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栓形成

2018-04-15 作者: 吴义春
第三节 血栓形成

在**的心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发生析出、聚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Www.Pinwenba.Com 吧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内不发生凝固或凝集,是因为血液的凝血功能与抗凝血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果在某些促凝因素的作用下,打破了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凝血作用超过纤溶作用,血液便可在心血管内凝固或聚集,形成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损伤 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因素。正常情况下,心血管内膜完整、光滑,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的双重性。内皮细胞损伤后,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原,一方面胶原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另一方面还能促使血小板黏附在损伤的内膜表面,并促发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随着ADP量的增多,不仅使更多的血小板黏附于胶原,还可刺激血小板合成更多的血栓素A2(TXA2),TXA2又进一步加强血小板的互相黏集,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凝固,导致血栓形成。

临床上,血栓形成多见于心血管内膜受损处,如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风湿性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心瓣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疡、静脉内膜炎等。因此,为防止血栓形成,临床上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静脉注射,手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血管。

2.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正常流动着的血液中有形成分位于血流的中轴形成轴流,血浆位于边流,将血液的有形成分与血管壁隔开,阻止血小板与内膜接触。当血流缓慢或形成涡流时,血小板则进入边流,增加了和血管内膜接触的机会。同时,凝血因子也容易在局部堆积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从而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另外,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易促发血栓形成。因此,血栓多发生于血流较缓慢的静脉内。据统计,发生于静脉内的血栓比动脉内的多4倍;下肢静脉内形成血栓的机会较上肢静脉多3倍。

久病或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因全身血流缓慢等因素,易导致血栓形成。二尖瓣狭窄时,因左心房血流缓慢并出现漩涡,左心房内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液凝固性增加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如大面积烧伤、失水过多等使血液浓缩;大手术、创伤、分娩时失血过多,均可出现代偿性血小板增多,幼稚的血小板黏度高,易黏集,同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他凝血因子也增加,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另外,某些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等以及胎盘早剥的患者,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

上述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往往同时存在,协同作用,在不同情况下可由某一种因素起主要作用。例如,外伤或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有关因素除血管内膜受损外,同时伴有血液凝固性增高及长期卧床引起血流缓慢等因素的存在,共同作用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尽可能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对长期卧床者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及时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和起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适当选用抗凝药物。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类型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30/20140822153545/images/128/Image0.jpg

任何部位的血栓形成都是从血小板黏附聚集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启动血栓形成(见图3-5)。当不可逆性血小板融合团块(血栓的起始点)形成之后,血栓的继续发展以及血栓的形态、组成和大小都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速度等因素。血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白色血栓 当血管内膜受损时,血小板在内膜受损部位黏附。黏附的血小板释放出ADP,使更多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堆。这是一种可逆性改变,但随着凝血系统启动所形成的凝血酶及血小板释放的ADP和TXA2增多,促使越来越多的血小板黏集成为附着于血管壁损伤处的灰白色小结。此时,血小板的黏集是不可逆的,黏集的血小板相互融合,血小板颗粒大量释放,逐渐形成均质无结构状态,称为血小板的黏性变态。血小板黏集逐渐形成血小板小丘,与血管壁紧密相连,外观灰白、质地坚实,故称为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镜下观,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血小板之间有网状的纤维素。静脉内形成的延续性血栓中,白色血栓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分,故称为血栓头部。

A.局部血流经静脉瓣后形成涡流;B.血小板黏集形成血栓的头部;C.血小板继续沉积形成小梁状结构,小梁周围有白细胞黏附;D.血小板小梁之间形成纤维蛋白网,其中充满红细胞

2.混合血栓 血栓头部形成后突出于血管腔内成为一道屏障,在其下游通道受阻,原已缓慢的血流进一步减速并形成漩涡,激活的凝血因子浓度增高,不断形成新的血小板黏集堆。如此反复进行,血小板黏集堆不断增多增大,逐渐形成不规则的分支状或珊瑚状突起的血小板小梁,其表面有白细胞附着。血小板小梁间血流更加缓慢,局部激活的凝血因子可达到较高的浓度使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细网状的纤维蛋白,架于血小板小梁之间,并网罗大量红细胞,此时血栓呈不规则的红白相间的条纹状外观,称为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镜下观,血小板小梁呈分支状,其表面黏着大量白细胞,小梁间可见红细胞和纤维素。混合血栓常位于动、静脉内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称为血栓体部。

3.红色血栓 混合血栓逐渐增大,最终可完全堵塞血管腔,使局部血流停滞,血液迅速凝固,形成均匀一致暗红色的血凝块,称为红色血栓(red thrombus)。镜下观,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它是延续性血栓的末尾部分,称为血栓尾部。红色血栓可延续到被阻塞的血管最近的一个分支开口处,它与混合血栓相连。当红色血栓中的水分被吸收后变得干燥、质脆易碎时,极易脱落成为栓子,引起栓塞。

4.透明血栓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发生于微循环内,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也称纤维素性血栓。镜下呈均匀红染、半透明状。这种血栓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又称为微血栓(microthrombus),主要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栓形成后的晚期可因纤溶系统的继发性激活而被溶解消失。

除上述血栓类型外,还有阻塞性血栓(occlusive thrombus)、附壁血栓(mural thrombus)和赘生物(vegetation)。引起管腔完全阻塞的血栓称为阻塞性血栓,多发生于静脉和中动脉、小动脉。附壁血栓多见于心腔及大血管内。细菌性、风湿性心内膜炎时在心瓣膜上形成的血栓称为赘生物。

(三)血栓的转归

1.软化、溶解、吸收 血栓形成后,由于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激活和白细胞崩解释放的溶蛋白酶,可使血栓软化并逐渐被溶解,变成细小颗粒或液体融入血流或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清除。当溶解血栓成分的酶量多、活性强时,小的血栓可完全被溶解吸收而不留痕迹。

2.脱落 较大的血栓部分被软化溶解,在血流的冲击下,整个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可脱落成为血栓性栓子,随血流运行至其他部位,引起局部相应大小血管腔的阻塞,称为栓塞。

3.机化与再通 血栓形成后,血栓附着处内膜下增生的肉芽组织向血栓内生长,逐渐取代血栓而发生机化。机化过程在血栓形成后1~2日开始,较大的血栓在2周左右可完成机化。机化的血栓和血管壁牢固地黏着,不再有脱落的危险。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随着水分的吸收,血栓干燥收缩使血栓内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其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向裂隙内生长,覆盖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腔并相互连接沟通,使被阻断的血流得到部分恢复,这一过程称为再通(recanalization)。

4.钙化 长久血栓既不被溶解又不被充分机化时,可发生钙盐沉着而钙化,称为血栓钙化。钙化的血栓坚硬如石,因此发生在静脉内称为静脉石,在动脉内称为动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方面 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利:①止血,当心血管受到损伤而破裂时,在损伤处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②预防出血,如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底部和肺结核性空洞壁,其血管往往在病变侵蚀前已形成血栓,避免了大出血;③防止炎症扩散,炎症灶小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可以防止病原体经血道蔓延播散。

2.不利方面

(1)阻塞血管 动脉血栓未完全阻塞管腔时,可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缺血而萎缩,如完全阻塞或引起必需的供血量不足而又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可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性坏死。如脑动脉血栓引起脑梗死、冠状动脉血栓引起心肌梗死等。静脉血栓形成后,若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可导致出血性梗死。

(2)栓塞 在血栓与血管壁黏着不牢固时,或在血栓软化、碎裂过程中,血栓的整体或部分可以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引起栓塞。如栓子内含着细菌,可引起栓塞组织的败血性梗死或栓塞性脓肿。

(3)心瓣膜变形 风湿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血栓机化,可引起瓣膜粘连,造成瓣膜狭窄,如在机化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而后瘢痕收缩,可造成瓣膜关闭不全。病变严重时,可致心力衰竭,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4)广泛出血或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微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一方面消耗大量凝血物质导致血液凝固性降低,引起广泛出血倾向;另一方面阻塞微循环,导致严重微循环障碍而发生休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