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2018-04-15 作者: 吴义春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与机体抗损伤反应的斗争贯穿于炎症的全过程,决定炎症的发生、发展和结局。Www.Pinwenba.Com 吧如渗出、增生等抗损伤过程占优势,则炎症逐渐向痊愈方向发展;相反,如损伤性变化占优势,则炎症逐渐加重并可向全身扩散;若损伤与抗损伤变化基本平衡时,则炎症迁延不愈。

一、痊愈

大多数炎症能够痊愈。

1.完全痊愈 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强或治疗及时得当,病因完全消除,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完全被溶解吸收或排出,由周围健康的同种组织细胞再生修复,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完全恢复正常。如大叶性肺炎经适当治疗或随着机体抵抗力增强,可完全痊愈。

2.不完全痊愈 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炎症灶坏死范围较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不能完全被溶解吸收,主要由肉芽组织进行修复,最终形成瘢痕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未能完全恢复正常。如胸膜炎和心包炎时渗出的纤维素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由肉芽组织取代,纤维化可引起胸腔、心包腔粘连而影响心肺功能。

二、迁延不愈

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治疗不彻底或致炎因子不能彻底清除而持续作用于机体时,使炎症反复发作,不断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导致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炎症。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经久不愈可转变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盂肾炎转变为慢性肾盂肾炎等。

三、蔓延扩散

当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以及不能有效控制感染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在局部大量繁殖,并沿组织间隙或脉管系统向周围和全身扩散,引起严重后果。

(一)局部蔓延

局部蔓延是指炎症病灶内的病原微生物,沿组织间隙、血管淋巴管周围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邻近的组织、器官蔓延扩展。如肾结核时,结核杆菌可沿泌尿道下行扩散,引起输尿管和膀胱结核。

(二)淋巴道扩散

淋巴道扩散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结的炎症。如上肢的感染可引起腋窝淋巴结的增大;原发性肺结核病时,肺原发灶内的结核杆菌,可沿淋巴道扩散,引起肺内淋巴管结核和肺门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的反应可限制病原体的进一步扩散,但感染严重时,病原体也可以通过淋巴液入血。

(三)血道扩散

血道扩散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或吸收入血,或经淋巴道转入血液。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1.菌血症(bacteremia)炎症病灶的细菌经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血流,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但无全身中毒症状,称为菌血症。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早期都有菌血症,如大叶性肺炎等。此时行血培养或瘀点涂片,可找到细菌。在菌血症阶段,肝、脾、淋巴结的吞噬细胞可组成一道防线,以清除病原微生物。

2.毒血症(toxemia)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临床上出现高热、寒战等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但血培养阴性。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3.败血症(septicemia)侵入血液中的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患者除有严重毒血症临床表现外,还常出现皮肤、黏膜的多发性出血斑点、脾大及全身淋巴结增大等。此时血培养,常可找到细菌。

4.脓毒败血症(pyemia)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在肺、肾、肝、脑等处发生多发性脓肿,称为脓毒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这些脓肿通常较小,较均匀散布在器官中。镜下,脓肿的中央及尚存的毛细血管或小血管中常见到细菌菌落(栓子),说明脓肿是由栓塞于器官毛细血管的化脓菌所引起,故称之为栓塞性脓肿(embolic abscess)或转移性脓肿(metastatic abscess)。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