pepper and Red Pepper”,翻译成中文就成了“青椒与红椒”。节目录成之后在全上海的4000辆出租车滚动播出,当时我心里挺满足的,觉得这至少可以为我将来找份稳定的工作加分。

是的,当时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青椒与红椒”会成为我的事业和最爱的一份工作。

而且,因为“青椒与红椒”,我终于实现了一个梦想——美丽的台湾岛,我来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