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习人情(下)

2018-04-15 作者: 魏凤莲;余春荣
第二十三章习人情(下)

悟之道:

一个人左右逢源是有秘诀的。Www.Pinwenba.Com 吧要想有好人缘,就要在平时注意维护关系,要投其所好,广交际,善结缘。

三、做长人情

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但是大家都喜欢,并不代表你一定要成为完人,况且这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成为完人。要想大家都喜欢,首先,不要故作高调。故作高调的人,他的朋友必然会少。其次,不要骄傲,所有的骄傲其实都是一种虚弱的自我伪装。再次,爱慕虚荣更是要不得,会让自己损失惨重。最后,不要委屈自己去取悦别人。如果这样的话,好人缘也没有什么意义。你可以通过投其所好、人情练达来获取好人缘。千万不要过于精明,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一)天下没有一次性人情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受他的情。要知道,天下没有一次性人情。

1.平时就要多烧香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遇到某种困难,想办某件事的时候,想找个朋友帮你解决,却突然想起来: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你没有去;本来可以关心他一下的,却没有表示。现在有求于人家才去找,会不会太唐突了?会不会遭到他的拒绝?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免不了要后悔“平时不烧香”了。

有这样一个寓言:黄蜂与鹧鸪因为口渴,就找农夫要水喝,并答应付给农夫丰厚的回报。鹧鸪向农夫许诺,它可以替葡萄树松土,让葡萄长得更好,结出更多的果实;黄蜂则表示,它能替农夫看守葡萄园,一旦有人来偷,它就用毒针去刺。农夫对它们的话并不感兴趣,对黄蜂和鹧鸪说:“你们没口渴时,怎么没想到要替我做事呢?”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平时不注意与人交往,建立关系,等到有求于人时,再提出替人出力的话语,未免太迟了。

中国人讽刺临事用人的做法,最简练的话就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真正善于利用关系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你在危急时刻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如果“平时不烧香”,等到需要帮助时才“临时抱佛脚”,尽管你很急迫,下的工夫很大,人家也可能一口回绝你的请求。只有平时关系搞好了,到需要时才会有求必应。

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不要与朋友失去联络,不要等到需要获得别人帮助时才想到别人。有时候,半年以上不与某个朋友联系,就有可能失去这位朋友。

因此,主动与朋友联系十分重要。试着每天打5~10个电话,这样不但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还能维系旧情谊。如果1天打通10个电话,1星期就有50个,1个月下来,便可达到200个。这样一来,你的人际网络每个月大概都可多十几个“有力人士”为你打通关节。

法国有一本《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朋友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当起总理来,自然会为你的仕途铺开一条坦途。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很多人都有忽视“感情投资”的毛病,一旦交上某个朋友,就不再去培育和发展双方之间的感情,长此以往,两个人的关系自然就淡薄了,最后甚至变成陌路人了。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可似有似无,要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将来才能用得着、靠得上。

2.礼尚往来方可长久

朋友之间互相联系的方法有很多,如礼尚往来、交流等,其中,最普遍、最有人情味的一种是有空去坐坐。

人们在礼仪性的道别时,总不忘加一句“有空来玩”,不论这是否是一句发自肺腑的言语,听后都让人感到温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从中体会到:“我是被人们接受的,是受人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也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圈。

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并不多,只是有时间、有心地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许只是随意地寒暄几句,也许进行一次长谈,总之,我们在努力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印象,让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关系越来越融洽。

中国有许多礼节,碰上婚丧嫁娶等大事,亲戚朋友就要参加,有许多场合还得送礼,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亲朋好友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你常年关闭门户,既不“出去”,也不欢迎别人“进来”,那就孤立了自己。

遇到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也要写信或托人带点什么,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如果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比如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朋友遇到困难时要鼎力相助,才能显出你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来。“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

常常与朋友保持联系对你自己会有许多好处,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或者遇到什么难事,他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你。如果朋友之间平时没有什么联系,需要时很难找上门去,即使找上门去,别人也不会乐意帮忙的。

要多交朋友,建立一张人际关系网,就要积极主动地和别人联系。光有想法是不够的,必须将它化为行动。朋友间频繁的交往和走动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很多有价值的和重要的信息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的。

3.不把朋友当拐杖

某君便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是很好的例子:“我有一个高中相处了3年的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做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突然向我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做我所能。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玩不了“施恩”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比如说,给人帮助不能过于“挑明”,以免伤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过多,否则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双方关系再难维持。这种人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推挡,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所以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周恩来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在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迫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1937年6月,周恩来在峡山遇险,护卫他的10多名警卫战士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3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峻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难怪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群众的泪水把地毯洒湿了1米多宽的一圈。难怪会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长夜无言、天地同悲的动人一幕。

悟之道:

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一样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意思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二)做人不要过于精明

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做生意要精明细致,但是做人可不要过于精明。生活毕竟不如商场那样明争暗斗、杀机四伏,总需要些温情与和睦,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过于精打细算。太精明的人总算计着别人,总想占别人的便宜,肯定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认为别人也在算计他、也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因此,他必须处处提防、时时警惕、小心翼翼地过日子。这种人很难和人搞好关系,很难讨人喜欢,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情味。所以我们做人不要过于精明,适时糊涂其实是一种智慧。

1.水至清则无鱼

人和人交往,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在这种时候,需要我们适当装糊涂,不要太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精明的人往往过不好是铁一样的事实。历史上有太多太精明的人,最后要么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要么一辈子都感觉到压抑而不能伸张。

对于过于清醒的人,人们往往害怕和他们交往。很多人都是有私欲的,和过于清醒、过于精明的人一起,这种私欲很容易被他们看出来。他们经常就会担心这些人是否看不起自己,同时也觉得和这些精明的人比起来往往会自惭形秽。出于种种考虑,他们会对这些比较精明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自己做不到那么精明,也请你不要用精明来要求别人。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国国君想修建一个船厂,他开始派了一个很是节约的人去修建,结果浪费了很多的钱却没有办成。后来他又派了一个特别铺张的人去办这件事情,船厂居然办了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其中发生了多少故事。过于节约的人往往很关注各种细节,很容易对一些小的浪费和铺张斤斤计较,甚至会上纲上线。这种斤斤计较作为一种品格是可以褒扬的,但是作为一种做事的方法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因为自己节约并不能要求一起做事的人也节约。自己以身作则地做事情,树立榜样就完全可以了。没有必要将一起做事的人也全部拘束起来。相反,那些很是铺张的人因为舍得花钱,很多人也愿意跟他们一起做事,往往就能做成事情。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承认摩擦的存在,更要在摩擦中不断地实现平衡。与人交往一定不要太苛求自己,也不要太苛求别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如果我们过于苛求,会将这种缺陷和不足肆意扩大,影响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2.好处让别人显

把别人好处记住,把别人的不好忘记,是智者的处世之道。

有两只老鼠是好朋友,它们的名字叫木木和豆豆。冬天来临时,它们吃光了所有的奶酪后,便决定去更远的地方寻找。

有一天,木木和豆豆在翻过一座大山时,木木不幸失足,在它滑向悬崖边的一瞬间,豆豆不顾自身安危,拼命地拉住了木木,木木于是在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豆豆救了木木一命”。

两个好朋友继续前行,1个月后,它们来到一处结冰的河边,两只老鼠为踏冰而过还是寻桥而过争吵起来,一气之下,豆豆踢了木木一脚,木木跑到冰面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豆豆踢了木木一脚”。

有个过路的行人看见了,好奇地问木木:“你为什么把豆豆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它踢了你的事刻在冰上?”

木木说:“豆豆救了我,我永远都感激它;至于它踢我的事,我会随着冰上字迹的溶化而忘得一干二净。”

木木的这种做法,除了让人感叹其为人只宽厚之外,从实际的方面来说,把豆豆的好处写在明处的话,至少能得到豆豆的感激与长久的友谊。

只有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忘却自己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才能活得洒脱而轻松、自由而惬意。

把他人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卖乖的确是最为精明的人情术。

3.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有句俗语说:“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是在处世中,任何时候不耍小聪明,小事可以装糊涂,而在关键的大事上,才表现出大智大谋。当你直面现实,不分对象地实话实说时,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就不如风趣地绕开焦点话题,用幽默含蓄的方式,巧妙地避开。要善于由聪明转糊涂,由糊涂转聪明,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绕,不为人事所累,只有这样你才能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领略沉默是金的道理,才能真正醒悟该如何做人。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认为他很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角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角,而不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角,让那个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5角的硬币。

这个人觉得非常奇怪,就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

孩子小声说道:“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下次就没有人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

的确是这样,如果他选择了1元钱,很明显,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钱!然而,他拿5角钱,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终他得到的,比当聪明的人拿得还多!这就是那个小孩的聪明之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齐——不要1元钱,而取5角钱!

而在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却常有一种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贪婪!殊不知,这种贪婪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还会使他人对你的贪反感。或许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为,不在乎你的贪,但如果你懂得适可而止,他会对你有更好的印象与评价,所以也愿意延续和你的关系。

人是最具有灵性的动物。然而再聪明的人,也会犯傻;再精干的人,也会失算;再理智的人,也会糊涂。人活着,无论做什么,总有糊涂的时候,可能会办错事、说错话、走错路。

西方有句谚语说:“尽管星星都有光明,却不敢比太阳更亮。”《阴符经》也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这也就是让我们明白,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伏藏的道理,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强大的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杨修就是喜欢在曹操面前动脑筋,在别人面前处处显示自己的小聪明,锋芒太露而不知收敛,才高震主而不懂掩饰,而引火烧身“误了卿卿性命”的。

悟之道:

真正聪明的人,无论是对于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都不要发挥到“极致”。人们常说盛极则衰,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适当地掩饰自己才是最佳选择。大智若愚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一帆风顺、坦然地生活下去。

四、做圆人情

人情是人们维系群体关系的最佳手段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上自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不同阶层、不同层次、方方面面的人都需要人情作为纽带。人情要做圆,才有杀伤力,才好办事。

(一)做人情就要做到位

做人情就要做到位,只有做到位,才能换来交情。而有的人为朋友两肋插刀,最后却落得背负骂名或倾家荡产,甚至反目成仇的事也并不少见。这样的人情就属于没有做好,没有做到位,因而也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1.人情做足才有杀伤力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可信的眼神,这一缕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的强大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阵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

当然,做人情惹出祸事来的,只是极少数。但人情白做了,弄得双方都不愉快的事,随时可能发生。所以,要做人情就要考虑充分,事前要权衡利弊,有弊的尽可能地不要做,对自己不利的更不能做。关键人士的人情,不但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做对,更重要的是要做足。

做足,有两个含义:一是人情要做完;二是人情要做充分。

人情做得不到位,会让人失望,从而失去对你的信任度。人情只做了一半,叫帮倒忙,越帮越忙,说话不算数的朋友谁都不愿意结交。人情做一半,叫费力不讨好,同样别人也会对你失去信心,这样的人情做得只有反效果。

人情要做充分,就是不仅要做完,还要做好,做得漂亮。如果你答应帮朋友办某事,就要尽心尽力去做,不能做得勉勉强强、马马虎虎。如果做得太勉强,即使事情成了,你勉强的态度也会让他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比方说你买了一本好书,朋友来借,你先说:“我刚买的,还没看完呢,你想看就先拿去吧”。其实,前面的废话又何必说呢?最后的结果是借给人家了,你不说也是借,说了还是借,与其说些废话还不如痛痛快快地借给他。书总是你的,还回来你尽可以看一辈子,何不把人情做圆满呢?

应牢记:人情做足才有“杀伤力”。人情做足了自然会赢得朋友的万分感激,让对方记挂你一辈子。

唐朝皇帝李隆基亲自为他臣下的一个将领煎药,在吹风鼓火时,烧着了胡须,当侍从们赶来时,他莞尔一笑,说:“他喝了这药病就好了,胡须有什么可惜的呢?”

一个皇帝为臣下亲自煎药,这真是天大的人情,把人情做得如此之足,怎不叫臣下以死相报呢?人情的杀伤力真可谓大矣!

把人情做足,做到底,你就要想朋友之所想,急朋友之所急。在他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朋友一个关键的到位的人情,杀伤力更大。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在袁术手下为官,做一个小县的县令。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士兵们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种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为好。

周瑜听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就登门去借粮食。两人寒暄一阵,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听后哈哈大笑:“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库的粮食送给你。”

周瑜及手下一听他如此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鲁肃可谓送了周瑜一个大人情。

鲁肃做足了人情,和周瑜交上了好朋友。后来周瑜发达了,掌管吴国的军政大权,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做足人情,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你欠了朋友的人情,还的时候要还足,甚至还更多。你的人情大于他的,他就得记着新的人情,朋友之间的账永远也算不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算不清的账,无疑成了与朋友之间联系的一种纽带。

朋友之间的情谊,是用人情在维系的,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做人情方面,一定要看得开,决定去做的人情,一定要做足,做足人情并非自己“自作多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是“放长线钓大鱼”。人情做足了,才具有杀伤力,才能把想办的事办好。

2.还人情应大于施人情

还人情是一门学问,还不好,不能与人家帮忙的人情相称,不是导致对方不满意而失去再交往的机会,就是自己不好意思而羞于与人家再交往。所以,还人情也要把握好平衡点,把人情还到位。

施恩与受恩有一个利益落脚点的问题,即利益落在了受恩方,施恩方是助人者,付出了辛劳或者恩泽,所以,受恩者报恩时就要首先考虑怎样做才合乎情理,对得住自己,也对得住别人。

如果回报小于所欠人情,客观上等于对方吃亏。在某些个案上可能无关紧要,但从规则角度来看,无法维持私人关系的总体利益平衡。

如果回报数额刚好等于所欠人情,这在利益交换上可操作,能够维护平衡。然而,人情中包含有感情成分,它不光是交易,还是人际关系的沟通、维系。回报价值死抠所欠人情,这就意味着暗示对方:“你我只有利益,不讲感情”,这是对对方的伤害。

所以,还人情就剩下“大于”一种答案,所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同时,还人情还要掌握好时机。具体地说,就是要控制还人情的时间差。

甲与乙是熟人,甲到乙的办公室托他办一件事。事毕,甲立即要付钱酬谢,乙嗔怪甲见外了。甲还执意要谢,乙更加生气了,双方不欢而散。酬谢要不要?当然要,但是时间不对。

还人情安排在自己欠人情之后,时间既不长也不短,要恰当维持赊账。并非不愿意偿还人情,而是刻意留下一段时间偏爱对方盛意,确认对方情义,表明牢记于心。牢记比还账还要重要,还账诉诸利益平衡,牢记诉诸人际关系建设。人情维系难免拉拉扯扯、婆婆妈妈,并非当事人无智慧,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谁欠谁一清二楚。

还人情,一要早还,二不能立刻还,三不能久拖不还。

另外,还人情不要盘点清算。就是主人情交往过程中不准盘点,不得清算,不能当面提及对方欠自己的债务,损别人面子。行话说:“算那么清楚做什么?咱俩谁跟谁啊?”

清算就是清盘了结,这等于绝交。假如清算人情,人情后面承载的人际和情义元素就没有依托。因此,互欠人情体现一种共识,反映继续维系双方私人关系的意愿,它比到底谁欠谁更重要。

悟之道:

人情不像做买卖,做人情要做足,还人情要大方,也要有讲究,总之人情的平衡很重要。

(二)做圆人情巧办事

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擅长以情来打动他人。只有把人情做圆,才能赚取最佳的人情回报,才能赢得最厚的人情资本。必要的时候,还要用“面子”换取人情,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陷入人情绝境,否则就成人孤家寡人了。

1.赚取最佳的人情回报

你为别人做好事,别人自然记你的情。但这好事怎么做,才能使你获得更多的人情回报呢?这里有很深的奥妙。

东魏独揽大权的丞相高欢临死前把他儿子高澄叫到床前,谈了许多辅佐儿子成就霸业的人事安排,特别提出当朝唯一能和心腹大患侯景相抗衡的人才是慕容绍宗。高欢说:“我故不贵之,留以遗汝。”当父亲的故意唱白脸,做恶人,不提拔这个对高家极有用处的良才,目的是把好事留给儿子去做。

高澄继位后,照既定方针办,给慕容绍宗高官厚禄,人情自然是儿子的,慕容绍宗感谢的是高澄,顺理成章儿子唱的是红脸。没几年,高欢的另一个儿子、高澄的兄弟高洋顺顺当当登基成了北齐开国皇帝。这是父子连档,红白脸相契,成就大事之例。

2.赢得最厚的人情资本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你只有时刻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其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

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

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做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会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反而见死不救,也许他还有十足的理由。

也许这样的人没有给人帮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耻的人。因为他的心除了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无需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3.要用“面子”换人情

某先生给我们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与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

“把‘施恩’变成了‘借予’,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在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作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悟之道:

没有人情难办事,有了人情好办事。人情就是生产力,所以我们要把人情做圆、做到位,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