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狼性追求(2)

1个月前 作者: 王宇编著
第34章 狼性追求(2)

第34章 狼性追求(2)

即使最伟大的雄心壮志,也会由于多种原因受到严重的伤害。拖延、避重就轻的习惯都会严重地削弱一个人的雄心,影响一个人的雄心壮志。

这种来自内心的召唤、这种激励你奋进的声音,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拒绝它,这时要注意了,别让它越来越微弱以至消失,别让进取心衰竭。当这个积极的声音在你耳边回响时,一定要注意聆听它,它是你最好的朋友,它可以带你走向一条光明的道路。

所以,不管在现实生活中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无论你有什么技能,你都应该争取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的位置,永葆进取心,追求卓越,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北极星。它不仅造就了成大事者的企业和杰出的人士,而且它能够让每一位努力成就自我的人,在未来的大路上开创出自己的天地。

敢于说不

学习狼的狂野精神,就要学会说不。

说不是个人的权利,说不需要勇气。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服从是人的本能。一个小孩从一出生,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都有接受和拒绝的权利。中国一向鲜有说不的勇气,对权势说不的勇气更为可怜!大臣依附皇帝,小民依附官吏,女人依附丈夫。正是依附的原因,国人最缺乏独立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在这种环境中的臣民,也就只能有被强奸的幸福,自己独立的人格几乎没有。

古代的专制社会,只有一种指鹿为马的嗥叫,没有言论自由。臣民想对国事有看法,不能向领导建议,更不能想公开就公开,想发表就发表。小民百姓要是真有什么想法,实在心里憋不住了,也只能向领导反映,同时还必须怀着对领导绝对忠诚,并且百分之百地相信组织,否则,就是触犯官颜、大逆不道。长期以农业生产作为谋生手段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儿子依附于父亲,农民依附于地主,地主依附于官僚,官僚依附于大皇帝。从古代的养士,到古代科举,再到今天的干部任用,中国精英们一级依附一级,每一级对上级是奴才,对下级又是主子。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自己的人民塑造成了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人民。

奴才意识上的一种表现就是不敢说不。敢于说不,是现代独立人格的必须有的内容。一个人或少数人不敢说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多数人或整个时代皆患上软骨症。这种人群,一旦有他们所需要的气候,他们便奴性大发,人格、尊严以及一切的一切没有一样不是跟着别人走的,事事让别人代表,处处跟风,成为指鹿为马最好的燃料。李敖说:中国人千百年来讲道德,却讲错了道德,只讲到独善其身的‘乡愿’道德,却没讲到兼善天下的‘狂狷’道德。结果是,中国思想中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理论谁都会说,却很少人敢做,因为一做就倒霉。孔夫子攻击‘乡愿’,但是千百年下来,人人是‘乡愿’,并且以‘乡愿’身份骂‘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少数人‘人格有问题’。

一个社会或全体,没有说不的勇气,实在太恐怖、太可怕了。不敢说不的人,是可怕的人;不敢说不的群体,是不理性的群体。因为有此意识的人一旦气候适宜,极可能成为十足的奴才,而十足的奴才一旦占据权力,便是十足的主子和指鹿为马者。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载,上自皇帝,下至大小官僚,鲜有不是指鹿为马者,而他们治下的群体几乎个个十足的奴才。在东方人的智慧里,只能产生生活就像被强奸,既然无力反抗,就只好乐滋滋地享受了的阿Q群体。

指鹿为马的意识和不敢说不的意识,往往同时存在于国人的头脑中。指鹿为马和不敢说不,它们是同一种土壤里的孪生兄弟。在小人物面前,他们指鹿为马,代表一切;在大人物面前,他们不敢说不,而又被别人代表着。像以前的封建王朝里堂堂的大人物,在皇帝面前,他们口口声声的奴才不敢奴才该死,可在下属的面前,却又是动辄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因为他们的臣民不敢说不的缘故,独裁统治者才敢时时处处指鹿为马。印度的民主和国家独立,是非暴力不合作争取得来。尽管我们面对的指鹿为马者并非英帝国统治者仁慈,我们一时无法改变指鹿为马的历史,但是我们对指鹿为马说不总可以吧?我想,我们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点。

现实中生活总是那么的无奈。在有些时候,总是开不了口说不。想开口的时候,左思右想前望后看,因为往往要顾及——身边人、周围人、对你有利害关系的人、爱你的人、你爱的人,怕伤害人,也怕被人伤害,所以这时说不的勇气也就荡然无存了。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

助人为快乐之本,是人人都可朗朗上口的一句格言,但是,当别人前来要求协助时,难免会遇到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这个时候该如何拒绝呢?

有的时候,想去拒绝对方,又因为不好意思而又不敢去明说,致使对方摸不清自己的意思,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像是当你语意暧昧地回答:

这件事似乎很难做得到吧!原来是拒绝的意思,然而却可能被认为你同意了,如果你没有做到,就会说你没有去遵守自己的承诺。

所以,大胆地说出不字,是相当重要却又不太容易的课题。以下是几种如何说不的建议:

直接分析法:直接跟对方说明拒绝的客观原因,包括自己的状况不允许、社会条件限制等。通常这些状况是对方也能认同的,因此较能理解你的苦衷,自然会自动放弃说服你,并让他感觉你拒绝他不是没有道理的。

巧妙转移法:不方便直接拒绝的时候,可采取迂回的战术,转移话题或是另有理由,主要是善于利用语气的转折——温和而坚持——绝不会答应,但也不致撕破脸。比如,先向对方表示同情,或给予赞美,然后再提出理由,加以拒绝。由于先前对方在心理上已因为你的同情使两人的距离拉近,所以让他感觉你拒绝他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用开口法:有的时候不方便去开口拒绝对方,往往在心中演练多次该怎么说,一旦面对对方又下不了决心,总是无法启齿。这个时候,肢体语言就派上用场了。一般而言,摇头代表否定,别人一看你摇头,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下面你就不用再说什么了,面对推销员时,这是最好的方法。

另外,微笑中断也是一种掩体的暗示,当面带笑容的谈话,突然中断笑容,便暗示着无法认同和拒绝。类似的肢体语言包括,采取身体倾斜的姿势、目光游移不定、频频看表、心不在焉……但是别忘了不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哦!

一拖再拖法:假如是你已经承诺下来的事,还一拖再拖那是不行的,这里的一拖再拖法指的是——暂不给予答复,也就是说,当对方提出要求时你迟迟没有答应,只是一再表示要研究研究或考虑考虑,那么聪明的对方马上就能了解你是不太愿意答应的。

说不的能力我们不但要学会,更需要学会识别和鉴赏的能力。对真爱国主义说不,对假爱国主义说不,对过去的爱国主义说不,对现在的形形色色爱国主义说不。陈独秀早就说过:

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的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而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

自强不息

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狼把它们赶到原野上,让它们自食其力。狼的野性也正是在这种自强不息、自食其力的生存中造就的。

自强不息应该是我们在社会上的安身处世的基本态度。我们的民族能走过数千年的历史风雨,战胜自然,战胜天灾人祸,战胜动乱和分裂,一直生存发展到今天,和这种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的宝贵传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自强不息能够成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既是先哲们对民族历史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先哲们超越人事、对宇宙万物发展规律的综合把握。

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观,一种创造超越的处世观。它拒绝软弱和懒惰,拒绝停滞和自满,拒绝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用这种精神来指导人的思想行为,就不应该怨天尤人,无所作为,而应该自己动手,改变环境,改变现状;就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不应该屈服于困难和压力,而要有战胜一切、压倒一切的信心和勇气。对于我们的子女,要帮助他们自强自立,掌握生存发展的能力,使他们能应付各种生活环境,会劳动,会工作,会创造,并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也不应该用金钱为他们铺设幸福的前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踏出了一串串辉煌的人生足迹。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

1882年2月的一天,年仅两岁的海伦·凯勒患上了猩红热病,这种病在当时是相当危险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海伦·凯勒的命是保住了,但是她却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姑娘。

一天天长大的她很想走路,但是每当她迈开步子准备走的时候,却总是被碰得鼻青脸肿。妈妈便每天带着小海伦·凯勒熟悉家里的每一件家具所放的位置,一个月下来,她便能在家里自如地走来走去了。5岁时,她能知道自己每一件衣服所放的位置,因为都是她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好。

海伦·凯勒是一个好强的孩子,尽管她不能听,不能看也不能说,但她渴望与人们交流,所以她常常用手势和父母交流,可是有时父母不懂她的意思,引得好强的小海伦·凯勒伤心地大哭。后来父母给她请来一位教聋哑孩子非常有经验的安妮·沙莉文小姐。第一次见面,沙莉文小姐便给小海伦·凯勒带了一个布娃娃。小海伦·凯勒抱着娃娃高兴极了,沙莉文小姐见机便把她的手拉过来,写了娃娃这个单词。但是小海伦·凯勒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沙莉文小姐便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让她摸布娃娃,然后再在她的手心写下这个单词。不久,小海伦·凯勒终于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于是她拉着沙莉文小姐让她拼写桌子、椅子、床、衣服等自己身边的每一样物品。

沙莉文小姐还常常带着小海伦·凯勒到花园里去认识花、树、玫瑰、小鸟等具有生命的东西,这越发激起她学习的兴趣。沙莉文小姐开始教她盲文,不久小海伦·凯勒便开始阅读盲文书。

1888年5月26日,小海伦·凯勒8岁时,不愿满足的她考上了沙莉文的母校珀金斯学院,开始了正规地学习。这时,沙莉文小姐仍然陪在她的身旁,伴她读书。

沙莉文小姐是一个有经验的热心人,她让小海伦·凯勒摸着她的脸感觉自己说话时舌头、嘴和脸部的运动,然后让海伦·凯勒模仿她的发音。海伦·凯勒很快就学会了6个单词,经过沙莉文小姐的启发,海伦·凯勒开始学习说话了。当然这对于一个十来岁又聋、又哑、又盲的孩子来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但海伦·凯勒每天顽强、坚持不懈地练习,最后她终于能够完整地说话了。

接下来,她又以顽强的毅力学习了法语、英语、德语、希腊语、拉丁文等5种语言。她还靠惊人的毅力学习了代数、几何、物理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老师在上面讲,沙莉文小姐在下面写在海伦·凯勒手心上。在此期间,她一边学习一边用打字机写作文和翻译。1896年6月29日,16岁的她通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考取了哈佛大学,这一消息震惊了纽约。

1897年,哈佛大学的盲人学生海伦·凯勒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生活的故事》。小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海伦也因此赢得无数人的尊敬。

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执著,恐怕后人不会知道海伦·凯勒究竟是谁。

诚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过程中,失败挫折,甚至牺牲,也是会有的。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世界也不会完美无缺。我们要想战胜厄运,通向胜利的道路,只能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开辟。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经过不懈地奋斗,总会取得成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用胜利去衡量是远远不够的,心灵和意志也不能忽视。心灵高尚、意志坚强的人,即使失败了,也是英雄,是强有力的、独立的、高尚的人物。他们的失败,是傲然抗衡胜利的意气扬扬的失败(蒙田《人生随笔》),可以激励后人,教育来者。胜利后的喜悦也不能说是单一的人生幸福,还在于取得胜利的整个奋斗过程。经过失败挫折、全力拼搏后取得的胜利,是最完满、最充实、最值得回味的;一旦取得胜利,奋斗过程终结,胜利的喜悦就会因丧失奋斗的目标而为一种失落感所代替。哲人有言:斗争就是幸福;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意义。

自强不息的故事在历史上也很多,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被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部传世之作,却是在司马迁身心均遭受莫大摧残和凌辱之后,发奋著就的。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打了败仗被匈奴逮住,投降了。汉武帝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想听听他的意见。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