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破人际(上)

2018-04-15 作者: 魏凤莲;余春荣
第十七章破人际(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Www.Pinwenba.Com 吧

——孟子

一、洞察人性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强项和弱项。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有一些明亮的光点和灰色的污点。我们要多用心观察,真心体会,尊重、信任、关爱他人,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优秀品质,真诚地和其交往。

(一)懂得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是一切做人做事的基本技术。察言,是识人的关键。一个人的言辞能透露他的品格,通过对方的言谈你能了解他的地位、性格、品质以及内心情绪。因此,领会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观色,有如“看云识天气”,从对方的表情、面相、打扮、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敏锐细致地观察,可在第一时间掌握对方的意图,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从而随机应变,作出正确的反应。

1.训练察言观色的本领

人眼睛的作用在于发现、洞察世事人性,从中找到为己所用的知识、机会,以便让自己在更高的起点——宝贵的经验上起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要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这8个字,对于有志于经商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华人首富李嘉诚由于家庭生活所迫,不仅走向社会很早,而且十分早熟。在他还只是个14岁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体察世事人情了。这可以说是他远远聪明于一般书生之处,也是他一生作为的重要准备。

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倌,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待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少年的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正是因为找工作的倍加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但是,对年幼的李嘉诚来说,这份工作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饭碗”。他深知自己不可以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堂倌,也不可以满足于养活一家老小,他必须把茶馆的工作当做一个学习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闲聊各种消息。他从这里了解到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纷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吃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能猜个**不离十了。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卖、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切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环境,你将大有收获。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2.从细微处掌握对方意图

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便是不会察言观色。

我们如能真的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也是一种本领。例如,在访问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访问者应全神贯注地与主人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

主人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主人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一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主人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

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响起门铃、电话铃,这时你应该主动中止交谈,请主人接待来人、接听电话,不能听而不闻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使主人左右为难。

当你再次访问希望听到所托之事已经办妥的好消息时,却发现主人受托之后尽管费心不少但并没圆满完成甚至进度很慢。这时难免发急,可是你应该将到了嘴边的催促化为感谢,充分肯定主人为你作的努力,然后再告之以目前的处境,以求得理解和同情。这时,主人就会意识到虽然费时费心却还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产生了好人做到底的决心,进一步为你奔走。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测得风向才能使舵。

3.观脸色洞悉其内心

观察人的脸色变化,获悉对方的情绪变化。这和观云识天气一个道理。

丈夫小王和妻子小丽刚结婚时,感情很好,常常形影不离。可是,随着生活的日渐平淡,彼此都熟悉了婚后的生活,再也没什么新鲜感了,却常常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而吵架。

起初小王和小丽一有不满,就互相争吵,各不相让,但吵过后,两人坚持不了几个小时又和好了。可是,随着吵架次数的增加,这好像成了家常便饭了,小王和小丽谁也不愿再理睬对方,他们经历了一个冷漠的阶段。

但这也不是办法,小王和小丽还要面对家人和朋友,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他们逐渐过渡到有别人在场的时候,彼此显得关系还不错、很恩爱,而一旦只有他们独处时,家里则静悄悄的,互不打扰。渐渐地,没人在的时候他们也开始说话了,但这并不是尽弃前嫌,只是有时候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而已。随着彼此间的不调和发展到极端时,不快乐的表情反而逐渐消失,他们的脸上反而呈现出一种微笑,态度上也显得卑屈又亲切。

怪不得一位经常办理离婚案的法官说,当夫妇间任何一方表现出这种态度时,就表明夫妻关系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弛;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单从表面上看,就会让人判断失误。

比如,在一次洽谈会上,对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满意的表情,使人很安心地觉得交涉成功了,“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次我一定考虑考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真实情感。

悟之道:

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圆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河沟中翻了船。学会察言观色,洞悉他人的细微变化,才能达到有效交流。

(二)学习体察人心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无论哪行哪业,只要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离不开对人的心理的体察。政治家往往是揣摩心理的高手,而商人为了得到顾客的欢心则更是绞尽脑汁。即使是我们普通人,大到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小到为了防止吃亏上当,也都要对人类心理的基本规律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1.不懂得体察人心就不懂社交

人类的心理是一个非常精细微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东西。说它精细微妙,是指它深藏于人的内心之中、潜伏于各种假象之下,变化细微而令人难以察觉。而且,在许多时候,某种心理感受不仅外人难以把握得住,就连这个人本人可能也不很明白。比如说第一印象这种现象,其实它完全是凭借一个人的主观感觉,没有人能说得清为什么在对对方的情况缺乏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某种好感或恶感。但是,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却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决定人的命运。此外,人的心理又是复杂多变的,即它始终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并且,其变化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很难被我们清楚地掌握。

很多人之所以在社交中吃亏上当或者无所作为,很多时候是因为对人的心理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他们看不到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他们往往把复杂的、多样化的心理活动简单化、单一化,用同一种方式去应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不懂得根据对方的心理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动。由于他们不懂得顺应对方的心理、争取对方的好感,因此就不能够利用对方的心理、获得对方的支持。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就好像是要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这一点事实上就连对门锁有着精深了解的神偷也做不到。

很多人在心理上往往还有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体察别人的心理变化是“琢磨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托词,用以掩盖自己的懒惰和无知,因为体察人心毕竟是一件很费时、费力、费头脑的事情。至于说体察人心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就更站不住脚了。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体察人心的行家,精于了解他人心理,构成了他们伟大魅力的一部分。

熟悉和掌握他人的心理变化,不仅可以因势利导,更可以化害为利。如果你不能学会了解人、体察人心,那么就不可能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社交现状。

2.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

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可以窥视人的内心世界,而社交正是在不同思想支配下的语言交锋。因此,通过语言把握对方思想活动的脉搏,自然是获取人际交往胜利的关键。与察言同样重要的还有观色,考察对方的举止神态,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得更为真实的微妙思想。因为许多举止神态的变化都是下意识的。在某一瞬间,它们可能完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

心理学研究证明,外界事物对人大脑的刺激,往往会使人体内部某些相应组织的机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出现异常现象。也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不仅是通过口头语言,在更多情况下是通过人的肌体来表现的。

此外,由于个性差异,每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又多包含在一种与众不同的习惯性动作、神态当中。在论辩过程中,善于从两个方面洞察对方,那么,你就算成功了一半。尽管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人的思想感情活动在人的肌体上的一般特征,但是,仅仅了解这一点,就想在社交中准确无误地把握对方,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看到,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人具有一种自控能力,即对言谈举止的制约和支配,这种能力对于那些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交人员尤为重要。

3.捕捉对方弦外之音

邓主编约孙教授为刊物写一篇稿子,恰巧邓主编的刊物搞座谈会,他也邀请了孙教授。孙教授刚进会场,邓主编就冲了过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孙教授一拍脑袋:“抱歉!抱歉!我留在桌子上,忘记带了。”他又拍拍邓主编的肩膀:“明天,明天上午,你派人来拿,好吧?”

“没关系!”邓主编一笑:“也不必等明天,我等会儿开车送您回去,顺便拿。”

孙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会儿不直接回家,还是明天吧!”

座谈会结束后,邓主编到停车场开车回家。转过街角,他看见孙教授和李编辑在等出租车。

邓主编摇下车窗热心地问:“到哪儿去呀!”

李编辑说:“陪孙教授回家。”

邓主编一听,就停下车将孙教授和李编辑拉上车。邓主编边开车边说:“我送您回家,顺便拿稿子。”

“我家巷子小,尤其这假日,停满车,不容易进去。”孙教授拍拍邓主编:“您还是把我们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把稿子给您送去。”

谁知邓主编说自已顺路,一定要去。邓主编硬是转过小巷子,一点一点往里挤,开到孙教授的门口。

“我还得找呢!这巷子不好停车。”孙教授说。

“没关系,您不是说放桌子上吗?”正说着,后面的车大按喇叭催促。“您还是别等了吧!”孙教授拍着车窗:“告诉您实话,我还没写完呢……”

孙教授再三找借口推辞,邓主编居然没有听出孙教授“我还写完呢”的言外之意,结果弄得两人都不愉快。

可见,听出朋友的话外音,从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朋友的态度和他自己要做些什么,这对你与朋友的交往很有帮助。

一个人的言谈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言谈的内容和方式往往是他品性和才智的表现。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以及流露的内心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

悟之道:

做人不能太老实,要学会了解人性、体察人心,防止吃亏上当,维护良好人际关系。

(三)不可不知的人性密码

人类的心理是一个非常精细微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东西。它深藏于人的内心之中,潜伏于各种假象之下,变化细微而令人难以察觉。熟悉和掌握他人的心理变化,不仅可以因势利导,更可以化害为利。了解一些不可不知的人性密码,让你的交际畅通无阻。

1.面子问题很重要

处世时,首先就是要懂得时刻顾及别人的面子。倘若你自恃自己的面子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碰上死要面子的人,就可能不吃你那一套,甚至可能撕破脸皮和你对着干,这样常常会把彼此的关系弄僵。

懂面子,你还得去要面子,假若你请朋友吃饭,而朋友不太领情,这时,你便不能割袍断交,你要学会去要面子,你要说看在多年交情的分上,给我一个面子。只要他给了你面子,他吃了饭,那么,他的人情算欠下了,即使饭是朋友给你面子才吃的。送礼也一样,让朋友给个面子收下,这个面子你得去要。

老李帮老朋友办了件事,老朋友和妻子拿了些礼品登门道谢,老李觉得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就死活不收礼,没想到老朋友一去就再没跟他联系过。老李打电话一问,老朋友在电话里说,“提礼物去愣被你推出来了,知道我那天怎么从你家走出来的吗?”老李这才知道怎么回事,道歉之后两人又和好如初。

此外,给面子要给得恰当,不恰当就是不给面子。如果被请之人面子很大,而又未受到应有的待遇,则成了极伤面子的事情。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别人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对立面呢?为什么要让彼此都下不了台呢?时刻顾及别人的面子,才能与人更好地相处。

2.相互欣赏才有人缘

在古老的森林里边,有许多美丽的动物,其中以孔雀最美,它五颜六色的羽毛令所有的动物羡慕不已,但是,如此美丽的孔雀竟然没有一个朋友,整天孤孤单单。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天,孔雀展开五颜六色的长羽毛,缓缓地在树林中漫步。这时,有一只全身纯白的鹤刚好路过这座树林,停在一棵树下休息。

孔雀看到这只陌生的鹤,就故意走过去吸引它的注意。白鹤觉得孔雀的羽毛十分漂亮,就夸赞:“啊!你的羽毛真是漂亮极了!简直比蝴蝶的翅膀还要鲜艳美丽。”

孔雀被白鹤这么一夸奖,内心当然十分高兴,就更加骄傲了。它斜斜地瞧了白鹤一眼,觉得这只鹤全身雪白,一点花样也没有,就说:“你长得真奇怪啊!怎么羽毛都是白色的,多么单调苍白啊!你看我这一身,有金色的、紫色的、绿色的,而且搭配得这么体面对称。唉!白鹤先生,如此难看的羽毛你也能忍受?我说啊,你实在应该去换一换羽毛了!”

白鹤听了孔雀尖刻的嘲笑,很不高兴地说:“孔雀先生,你的羽毛虽然美丽,但是嘴巴实在不饶人。好了,再见,我要去会见我的朋友了!”白鹤说完立即飞走了。

孔雀孤零零地在森林中走来走去。所有的动物碰见它都要躲开,谁也不愿意和它说话,因为它们都曾经被孔雀尖刻的话语伤害过。

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半是风景,一半是朋友。朋友如同风景,要学会相互欣赏。朋友如同美丽的风景,他的存在不是为了一座山、一片旷野,而是为了整个自然,是为了点缀我们的人生。其实,在身边的朋友中,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不同的味道和品质,都有美丽可爱的一面。孔雀虽然最美,但是它尖酸刻薄,所有的动物遇见它都要躲开,谁也不愿意和它说话。用真诚的语言欣赏和赞美朋友,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

3.吃小亏赚大便宜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懂得辩证与变通。

我们都怕吃亏,但是对于“吃亏”我们要辩证地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生活中的聪明人善于从吃亏当中学到智慧。“吃亏是福”也是一种哲理。

在生活中此类事常见,即使是看起来很坏的“吃亏”,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赛翁丢失了一匹马,看似亏大了,但是过几天丢失的马自己跑了回来,而且还带回来一群马。这岂不是赚了大便宜。

因此,人一定要把眼光放远,懂得该忍就忍,有时看似吃亏的事反而是获得更大利益的前提和资本。在生活中,我们很少会遇到那种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但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都要把眼光放远,能够忍让,懂得吃亏,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舍小是为谋大。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这个道理。现在吃一点亏,或许未来就可以一马平川。

人们总希望圆圆满满,于是,把话说得太满,以致最后不给自己留有一点余地;把事情做得太绝,以至于再想缓和时没有一点退路;把事情想得太过美好,以至于承受不起一点点挫折……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凡事都不必过于追求圆满。那些经常让步和吃亏的人总被一些人认为有点傻,其实懂得让一步、亏一点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小聪明的人不愿吃一点亏,所以他们永远都不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大智若愚。

悟之道:

人生在世,免不了与他人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外表下都有共同的人性,掌握这些人性的密码,才会有智慧的人生。

二、以心攻心

人心叵测,识人心难。尽管人心深藏不露,却依然抵挡不住众多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兴致。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不经意间的小动作、话语中的潜台词等,都会泄露其内心活动的秘密。人虽然是复杂矛盾的综合体,但探究内内心并非无章可循。一个人城府再深,也不可能完全掩饰自己的真面目;一个人本性再虚伪,也终究会有露出马脚的时候。只要平时多观察、多体会,透过表面挖掘内心,甚至破译对方性积极的密码,摸露任何人的心理都将轻而易举。

(一)用魅力征服人心

一个有魅力的人,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做人必须要既有原则又有灵活性,有才无德不会得人心,也不会成大器。其次,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具有雄厚的知识做基础,一个人才会具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才不会被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再次,要有优良的心理素质。真正有魅力的人,不管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品德,都会放出吸引人的光芒。

1.会做人才能左右源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讲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什么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呢?那就是不论你是找人办事,还是做任何事,修身是前提,没有修身的铺垫,一切都无异于空中楼阁。如果不学好做人,那么越想做好的事就会越像海市蜃楼,遥不可及。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他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说:“你先回去,等回来时,杀只小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要捉小猪杀给儿子吃,妻子不让他杀,说:“这不过是和儿子说着玩的”。曾子说:“不可以和小孩子说着玩,他们不懂事,全靠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言语,现在你欺骗他,不是教他欺骗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养之道。”于是曾子杀了小猪给儿子吃。

古人都知道做人要有原则,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做事先做人”这不仅是一个处世原则问题,更倾向于道德问题。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两种“法”:第一种是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二种就是思想道德。当一个人缺乏道德观念的时候,就会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不道德行为的积累,最后引起质变,无疑会受法律的制裁。由此得出结论:一个不会做人的人,永远不会完成任何高尚的理想和事业。也就是说,“怎么做好人”和“怎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致的。

人的行动由习惯、情绪、知识来决定,学校有学校的品牌,个人也应该有个人的品牌,我们应把自己作为品牌来管理,创造出自己的独特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应该从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

常言说,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学做人开始。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社交,还谈何事业。

2.责任感才值得信赖

美国总统林肯曾这样说过:“我对全美国人,对基督世界,对历史,而且,最后,对上帝负责。”林肯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人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与敬仰,应该说这与他的责任感不无关系。人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如家庭、亲戚、朋友、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心,最基础的体现可能是在家庭中。

一个不知对自己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作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

要做一个负责的人,就必须要做到在任何时候不迁怒于他人,这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美国的教育学家约翰逊有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儿,有一天她搬着她的小椅子到厨房里,想要爬到冰箱上去。约翰逊急忙冲过去,但没来得及在她跌倒之前扶住她。当他把她挟起来时,她狠狠地踢了那把椅子一脚,喊道:“坏椅子,害得我跌了一跤!”

你会在小孩子那里常常听见这样的借口。小孩子只会率性而为,为自己的过错迁怒于没有生命的东西或是无辜的旁观者,对他来说这是正常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将这种小孩子的反应带到成年时,麻烦就来了。自从有人类以来,因为自己的失败和过错而责怪他人的现象一直存在着。甚至亚当也以责怪夏娃来作为借口:“是这个女人引诱我吃禁果的。”

成熟的第一步是自己负责任。要确信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跌倒了便找把椅子来踢的小孩子了,要直面人生,自己要负起责任来。当然,不这样做则容易多了,责怪我们的父母、老板、丈夫、妻子、子女比较容易,甚至可以责怪祖先、政府或者(如果我们还需要一个借口的话),乃至可以责怪幸运之神。

3.尊重身边每一个人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离开后,他又趁弟子不注意的时候,蹲下来将鞋带解松。这个细微的动作,恰巧被一位旁观者注意到了。他非常不解,来到大师面前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

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这位旁观者更是不解了,问:“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这位大师笑了笑说:“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

聪明的大师面对因不明白其用意的弟子提醒的“鞋带松了”一事的处理,体现了对他人真诚的尊重,而不是藐视、甚至嘲笑弟子。

众所周知,力是相互的,同样尊重也是相互的。从小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叮嘱我们,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现代社会处在一个生活节奏空前快捷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在讲究质量的同时,更追求效率。因而,人们的言行更直接、更简洁了。与此同时,人们在交往中希望得到尊重,得到重视的渴望更加强烈了。

在人际交往中,这一点更是重要。试想一下,在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时,我们态度谦虚、说话诚恳,那么,对方没有理由不尊重我们。

如果我们想得到他人的赞扬,让别人承认我们的优点,处处受人欢迎,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优点,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严。

悟之道:

我们有必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外在形象,来塑造自己的魅力。真正有魅力的人,不管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的品德,都会放出吸引人的光芒。

(二)利用他人的从众心理

在心理学上,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因受到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从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做从众。从众心理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随大流”。

1.从众心理力量大

以下这样的事情你是否遇到过?

4个人一起去吃午饭,你看着菜单,小声嘟囔着:“今天吃什么呢?来一份炸酱面吧!”这时同伴中的一个人说:“我要一份牛肉面。”接下来其他两个人也都附和说:“那就吃牛肉面吧!挺香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也会说:“那我和你们一样吧。”

这种“随大流”的现象,恐怕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人们都知道“我行我素”这句成语,而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这么“潇洒”。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不是自己喜欢怎样便怎样,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时候,人们要看多数人是怎样做的,自己才怎样做。

我们在一个没写明男女的公共厕所前,会观察一下别人是怎样做的:如果男人们都进左边的门,女人们进右边的门,你也会这样做。

有人在商店门口看见“长龙”,不由分说便排到了队尾,然后才问:“这里卖什么?”有人在马路上看见围着一圈人,不管自己有事没事也要挤过去看一看。

心理学家阿什的一个实验证明了这种心理现象:阿什事先安排了6个大学生,让他们一致把两条不等长的线段A、X硬说成是等长的,去影响1个真正的被试者。结果被试者放弃了自己本来的正确答案,而认同了这6个人的观点。

2.利用入乡随俗心理

在生活中,顺应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即入乡随俗),以及在吃喝、穿戴、娱乐上赶时髦、追新潮等,都是从众的表现。

有的人懂得巧妙地利用从众心理。

美国某餐厅有两位服务小姐,一位叫梅莉,另一位叫珍妮。她们为了引发客人支付小费,都各自在收取小费的盘子里先放了一枚银币。不过,梅莉放的是10美分的,珍妮放的是25美分的。结果,2个小时以后,梅莉收到的小费,都是10美分的银币,而珍妮收到的却都是25美分的。这是因为客人支付小费,大多拿不准以多少为宜,那么就会以别人的做法为自己的标准。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故意制造自己“群龙之首”的形象。让他人重视你、关注你,接纳你的观点和主张,亦步亦趋地跟随“龙首”的脚步,迈向合乎你心意的终点。

如果你想举行一场座谈会,但你深知大家是很难吐露自己的真实心声的,出现大冷场该怎么办呢?这时,你可以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预先和其中的几个人通气,让他们提前准备好相关的问题或议题,安排他们在会场见机行事,积极提问、发言,从而制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带动其他人参与其中。只要气氛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渲染力,那些众多原来不打算发言或不爱发言甚至是没有发言习惯的人,也会跃跃欲试,参与进来。

如果你自主创业,打算开家小店(或网店),为了提高名誉度、信用率,抓住人们的眼球,吸引人来逛逛、购买。那你最好在开张之时,就邀请你的表堂兄弟姐妹,小学、中学、大学各路同学老师或者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各色朋友,围在店门店里,进进出出,挑挑看看,貌似进行消费活动。如果是网店,可以让他们进行购买,发表好的评语,增加星星或钻石(提高知名度),实则他们是打折购买甚至是免费消费。但是这样,你就可以招引更多的旁人、看客来照顾你的生意了。

如果你想要推行你的方案或计划,但是你知道你将面临的阻力会是多么大,很可能大多数人会用无言的沉默来让你无法进行下去。此时,你不妨私下找几个相关人员交流意见,让他们明白你的企图和意向,以便在正式提出并讨论你的方案时,能够顺利通过。

总之,利用人们的这一从众心理,你可以得心应手地销售你自己的观点、主张或者商品,让他人赞同你、接受你。

3.控制领头羊

在动物界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比如在马群里,头马一动,其他的马就跟着迅速跑动,头马到哪里,其他的马就跟到哪里。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牧马人,只驱赶领头马,就能控制整个马群。

这是因为其他的羊、马都具有跟从性,它们只会简单重复地跟着它前面的那只做同样的动作。

即便是在狼群这种高机敏度、协同作战的群体中,每一只狼都具有自己强大的独立生存能力,而头狼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不容小觑,它是狼群的优秀代表和象征,更是狼群的核心所在。

在一切群体行动中,其他的狼必须听它的指令和部署。

当把对方看做一个狼群的时候,往往能够通过诱导头狼的误判,迷惑头狼采取对我方有利的举动,步步为营,致使头狼带着它的群体落入我们的囊中。

动物界如此,在人类的许多组织群体中,也是这般。

从大的方面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组织严密,有着共同信仰和利益追求的群体。在这种群体(或者说团体、组织)中,总是存在着一个举足轻重的领袖,他是整个群体的象征和代表,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严格听从他的命令和指示,或者说教导、导引。

这样的群体很多,像一些宗教组织、人权组织、和平组织、帮派团体等。自古以来,让这些群体为自己效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和他们的领袖达成某种协议,或者利用其领袖,甚至控制其领袖。有时,消灭其领袖,就能让整个群体遭受重创而分崩离析。

当我们认识了一个人之后,这个人就会在各种情况下(有些是偶遇,有些则是故意制造)、各种场合(正式社交场合或者街头、小店)中,给我们介绍他的朋友,这些朋友也将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正合了一句老话“朋友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

悟之道:

在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三)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求别人办事时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才能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消除对方由于对你的诚意表示怀疑而产生的戒备;否则,这道防线将像一堵墙,使你的话说不到他的心里去,甚至产生反感。

1.心中有数,攻守有度

善为事者,时时心中有数,绝不在没有算计的情况下,随意出手,否则就叫乱出手。当然,一个人善于抓住时机,见机而进,固然是英雄本色,但急流勇退,能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也是智者之举。这一切都取决于心中之数。适可而止,就是在竞争事业中,时刻注意和自身利益相统一的数量界线,绝不超过度,绝不使事情发展到反面。同样,为人处世都有一个保持质的数理界限,也就是度。超过或者不及,都会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度的存在,要求我们无论做何种事情,都应有个度量分析,做到“胸中有数”,方可攻守转换。

就心力高低的区别而言,不在于能不能做什么事,而在于能否做应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你做了,即使很巧妙,也只能证明你心力低下;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即使显得无所作为,也是心力高超。唯有在纷繁复杂的事变面前,清楚地知道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方为智者。荀况曾说过:“知所为知所不为,则天地官而万物役也。”老子也说过:“无为而无不为。”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无所作为,就是最大的作为!

攻守转换之计体现在一个“度”字上,不可过急过缓,要掌握既求渐进,又求激进的奥妙。处理好“攻”与“守”的关系,需要高明的攻守转换的手段。攻守转换,就是使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事物或定式按自己设定的模式和方向运行;攻守转换,是一种强力意志的贯彻,是摧毁之后的重建;攻守转换,是一种武功,也是一种文治。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呢?其绝招何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眼光和能力,把攻守转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让可用的人真心产生佩服感。

2.不设防,好办事

如何才能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同步心理。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调、同节奏,也就是“追随潮流主义”,是那种想过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不愿落于潮流之后的心理。所以,推销员或店员经常会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销话语,促使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

(2)利用逆反心理。如果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劈头就说“你这样做不对”,对方一定会反感地说:“不,我绝对没有错”。但如果采取让步的姿态说“也许我也有错”时,对方的逆反心理也许就会产生作用,他会说:“不,没那回事,其实我也有错”。如果说“你确实是不对的”这样的话,通常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潜在的反感心理,而当对方有了这种心理时,就只能放弃求他的念头了。

(3)利用对方的危机感。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危机感,这种意识使他心生恐惧,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要求上进的愿望。如果你能把握住他的这种危机感,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对策。在与人交流中如果你能洞悉他的内心,巧妙地刺激对方的隐衷,使他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就能找到他的危机感。这个危机感就是你说服他的一把利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