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掌握:发热的概念、分期、热型、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Www.Pinwenba.Com 吧
熟悉: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了解:发热时的机体变化。
发热(fever)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以调节性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理过程。临床一般以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为判断标准。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常出现于疾病的早期而被患者察觉,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
发热是调节性体温升高,此时体温调节功能仍正常,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在较高水平上。过热(hyperthermia)属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鱼鳞病和中暑等)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引起的体温升高,此时调定点并不上移动,故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为生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分类如图7-1所示。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48/20140822153545/images/128/Image0.jpg
一、发热的原因
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体内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的体温升高。
1.发热激活物 又称内生致热原诱导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1)外致热原 是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1)细菌:①革兰阳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和枯草杆菌等。这类细菌的全菌及其代谢产物都是重要的致热物质,如葡萄球菌释放的可溶性外毒素及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等。②革兰阴性菌,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等。这类菌群的致热性除全菌体和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外,最突出的是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即内毒素(endotox-in, ET)。ET耐热性高(干热160℃2小时才能灭活),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最常见的外致热原,一般方法难以清除。③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其全菌体及细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均具有致热作用。
2)病毒:常见的有正黏病毒科、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是由全病毒体及其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毒素样物质导致发热。
3)其他:真菌是全菌体及菌体内所含荚膜多糖和蛋白质引起发热;螺旋体代谢裂解产物入血后可引起发热。疟原虫感染后,大量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等)释放入血而引起高热。
(2)体内产物 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如本胆烷醇酮、石胆酸等)、尿酸结晶、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灶激活物等均对产内生致热原细胞有激活作用,使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导致发热。
知识拓展
发热的分类
根据有无生物病原体感染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临床上又以发热程度不同,将发热分为:①低热,腋窝温度在38℃以下;②中度发热,腋窝温度在38.1~39℃;③高热,腋窝温度在39.1~41℃;④过高热,腋窝温度在41℃以上。
2.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是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由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1)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内生致热原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如肝星状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及脾巨噬细胞等)。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是个复杂的细胞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大致包括产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三个阶段。
(2)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常见的有:①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IL-1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但密度最大的区域是最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侧。②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是重要的内生致热原之一,多种外致热原(如葡萄球菌、内毒素等)都能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TNF。其生物学活性与IL-1相似。③干扰素(interferon, IFN),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其亚型较多,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④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为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所分泌的细胞因子,是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作用较弱。⑤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为近期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与发热有一定关系。
二、发热的发生机制
发热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发热激活物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于热敏神经元受体,使下丘脑局部的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 PGE)、cAMP和Na+/Ca2+比值提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强,使产热增多;一方面由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上升。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