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八章教育大突围 十八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十八章教育大突围 十八

有一天,杨建云站在菜市场买水产品的一角,下午了,这儿的生意已经接近尾声,地上的水迹混合着鱼鳞和鱼血,粘粘搭搭的。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暗暗的光线穿过天花板的采光玻璃,射到养鱼的水池里。几乎看不到水,只因为池里有光。才明白有仅仅能够维持鱼儿生命的一层水。池中,只剩下两条像母子俩一样的鲫鱼,大的估计有二斤重,小的估计有三四两。无人问津,卖鱼人为了给它们生命补充能量,用一台增氧机帮助它们。尽管鱼儿偷生是暂时的,它们却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水太浅了,浅的仅仅够栖身而已。杨建云知道鱼儿们此时最需要小河的滋润。也许卖鱼的人,早已忘记给它们续水了。它们各自吐着泡沫,磳在对方的身边,相互依偎。这一幕,几乎覆盖了杨建云当时所有心情。她透过鱼儿红红的鳍片,仿佛感觉到两个生命所潜藏的所有诉求。

“子非鱼,杨建云安知鱼之乐与忧?”“非也!”。我想,人是万物之灵长,往往有心有灵犀之功。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在美好的读书时光中,自己的命运我们往往无法左右,就像池中的鱼儿一样,饱受“温暖”和“悲哀”双重洗礼,这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尽管是生命的常态,但是,我们也要在这个常态中努力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蔚蓝天空。

近几年,苏北的农村工业发展相当快,很多城市的大企业,甚至有一些外资企业,把目光投向偏远的农村。因为这里的开发政策,对他们非常有利。除了在税收方面有好处,还在用地方面、劳动力方面得到很大的实惠。这也是竞相来这里经营的所有老板、企业家真实原因。为利而来,为利而去,这也可以说是普通生命的常态。

来农村办企业要想多赚钱,不靠延长劳动时间来获取高额利润,还能靠什么?要知道这里的工人文化素质大多数是近似文盲的。你想依赖他们搞技术创新来提高工作效率固然很对,但是,我们一旦离开具体的县情,我们就会为这个太大胆的想法,感到力不从心。你想利用煤油灯的温度,来取暖周围寒冷的人,有时我们会为自己幼稚的想法,付出极高的代价。除非你能够呼风唤雨。我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是一个白痴,但是,我对这方面看法,还有点自知之明的……

说实在话,政府加大力度在外面招商引资,犹如为鱼谋水。当你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厂房,一片片生意盎然的工业园区,一个个闲置在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厂。让一个个农村种地人,一下子成为拿工资的工人。面对这种巨变,农民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杨建云没有太高的思想觉悟,没有太华丽的赞美词语,但是,她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一种无比的自豪感。每当想到自己那块被政府征用的土地,在一天一天地发挥着粮食所不能取代的经济效益,她的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她不会算太大的经济帐,就知道自己的五亩地,每年能够生产五千多斤稻子,两千五百多斤的小麦,种了就来钱,丢了就是损失。如今,她发现在自己家几亩地上面兴起的工厂,每年工人的工资都不算,单向国家上交的税收就能够达数十万元。咱们老百姓讲的就是货真价实的效益,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的,专讲那些靠不着边际的、一锹挖出的金孩子的大道理!面对如此发展的农村工业经济,她对政府招商引资真正感到发自肺腑的感激。她经常在家里对万宝强说:“你看省道路旁边的那么多的工业园区,现在已经和城市没有太大区别了,我们仿佛都是城里的人了!”

随着县、镇领导在外面的招商引资项目在农村一个个地安家落户,一个个企业项目陆续开工投产,使她这个六零后初学毕业生,看到了家乡的希望。但是当她看到自己隔壁人家的女儿(只有十六七岁,童工的边缘线上),初中没毕业就进了离自己家不远的电子厂上班,却又感到忧心忡忡。虽然隔壁人家的那个女孩子,每个月能从电子厂里拿上七八百元工资,也能不种地养活自己了,也能在一些时尚的服装店里买一些比较入时的服装、首饰,把自己打扮地跟城市的小姑娘一样了,但是,她总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想想自己三十年前所要发奋的、孜孜追求的“跳龙门”理想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却在这一代人身上不经意地实现了。也许这来的太容易,她便感到这样没有太多价值了。不是吗?他们还可以通过能力,获得更多的劳动技能,还可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为什么在葡萄还没有成熟的季节,就自行离开可以让他们继续“丰润”的舞台呢?对这种畸形的发展思路,杨建云不仅看不惯,有时还责备起她们的家长来。认为孩子这种不太理智的选择,和她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关。

当自己成为这工业区工人的时候,虽然,每个月都能够拿到一千多元工资,但是她发现这里面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原来自己一直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农村生产劳动者,可是,到了这里以后,竟然被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小姑娘管理,她有点委屈。更让她委屈的是,自己家里有事情不能到厂里,还必须向厂里领导请假,批了才行。否则,不但要挨批评,还要罚工资。到一个月领工资的时候,一看到比别人少拿了几十块钱工资,心里就有点愤愤不平。明知自己在这里被当做不知疲倦的机器使用,明知自己根本无法过上按照国家规定的企业职工的待遇生活,但是又没有好办法离开这里,原因很简单,一是自己没有太高的素质,没有干好其他工作的能力,二是自己离不开正在读书的孩子。因此,她时常被高兴和痛苦而包围着,只能心甘情愿地在这里伴读打工。

杨建云深深地知道来这里创业的老板,它们所开设的工厂,所需要的岗位往往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所要的职工,也往往是满足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素质农村人的要求。她也深深地知道,这些企业的投资者,谁不想很快把自己投资的资金赚回来呢?他们每天所面临的不是车水马龙、交通便利的都市,而是一个交通阻塞、人口密度稀少、劳动者的素质极其低下的穷乡僻壤。他们投资的企业,大多数是国外一些较发达的国家所要淘汰的、在世界经济市场上面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的、一道工序只要花两分钟就能熟练地掌握的企业。他们要在这个极为不利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并且要以一定向前速度发展下去,如果单凭每天国家规定的八个小时,企业的生命力,肯定是相当脆弱的。

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企业对职工的保护也越来越走上正轨,超负荷劳动现象得到较大的改观。这里的职工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这里的经理、厂长们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号召,要求服装厂里面所有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让更多的职工享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照顾。可是,有一种现象叫厂里的领导百思不得其解,一些老职工,不管领导怎么劝他们交“三险”,他们就是不听。这里的原因,主要责任不是厂领导宣传不到位,主要是我们农村的打工者对国家惠民政策不理解,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的。

有一次,这个县城里劳动服务所的领导到这个工厂检查职工保险问题,这个领导自以为农村人不会有如此固执的人:让他们享受职工保险待遇,哪有不愿意的道理。肯定是工厂领导在下面忽悠职工的。

“你怎么不愿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呢?……”

“我们都五十多岁了,办保险没意思!你是知道的,这些保险费用,不是我们厂里全部出的,而是要参保人出一半。我们现在工资这么低,况且我们说不干就不干了。你让我们交保险费,不是强人所难吗?……”社保处领导被这个职工说得哑口无言。就这样,他还是认为那是极为个别情况,因此,他又继续劝说其他没有参保的职工。这些职工一听要自己出钱参保,他们个个把头摇得像货郎鼓一样。不管他向那些职工如何解释,这些职工就是不听。社保处领导无奈地摇摇头。

呜呼!哀哉!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国度,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历史的社会,我们农村国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素养,竟然如此“饥荒”,真正叫我们教育工作者汗颜。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相当低下的!

像杨建云这样没有机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比较发达的苏南去打工的伴读大军,在我们农村当中,那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他们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怀中揣着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希望孩子们的明天,都能以一个优异的高考成绩考上国家重点本科院校,将来在孩子们的事业上能有所成就,不再受他们今天的“苦”、遭他们今天的“罪”。如果一切都能够随伴他们(伴读父母)所愿,他们在现实中受再多的苦、再多的累,都无怨无悔。但是,天底下又有几个非常“懂事”的子女,能从自己的内心,消除父母的担忧呢?如果是一个先天痴呆的“朽木”,作为他们的父母肯定是知难而退,根本不会在这方面去多动脑筋。现在最可恼的是,那些有能力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爸爸妈妈的掌上明星,成为同龄人的骄傲。可是他们偏偏不是按照父母、老师给他们指明的正确道路前行,往往自作聪明,屁股撇着向着歪道上面跑。这是他们父母最感伤心、最感痛苦、最感无奈的事情。当杨建云走在山路上,每当看到那些行色匆匆的伴读的父母们,她的心里总会涌现出很多温暖而又悲凉的词汇出来,感到有一种“幸福”而又“不幸”的命运让她无法挣脱。因为她知道这些伴读父母的大军中,不少子女,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再想想自己的孩子,将来……只有天知道!

万宝强是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对优裕环境下长大的这一代孩子,感到担忧。他的担忧来源四个方面:第一,他担忧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富裕”了(相对于他读书时代),没有勤俭节约的好品性;第二,担忧孩子缺失正常的劳动观点,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知稼穑艰辛,把享受当做人生的第一需求;第三,担忧孩子相互攀比,在吃的、穿的、用的方面,不去考虑它们的实用性,而是过多地在意别人嘴里、身上、手里所拥有的品牌。甚至拿起父母给他们的血汗钱,毫无珍惜之感;第四,沉迷网络游戏,沉迷吃喝玩乐,即使是拿他们父母的养命钱,他们照样像大款一样出入饭店、网吧、游戏机室,一夜花去几百元、上千元,没有半点烫手的感觉(我曾经看到一位农村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邀几个朋友上饭店,其数钱的动作十分优美,看上去他们不是在数钱,而是在数几张没有大用的纸一样,早已把忙得狗熊摸不着铁勺子的父母,忘得一干二净)。

当然,懂得珍惜伴读父母的付出、知道伴读父母良苦用心的学生也有,但是其数量不是太多。他们在默默地努力,从不在大众面前张扬自己,他们用自己的优异成绩,无声地抚慰着伴读父母那颗疲惫不堪的爱心。

那些得到抚慰的父母们,便在这点极其难得的回报中会心地笑着,在笑声中把往日劳作中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忧伤,化成一股暖暖的热流,滋润着快要干涸的心田。而那些得不得安慰的父母们,还要耐着性子,站在带刺的荆棘面前,静静地等着,希望有一天能从天上掉下一瓶甘露,能把眼前这棵带刺的荆棘,变成一株散发着浓郁清香的牡丹花。只要他们的孩子没有一天离开学校,没有一天长大成人,他们的那颗望子成龙之心就永远不死。他们从来不愿勇敢地面对现实,从不考虑自己的孩子与那些优秀的孩子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也从来不愿从孩子的身上分析导致孩子成为一颗带刺荆棘的真正原因。他们总认为时间能改变一切,总认为自己在工作上越苦越累,孩子们就会越珍惜眼前的读书机会;总认为他们给孩子们钱越多,孩子们就会拼命地用功,努力地回报他们。父母在方面的心情,我深有同感。因此,我想天下最天真的不一定是孩子们,我要说,有些父母在这方面很固执,他们天真的近乎无知!

写到这里,我自然再次想起杨建云在菜市场遇到的鱼,卖鱼的人肯定不会考虑鱼的“未来”,只会考虑卖出之前能够有一个好价钱。因为他们的目光就瞄准金钱;鱼儿们就是有灵,他们也只会说:“现在有增氧机的帮助,现在还很“幸福”,至于明天的“不幸”我们考虑不到,那些离我们更远的大海、江河湖泊之类的问题,我们没有义务去考虑,那是中国教育家的事情!”因为这些身处池中的鱼,它们的细胞中产生不出回归大海的雄心。想到此,我有一种劫后余生而依然无法摆脱劫数的感觉,难道这些所谓的生命“常态”就不可以用一种教育的力量来净化它们吗?

在素质教育阵地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