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治与临床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018-04-15 作者: 吴义春
第三节 防治与临床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防治原发病及诱因 呼吸衰竭的病因很多,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Www.Pinwenba.Com 吧呼吸系统感染引起分泌物增多,阻塞呼吸道,是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应积极抗感染。

2.改善肺通气 ①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支气管痉挛,控制呼吸道感染;②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剂、建立人工气道和给予机械通气等。

3.合理给氧 Ⅰ型呼吸衰竭只有缺氧而无CO2潴留,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但一般不超过50%;Ⅱ型呼吸衰竭应低流量(1~2 L/min)、低浓度(30%)持续给氧,使PaO2上升到8 kPa(60 mmHg)即可。

给氧过程中如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表示给氧有效。若呼吸过缓或意识障碍加深,需警惕CO2潴留加重,应给予呼吸兴奋剂或辅助呼吸。

4.防治并发症 注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治并发症,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注意加强身心护理,尤其是对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的患者更应加强心理支持,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配合治疗,促使呼吸功能的恢复。

5.临床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血气分析和临床情况合理给氧。危重患者或使用机械通气者应做好特护记录单。对重危患者预防发生压疮。病情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饮食护理,保持病室整洁、通风等措施。

知识拓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SARS),即传染性**型肺炎,简称“**”。由SARS相关冠状病毒感染引起,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患者为其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中病毒含量高,主要通过近距离的飞沫、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以及密切接触传播,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呼吸衰竭、阻塞性通气不足、限制性通气不足、功能分流、无效腔样通气、真性分流、肺性脑病、二氧化碳麻醉、静脉血掺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何谓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肺泡通气障碍可分为哪几种?

4.弥散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5.胸内阻塞与胸外阻塞所致的通气不足呼吸困难表现的形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6.简述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表现的两种形式。

7.对Ⅰ型呼吸衰竭与Ⅱ型呼吸衰竭在氧疗方法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8.呼吸衰竭引起肺性脑病的机制是什么?

病例讨论

患者,男性,33岁。曾患有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近来因气短入院。体检:体温36.5℃,心率104次/分,呼吸60次/分。呼吸急促,发绀,两肺底有细湿啰音。肺活量1000 ml(正常成年男性3500 ml)。血气分析:PaO2 58 mmHg(正常平均100 mmHg),PaCO2 32.5 mmHg(正常40 mmHg),pH 7.49(正常7.35~7.45)。

分析题:

(1)该患者发生了哪型呼吸衰竭?机制如何?

(2)该患者为什么发生呼吸困难?

(3)此患者发生了哪种类型的酸碱平衡失调?

(商战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