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还有没有个上下级观念了

3个月前 作者: 凉月凉了
第152章 还有没有个上下级观念了

第152章 还有没有个上下级观念了

而就在熊廷弼领着大军在抚顺关搞土木作业时。

户部这边,却是集合了一堆从各个衙门来的官员,来找袁世振要个说法的。

“这是明抢!”

“此等乱政,断不能执行!”

户部衙门里,户科给事中王继会正在与人坐在尚书主官位上的袁世振争执。

“以如此高的火耗在应天府推行,是会酿成民变的!”

手中拿着袁世振下发的关于在应天府优先推行银币的公文,王继会道。

“民变?变一个让本官看看。你别以为本官不知道里面的花花绕?”

看着王继会,袁世振不屑的道。

“若无万全之策,本官会在陛下御前说,优先在南直隶以高耗推行银币吗?”

“王给事中要是反对,可以到皇上哪儿去说。”

“哼!”

王继会闻言,冷哼一声,不再说话。

去和皇帝说?开什么玩笑,当现在还是以前,是个人都有朝政话语权的?

“那为何顺天府与户部的火耗是一成,而在南直隶却是将又加征三成?南直隶为我大明首道,万不能有如此之高的火耗。”

王继会刚哑火,太仆寺卿钟羽正就出声音到。

“你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如今只是在应天府优先推广,而后再在南直隶推行。”

听到钟羽正的话,袁世振反驳道。

“况且,就是因为南直隶为我大明首道,我才上奏陛下,优先在南直隶推行。”

“至于为何加征三成火耗。”

说到这里,袁世振冷哼一声。

“南直隶历年欠了多少税务?如此的不恭顺,多加的火耗是惩罚!”

“南直隶的赋税太高了,百姓根本就交不上来!”

听到袁世振的话,堂中当即就有人反驳到。

“砰!”

惊堂木拍下,袁世振冷眼看着堂中的众人,才道。

“别的不说,两个月前本官还在两淮提调盐政,诸位是觉得本官眼瞎吗?”

“。。。”

听到袁世振的话,堂上诸人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就在这时,有户部文书来到袁世振身边道。

“大人,上个月的银币都已经装箱,以待查验。”

“嗯。”

闻言,袁世振点了点头,看向堂中众人。

“诸位既然来了,就随本官一起前去看看吧。”

说着,袁世振起身带着众人来到户部后院。

这里放着足足六十八个箱子,每个箱子里都放着一个个红纸包好的银元包。

每个银元包上都印有宝泉局提督太监的印,标志这是些银子从宝泉局出来后,就没开过封。

二十枚银币是一封,五封就是一杠,一箱百杠,共计万枚。

“由于南京户部的存银还未运入京师,故此我向内帑借银为料,铸成这六十八万枚银币,本月起运,在应天府开铺兑银。”

“今日封箱,就请诸位做个明证。”

随着袁世振的话音落下,就有人上前来,将没一包银元都拿出来,让在场的官员查看,待看完后,重新放回箱子内。

每看完一箱,旁边就会有人用已经烧熔的蜡将箱子封上。

带着十几个官员检查,一直验了到下班时间,才算是验完。

一群人苦哈哈的在度支司专属锦衣卫的监督下验完银子,纷纷锤着自己的老腰。

将这些人送出户部衙门口,袁世振看着这些人道。

“诸位,本官上奏陛下,令内阁、都察院、六科、锦衣卫、东厂再加上我户部,共同督办应天府推行银币之事。”

“诸位若是想去,本官可代为推荐。”

“!”

听到袁世振的话,在场官员纷纷如避瘟疫,拔腿就走,连客套都没有。

看着离开的一众官员,袁世振的脸色黑了下来。

都是些什么东西啊,还有没有个尊卑了,居然敢到他这户部衙门里讨说法。

“人名都记下了吧?”

“回大人,记下了。”

“推荐去应天府兑银的,就把这些人写上去。”

而就在袁世振这边应付其他官员时,皇帝正在与洪承畴闲聊。

洪承畴这个人是什么人呢?

是个贰臣?

不,他是个幸臣。

“宣政司,要分为宣传署、新闻署、管理署三部分。”

站在黑板前,朱由校给这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说着自己对宣政司的设计。

宣传署,顾名思义,就是对朝廷,特别是皇帝的一些政策宣传下去,让黔首小民对于朝廷政令有一定了解。

而新闻署,顾名思义,就是报纸、书籍的出版与管理,是会侵躲多分礼部的权责。

啥?为啥会侵夺礼部权责?

禁书与文字狱了解一下。

文字狱历朝历代都有,只是让螨清发扬光大了而已。

西汉时,杨恽因《报孙会宗书》而触怒汉宣帝,惨遭腰斩。

曹魏末年,嵇康因《与山巨源绝交书》,让司马昭闻而恶之,斩嵇康于东市。

而文华盛事的赵宋,则有奏邸之狱、乌台诗案、同文馆之狱、车盖亭诗案等等。

而大明的文字狱,这个很难说,因为很多都是螨清为了黑而给加上去的。

唯一能证明的,恐怕就是那位被诛十族的了。

而禁书之事,多是白莲教、谶书、私史之类的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

崇祯年间,崇祯因为造反的太多,所以把“有鼓动小民造反之嫌”的水浒给禁了。

没办法,当时看了这书就上山干活儿的太多了。

这厮到死也没明白。

要消灭的是饥饿,而不是因饥饿而造反的民众。

至于说管理署,则是针对民间市井瓦肆红灯区里,说书卖艺唱戏之辈的管理。

可千万不能小看这些人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明朝这样一个识字率非常高的时代,这可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朕说了这么多,你都听明白了吗?”

“臣明白了。”

穿着一身略显破旧的官袍,洪承畴略显拘谨的拱手道。

“这样,朕再给伱抽调些锦衣卫前去,给你从旁帮衬。”

说着,朱由校转头对身侧的小太监道。

“去,从锦衣卫恩荫千户所里找些识字的,派给洪爱卿。”

“奴婢遵旨。”

“都是些纨绔子弟,干正事儿可能不太行。”

再次转头看向洪承畴,朱由校接着到。

“但他们对于市井勾栏之间的事儿,都是清楚的。”

“该训训,该骂骂。”

“若是有人不服管教,你就给朕送来,朕亲自管教。”

“臣谢陛下。”

听到皇帝最后的那句话,洪承畴又是忙不迭的谢恩道。

这小皇帝有些另类啊。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