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文学作品(4)

2018-04-15 作者: 蔡明
2.1文学作品(4)

2.1.196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Www.Pinwenba.Com 吧

解析: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1.197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步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

解析: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意对即可)

2.1.198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选(),赏析:。

解析:

【甲】

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乙】

这句话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意对即可)

2.1.199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2.1.200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西藏的山岑寂、肃穆,阳刚而雄奇;西藏的水端庄、圣洁,凛然不可侵犯;山水相融,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大画面,显出一种和谐崇高的神奇之美。(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父亲的眼神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的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荫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流下汗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看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样,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2.1.201“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解析: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父亲的眼神对“我”影响之大。分析语句在全文中的作用,一般要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结构方面主要从“领起”“总结”“过渡”“照应”等方面分析,内容方面主要应结合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写人的文章重点结合主要人物体现的思想感情分析。

2.1.202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

解析:写出了“我”痛下决心、发愤求学的心理。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分析“我”当时的心理。前文写“我”翻瓜秧累得不成样,不愿再干,看到的是父亲那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的复杂眼神,第二天又看到同样的眼神,心中感到对不起父亲,所以要痛下决心、发愤求学。

2.1.203“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解析:示例:有耕耘就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2.1.204“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请根据文章说说为什么父亲的眼神会让“我”不安。

解析:害怕自己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在学习、工作等方面还不够尽力;怕愧对父亲。文中写父亲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之时,“我”却放弃学业,体力劳动又做不好、不尽力,父亲才用这种让“我”不安的眼神看“我”。

2.1.205“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一句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字数在30字左右)

解析:提示:可以写因承受不了田间劳作所带来的**上的痛苦,无法承受回校求学而高考无望的精神折磨,愧对亲人的愧疚心理,想要赌气争气又不能的无奈,要求上进、奋发努力的决心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妹妹扮演的角色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③“因为我的角色!”

④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⑤“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道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⑥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⑦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⑧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⑨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⑩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

2.1.206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下表。

时间报名时定角色那天排练时排练归来神情态度热情万丈很投入解析:一脸冰霜兴奋2.1.207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

解析:(1)听从父亲教导,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2)积极参加每次排练,非常投入,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费尽了心思;(3)演出时表演得惟妙惟肖。

2.1.208第⑤段画线句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2.1.209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指积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他人和社会认可的人。不抱怨命运或生活对自己的不公,而强调自身努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1.210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长辈的引导?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善于听取长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因为长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世经验,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具体事例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西皮流水①①北京人有一好:唱京戏。

②有位小说家专门研究过这无伤大雅的业余爱好,总结出两个字,叫做“找乐”,后来以此为题写成一部颇著名的小说,把北京人唱京戏的种种心态描摹个够。

③我经历过几次这种“找乐”的场面,觉得其中很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似乎在“找乐”之外,还应该多一点什么,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道不明。

④有一次是在浴池里,热气腾腾的水蒸气闷得人昏沉沉的,冷不丁地亮出一嗓子“西皮流水”,挺地道的马派②,脆、俏,吐字利落,待热气略微消散,才见到一位朋友正面对墙角,头微颔,臂略抬,一脸庄重,全副身心地进入了诸葛孔明借东风时的角色。

⑤更妙的是这位朋友唱完、换气的当口,四周竟冒出好几声“好”来。于是他又接着唱,这回是《甘露寺》的乔玄乔国老,劝孙权留神,别杀大耳刘备,尤其一段“西皮流水”有味道:“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咽喉,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这段“西皮流水”确实如潺潺流水,韵味叮咚,令人不能不叫一声“好”。马派的唱腔甜润流畅,做派潇洒飘逸,由于在浴池里,所以除了唱功之外,别的无法欣赏,这位票友的做派如何只能待考了。

⑥自从听过浴池清唱之后,我便常常在家里欣赏名家唱段。听谭富英的《洪羊洞》、杨宝森的《击鼓骂曹》、李少春的《野猪林》,端的是一种极惬意的享受。尤其饰林冲的李少春,嗓音宽厚纯正,把个英雄失意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⑦京剧是中国的国粹③,又是老北京的骄傲,外地人若非爱之弥深者,一般体味不到京剧的妙处。有一次我携小女儿到日坛公园赏秋,穿过修竹茂林,在一处大亭子里看到了一群“找乐”的人们。他们中间的两个老人,斜倚在栏杆上,左腿上垫块手帕,手帕上柱立把京胡,脚下踏只小方凳,分明是两位极合格的琴师。二人调好弦,头一点,胡琴就清清亮亮地响了起来,他们拉的是过门,刚一结束,人群中自动走出一位中年汉子,皮夹克,扎着抢眼的紫红领带,洋气十足,但一开口,却是言派④的《捉放曹》,讲究的是脑后音。这汉子似乎与二位老人极熟,唱上几句,还嗽嗽嗓子,然后再旁若无人地接着唱。周围观众很多,评头品足者更多,我仔细端详一下,发现俱是四五十岁的人,有的轻声随唱,有的用手打着节拍,有的闭目点头,似进入到陶醉的状态。听着京胡悠扬高亢的旋律,你不能不为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同时更为公园中的这群戏迷所倾倒。我相信只要在这大亭子里尽兴高唱了自己喜好的京剧唱段之后,准能得到一种宣泄的快乐,郁闷和忧愁也一定不复存在。

⑧北京一些时髦的酒吧里,目前流行“卡拉OK”,自告奋勇到麦克风前去唱歌者,大有人在,也正是这种业余歌手支撑了“卡拉OK”的生意,遂成为一种时尚。但与公园里、浴池内的京剧清唱家们相比,我似乎更喜爱后者,他们更接近自然、更贴近艺术。或者说,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升华之后的余韵流响,有着民俗民风民族的心理积淀。甭管怎么说吧,只要在北京居住,你就不能不喜欢上京剧,尤其是干脆利落的“西皮流水”。特别当你在秋风飒飒的公园里,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黯然神伤时,一声高亢的京胡,两句脆俏的唱腔,确有遏云裂帛的音响效果,让你心神为之一爽。

⑨不怕您笑话,我如今也常常吼上几嗓子,虽然还不敢到公园或浴池里去显摆,可自我娱乐是足够用了。您想想,林冲在雪地里踉踉跄跄走着,还唱着不屈服的抗争之歌,“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除奸”,咱们体验一下英雄的心态,也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不是?

(有删改)

【注释】①[西皮流水]京剧的一种声腔板式。②[马派]京剧流派之一,以马连良为代表。③[国粹]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④[言派]京剧流派之一,以言菊朋为代表。

2.1.211从全文看,作者成为一个能“常常吼上几嗓子”的戏迷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每处限5字以内)

家中赏京戏解析:浴池听清唱公园遇戏迷2.1.21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冒”字都写出了什么。

答:

解析:①叫好者的脱口而出(叫好者的情不自禁);②叫好者欣赏水平高(票友唱得地道、戏迷随处可遇、京剧艺术有群众基础)。

2.1.213第⑦段中描写了戏迷“找乐”的场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限26字以内)

解析:公园里众戏迷或拉、或唱、或听,自得其乐。

2.1.214结合文章,围绕“京剧”谈谈你的认识。(限100字以内)

解析:“认识”示例一:京剧有着民俗民风民族的心理积淀。示例二:喜欢上京剧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示例三:青少年了解京剧艺术确实很有必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走过阴霾①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②两岁那年,刚刚蹒跚学步的时候,我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医生说,我的病,永远也治不好。妈妈却从不把我当作没有希望的孩子。在医院里度过我的童年后,母亲把我送到了学校,在许多人甚至父亲看来,母亲送我读书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个孩子对课堂向往的心愿,为了我成长得不孤单。

③我是个没有将来的孩子,或者说,我的将来早就已经被人预料到了。

④12岁,我开始了初中的寄宿生活。村里几乎所有的孩子,读完初中就不再有机会上学。

⑤中考前两个月,一所著名的省重点中学第一次来到我们这个闭塞的初中选拔学生,在预选考试中,我脱颖而出。5月,我收到省重点中学复试通知。母亲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瞒着父亲从拮据的生活开支中省下20块钱,在报名期限的最后一天把钱送到我的手上,让我交了考试报名费,我终于在学校的安排下前往省重点中学参加考试。

⑥躁动来临之前总是没有预兆的。

⑦在乡政府的大事公布栏上,有一天赫然出现了我的名字,下面是乡长的署名。在省重点中学录取名单上,我是两个当中的一个。那一天,赶集的人出乎意料地早早回来。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⑧通知书传到我手里的时候,父亲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按父亲早设定好的计划,我初中毕业就去镇上的一家维修店学习修理钟表和电器,师傅早就找好了。而今,省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不期而至,完全打乱了父亲的计划。第二天,我听母亲说,乡里的大户想让自己的儿子去上学,找到父亲说用2000块钱来买我的录取通知书。父亲最终拒绝了他。

⑨在前往学校的车上,我的心沉重了起来。这次启程,完全是把整个家庭的命运悲欢扛在自己脆弱肩膀上的一次苦行!

父亲说,别看这稻田里现在是满目疮痍,因为它刚刚收割过,明年你回来的时候,肯定就是金黄黄的一片。

父亲把我安顿好后,留给我150块钱做生活费,回家前多次叮嘱我要好好学习。

贫穷的尴尬从我进入这所重点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上演。

从小我是一个见肥肉就恶心的人,两个月后的一次回家,妈妈买回两斤肉,我却挑着肥肉狼吞虎咽。我这个粗心的动作,让全家人都没有向盛肉的盘子里动筷子。

父亲去温州打工是在我返回学校后的第三天。一个月后我接到从温州寄到学校的200块钱,在简短的信中,父亲告诉我,他现在在工地上帮人家建房子,一天可以赚到20块钱,就是工作辛苦,早上6点钟开始工作,晚上9点才下班,睡在工地上。父亲说他要干到50岁,这一年,我高中毕业,假如像他期待的那样,我刚好考上大学。

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每天繁重的学习后,晚上睡觉便是噩梦连连,我经常梦见自己高考落榜,周围都是要把我吞噬掉的嘲笑。

没想到,这一切,随着高考的结束,都变成了残酷的现实。

为了还债,父亲把他亲手建的房子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别人,把所有的家什装满卡车,连夜携儿带女离开了他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村子。一路上犬吠起伏,我满脸是泪水,是悔恨的泪水,愧疚的泪水。我心里一再责问自己:你为什么就这样不争气?为什么这样不安分?这样不听父亲的话?我们住在奶奶为我们一家人腾出的一间没有玻璃、四处漏雨的房子里,我把两箱子书藏在床底下,绝口不再提上学的事。曾经的执拗,想起来就觉得是一件多么荒唐而痛心的事,我决心不再抗争,屈服于命运。

那一年的雨特别多,家里经常被雨水清洗,因为这样我才打算把藏在床底下的两箱书作为废纸卖掉的。在等待中终于有人上门,当我正要做成这笔买卖的时候,父亲从地里回来,冲过来便给了我一记响亮的巴掌,父亲近乎咆哮地怒吼:“你真是个孬种,你以为开弓还有回头箭吗?”我愣住了,蹲在地上半晌才回过神来,眼里噙满了自责和感激的泪水。

开学了,父亲小心地把书捆到自行车上,送我去县城。路过我们还没有播种的稻田,一直沉默的父亲突然说,别看这稻田里现在是满目疮痍,因为它刚刚收割过,明年你回来的时候,肯定又是金黄黄的一片。

梁晓声说,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补习的日子是清苦而压抑的,让我感到温暖的是,在家里如此困窘的状况下,父亲母亲再次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命运再一次和我开了一个玩笑,就在我经过努力拿到通知走到大学门口时,由于残疾,我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但我没有灰心,拾起书本,继续前行。第二次、第三次尝试!新的千年到来了,在父亲说的那个收获的季节里,我终于在第四次尝试之后走进了那扇期待已久的大门。

走进大学,恍若隔世,贫穷依然犹如影子,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在高消费的大学里,无数次,我在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中仓皇逃遁。直到我满21岁的前一天,我的一篇文章在北京一家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主编亲自给我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阳光才渐渐地眷顾我长久阴霾(mai)的脸,我笑了又哭了。

25岁的生命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我大都没有记住,其中包括我的生日。但是2005年8月8日,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带着大学期间发表的近三十万字的作品来到一家省级新闻单位,领导在看了我的简历和作品后,第二天就给了我录用的答复。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利,但是,看了我的故事的读者会知道,那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暴风雨之后的故事!

2.1.215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蹒跚()

(2)拮据()

(3)愧疚()

(4)眷顾()

解析:(1)pán(2)jū(3)jiù(4)juàn2.1.216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阅读文中的画线句,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躁动来临之前总是没有预兆的。

(2)曾经的执拗,想起来就觉得是一件多么荒唐而痛心的事。

解析:(1)“躁动”就是骚动,我考取重点中学在乡邻中引起不小的震动,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在家中,我的考取令父母措手不及,他们既为孩子考中而高兴,也为无钱供孩子上学而忧虑;我也为能否如愿升学而心神不宁,所以作者用了“躁动”一词。(2)“执拗”原指性格固执任性,不听劝阻,这里指我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1.217阅读本文第②段,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在别人的眼里母亲送我去上学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母亲送我读书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个孩子对课堂向往的心愿,为了我成长得不孤单。

2.1.218作者在第⑨段中说“这次启程,完全是把整个家庭的命运悲欢扛在自己脆弱的肩膀上的一次苦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因为我的高中生活,我成了家庭经济的透支者,也是全家未来希望的寄托者。我要克服种种困难,所以说此行是“关涉家庭命运的苦行”。

2.1.219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本文的作者就拥有这样一位含辛茹苦的父亲。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任意两处表现父爱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解析:为我设计谋生之路;拒卖通知书;送别路上鼓励我;外出打工,供我读书;阻止卖书,鼓励我复读;卖房还债,举家搬迁,支持我读书。(答出两点即可)

2.1.220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以他独特的生活阅历,告诉读者“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此语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文中曾在第①段和第段两次引用这句话,请你谈谈它的作用。

解析:两次引用梁晓声的话,突出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不管经历怎样的悲痛都应好好珍惜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角度上看它是行文的线索。(答出一点即可)

2.1.221“阴霾”原指阴云密布,后常用来比喻环境恶劣。通过阅读,相信你已经体会到了作者坎坷人生的辛酸,也会为他获得成功而喜悦。你认为作者走过阴霾的原因是什么?并谈谈你的感想。

解析:作者走过阴霾是因为自己的不屈抗争,刻苦努力,也是因为有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生命是一支铅笔①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的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支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②生命之所以是一支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或者别的什么,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们就能长时间写下去。而铅笔却不是这样,这就犹如光阴从我们身边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复还。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③生命是一支铅笔,而这支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支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④生命是一支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⑤生命是一支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你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1)的行楷书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2)的正楷书写你的执著……⑥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为自己紧张而丰富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

⑦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2.1.222写出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

解析:生命是一支铅笔。

2.1.223第①段与②~⑥段在结构上属于关系。

解析:总分。第①段先总写把生命比喻成一支铅笔,第②~⑥分别叙写为什么把生命比喻成一支铅笔。

2.1.224作者说:“生命是一支铅笔”,请你分别概括第②段和第④段中“生命”与“铅笔”的相似点。

解析:应重点从喻体“铅笔”的特点着手分析,再找出“生命”与之相类似的地方。答案:第②段:生命与铅笔都会磨损、衰减、越用越短。第④段:当生命与铅笔“书写”发生错误时,可以改正,重新“书写”。

2.1.225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序号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A.沉稳B.洒脱(1)

(2)

解析:答案是(1)B(2)A。此题可以根据后面所说的“行楷”与“正楷”分析,行楷当然比较洒脱,正楷当然相对沉稳。

2.1.226阅读⑤~⑦段,把下面一句话补写完整。

我们要善待生命,善用铅笔,不做一支秃笔,不做一支闲笔;要做一支抒写拼搏的铅笔,要做一支(1),要做一支(2)。

解析:示例:(1)勾勒未来的铅笔(2)挺直腰杆的铅笔2.1.227有人说“生命是一本书”,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验,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示。

解析:示例:(1)生命是一本书,需要细细品读,读出精彩,读出内涵。(2)生命是一本书,即使成不了名著,但也不能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故乡的槐树①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②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③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④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

⑤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遒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①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⑥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注释】①塬:yuán,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2.1.228本文的叙事线索是,叙述的顺序是。

解析:村槐时间顺序(倒叙)

2.1.229朗读第⑥段时,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此B.长大C.一定D.季节解析:答案是D。

2.1.230本文中第②~④段依次记叙了三件往事:

→槐树下嬉戏→解析:槐树上荡秋千采集槐花槐果换书费2.1.231结合语境,解释第②、③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绿的云团:

(2)香山:

解析:(1)嫩绿繁荣的槐树树冠。(2)香气四溢的槐花花堆。

2.1.232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品读第⑤段,在原文中找出两处具有共同特征的相关句子,写在下面。

解析:(1)它那遒劲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地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2)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2.1.23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B.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C.文章以村槐为题,托物言志,表达了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

D.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而且深化了主题。

解析:答案是C。本文中,作者并没有表达“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所以只属于托物抒情,而非托物言志。

2.1.234假如你要把本文推荐给你的同学小强,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在下面。(提示: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某一方面作答)

解析:(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父爱如山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唯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2.1.235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1)

(2)

(3)

解析:(1)要我唱歌(唱戏曲);(2)要我喝茶;(3)带我看庙画。

2.1.236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我”对父亲的感情从,到,再到。

父亲对“我”的感情从,到,再到。

解析:害怕理解怜惜严厉期盼敬畏2.1.237父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请从一个方面举例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析:严厉,慈爱,望子成龙心切,对文化很神往。(所举的例子可以说明父亲的性格即可)

2.1.238请说说文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解析:用寒冷、寂静的晨境,渲染一种父子离别时的凄清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父亲的依恋之情。

2.1.239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传神,感情深邃、绵长。请你就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40字以内)

解析:(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内容或语言评析,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②武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殿门前敞。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A)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C)你会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

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2.1.240文段②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的氛围。

解析:庄严肃穆2.1.241文段③既交待了武侯祠的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之情。

解析:喜爱(或敬仰)

2.1.242结合已学过课文《出师表》的有关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解析:本题答案只要与《出师表》内容相关,句式基本一致即可。示例: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2.1.243阅读文段④中画线的A、B、C、D四个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表。

诸葛亮A句具有远大的志向B句C句D句清正廉洁,坦然无私解析:B句: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C句:治军严明,不徇私情2.1.244文段①中“深深的遗憾”是指。(用文中原句回答)

解析:出师未捷身先死2.1.245赏析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

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

解析: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

2.1.246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1)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

(2)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

解析:(1)知恩必报(或“士为知己者死”等)

千秋(2)能从个人品格、聪明才智、民族气节、历史成就等方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刘燕敏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母亲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母亲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2.1.247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家长会自信、善良、聪慧、坚强2.1.248“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解析:母亲为儿子成长所受的委屈与今天儿子考入清华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2.1.249文中母亲的语言质朴感人。请从文中任选一处作简略的品味。

选句:

品味:

解析:示例:“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面对老师对孩子成绩差的指责,母亲没有责怪儿子,而是巧妙地指出应改正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孩子树立信心。母亲这善意的撒谎,实则是对儿子的激励和期待。

2.1.250(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完的话续写出来。

解析:十几年来,为了我的进步,忍受了不少委屈。您的儿子让您受累了。

2.1.251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解析:示例:(1)赞成。这是老师对学生情况的真实反映,体现了老师希望孩子进步的良苦用心。(2)不赞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即使对成绩差的孩子也要多加激励和赞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体贴的伤害大部分人是在当爸爸以后才学会当儿子的,他却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才学会当儿子的。

那些年,他忙于事业,深夜回家,悄悄推开家门,退休的父亲总等在客厅。

他摁亮客厅的灯,老父亲站起身来:“回来啦,饿不饿?要不要我替你下一碗牛肉面?”晚归已是莫大的罪恶,怎么忍心再劳烦老父亲为他操刀弄碗呢?他每每忙不迭地回上一句:“我不饿!我不饿!”接过儿子善意的拒绝,父亲站起身来,步履蹒跚地走回卧室。

那是他们父子一天中唯一能相见的时光。他赶早出门时,父亲犹在梦中;待到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等候的父亲也早该进入梦乡。他们的对话一直只是那些:“饿不饿?”“我不饿!我不饿!”“饿不饿?”“我不饿!我不饿!”

后来他上船工作,几年后升为大副,已经考上了船长执照,就等这趟航行结束后接掌真正属于他的船只。然而他收到电报--父亲病逝。

船还在海上航行,他还得等上15天,才能靠港上岸。那是以秒计数的15天啊!父子相处的片段,一幕一幕在脑中重现。

“饿不饿?”

“我不饿!”

如果放下自以为是的体贴,想想父亲等候的心情呢?

如果把“我不饿”改成“我饿了”,这一天中难得的父子对话就不会只剩下一个寂寥的句号,孤单地随着父亲走进卧室的身影而结束。

如果是“我饿了”,那么……老父亲会很高兴地走进厨房,卷起袖口下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他会坐在父亲面前,隔着面碗蒸腾的雾气,让父亲看见他吃面的馋相。他们会有一段短短的对话,父亲会因此知道他今日的种种,他也会因此知道父亲的期待。

他可以说:“谢谢爸爸,牛肉面好吃。”父亲便会觉得这一天的结束很满足。可是,没有--这一切从来不曾在现实中发生。

他只说过:“我不饿!”这个体贴的惊叹号结束了一切温暖的可能。父亲期待的午夜牛肉面从来没煮成,因为儿子自以为是的孝心。

这碗牛肉面变成了空中牛肉面,与父亲失望走回卧室的身影一起在大脑存盘。

面对苍天大海,回顾父亲深爱,他痛哭感叹:为体贴父亲而拒绝了父亲的体贴,现在却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常陪陪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父母的深情至爱,当是天下儿女的永恒情怀。

他15天后下了船。抛下船长执照,放弃人人艳羡的高薪,回到陆地工作。他失去了父亲,仁慈的上帝给了他赎罪的机会--他还有母亲。

2.1.25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蹒跚()

(2)寂寥()

解析:(1)pánshān(2)jìliáo2.1.253品读全文,指出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解析:常陪陪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父母的深情至爱,当是天下儿女永恒的情怀。

2.1.254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总领全文,与结尾遥相呼应;为下文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节埋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