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皇帝在他忠诚的石景厂

3个月前 作者: 凉月凉了
第153章 皇帝在他忠诚的石景厂

第153章 皇帝在他忠诚的石景厂

“征不到足够的兵?”

靠在椅子上,看着立在堂中的曹文诏,朱由校的手在桌面上敲动。

“回陛下,虽然有徐尚书编练的新兵、臣的家丁队、以及原京营兵马。而且臣与孙传统还屡次去西山、石景山诸矿,顺天府诸县中招募兵丁,但因为要优先补充到孙传庭的豹韬卫中,故此臣至今仍凑不够编制数目内的兵额。”

曹文诏看着皇帝,诉苦道。

“算上那些负责粮秣的辎重营,臣的虎贲卫现在也只有九千人之数。”

“在顺天府征不到兵了吗?”

听着曹文诏的话,朱由校有些皱眉。

大明低税养民两百五十余年,岂无忠勇之士?

“回陛下,应征者寥寥无几。”

闻言,曹文诏无奈解释道。

“以陛下所定虎贲卫的体力标准,那些佃户、下农出身的庄稼汉,在家很少有能吃饱的,身体素质很难达标。”

“而那些体力能达标的,基本都是中农、上农,这些人家中有田,就没几个愿意当兵吃苦的。”

“这可真是个问题。”

闻言,朱由校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额头。

“城建营去过没有?有合格的也可以招募。”

“没有。”

闻言,曹文诏的脑袋摇的和拨浪鼓一样。

“京营中但凡有个兵样的,都让臣与孙传庭挑出来了,而且钱将军也要部分精锐控制城建营,所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

得,标准定的太高了。

“标准往下降一降,先征些良家子入营,好吃好喝,慢慢练吧。”

知道了问题出在哪儿,那么就解决问题。

朱由校看着曹文诏道。

“臣遵旨。”

待曹文诏离开,朱由校忍不住摇了摇头。

你难,我也难,没人可用。

继续翻看着从古今通集库中翻出来的库档,朱由校提笔写着变法大要。

隆庆二年,张居正给明穆宗上《陈六事疏》,提出了变法的六个要点:一省议论,二振纪纲,三重诏令,四核名实,五固邦本,六饬武备。

对于大明面临的问题,张居正指出了五点,一宗室骄恣,二庶官瘝旷,三吏治因循,四边备未修,五财用大匮。

对于张居正提出的变法,朱由校这个后世人,其实是有些看不上的。

大明的变法,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不是扩财政、不是整兵备,而是明权职,整吏治。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才会新设一些衙门出来。

而就在皇帝琢磨着变法总纲时,在李汝华“病休”后,就署了户部印的袁世振愁的眉头能夹死苍蝇。

“愁啊,愁啊,愁死人了。”

大明税收的总结、全国盐政改革、南直隶银币兑换等事情全压在他的肩膀上。

银币的事他已经决定了,就让那些个敢来堵他门的人去做。

税收总结的事,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他现在主要的事情是盐政改革。

搞钱这两个字,可谓是伴随着万历的一生。

自从张居正变法被废,大明税收连年锐减,为了钱,万历和朝臣闹了一辈子的矛盾。

而随着新帝登基,朝廷改元,这朝廷收支的事也要换个玩法了。

大明的盐引法,是一种民制、官转、商售的玩法。

官府处于中间位置,商人花钱找朝廷买盐引,带盐引去找盐户提盐,然后盐户用盐引作为免赋证明。

官府为了搞钱,往往会超发盐引,新发的盐引超过了盐户产出的盐量,导致盐引在盐户那里提不出钱来,这盐引的价值就降低,渐渐的,盐政就废了。

而随着盐政废弛,私盐就开始猖獗。

在他改革两淮盐政前,猖獗到什么程度呢。

浙江之杭、嘉、湖、宁、绍,南直隶之苏、松、常、镇、应天、淮扬者,十二州,无一人食官盐。

他搞出的纲盐法,属于朝廷从食盐产业链上推出来,搞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官督商销”制。

这是一种大户的钱原路退回,小民的钱三七分成的玩法。

他在两淮倒腾出的盐商,背后基本都是勋贵、亲王等人。

“本官要找的人都找到了吗?”

停下写着条陈的笔,袁世振看向自己的师爷问道。

“回东家,只有少部分人说是要来京城。”

闻言,师爷无奈的给袁世振汇报道。

“大部分人都对我们派去的人不理不睬,更有甚者连门都没进得去。”

“不想搭理就不想搭理吧,等我从陛下那儿借到人手就收拾他们。”

闻言,袁世振没好气的道,将手中的奏章递给师爷。

“送呈南苑。”

“是。”

听到袁世振的话,师爷就知道了他想干嘛。

他的这位东家可不是个心软之人,心软的人根本就无法整顿盐政。

他在两淮之时,对盐户进行结保,抽丁为军,打击私盐,不知道杀了多少“私盐贩子”。

而就在袁世振想着向皇帝借人时,皇帝却跑到石景山去了。

他是来视察工业发展的如何的,工业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石景厂集合了顺天府境内皇帝能调用的所有铁匠、铜匠。

工部、兵部、内廷的工匠都在这里。

大明的铁器技术,非常的成熟。

在皇帝连脸都不要了,强行收购石景山和西山的铁矿、煤矿,又给了充足的白银支持后,石景山的建设可谓是相当的快。

已经搭起来的炼钢区内,朱由校正在赵爽的陪同下查看着炼钢。

现在的石景厂一炉能炼七百斤,一天厂区产量超过万斤。

此时的大明已经用上了高炉炼铁,用耐火砖砌出高炉,将铁矿石、燃料、溶剂从高炉上方料口倒入,煅烧之后,铁水从下方流出。

待铁水流出,转入倒入炒钢中,撒入铁矿粉搅拌,令生铁中的炭和其他杂质氧化,得到熟铁。

而想要钢,则需要再加一步灌钢法,即将高炉流出的生铁铁水与他炉子烧制得到的熟铁混合,经过再次加热熔融,就可以得到钢料。

不要说什么技术落后、人力耗费太大之类的话。

大明现在最不缺少的就是人力。

这些人当兵虽然体质不够,但炼铁的力气还是有的。

“这焦是哪儿来的?”

身前放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的全是黑乎乎的粉末,伸手捻了捻,朱由校看向赵爽问道。

“回皇爷,是西山的炼焦厂生产的。”

对于龙旺商行下面的各厂,赵爽那是相当的熟悉,当即就开口解释道。

“因为焦炭的使用量大,所以臣就在西山扩建了几个炼焦厂。”

“使用量很大?都有哪些用处?”

听到赵爽说焦炭使用量大,朱由校好奇的出声问道。

“冶铁、冶铜、煎银、烧制玻璃、铸造铜钱等事,都需要用到焦炭。”

闻言,赵爽给皇帝科普了起来。

听到赵爽扩建炼焦厂,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人的主观能动力很强,不像是某些人,需要自己一拨一转。

听着赵爽关于焦炭的用途,朱由校心思微动。

冶炼行业带动炼焦产业的发展,这是必然。

北方森林经过长期的滥砍滥伐,木头早就不够用了,而大明的煤炭产业又非常的发达,所以烧煤冶炼就成了必然。

但是煤炭中的杂质,特别是硫这个玩意儿,会导致金属,特别是钢料变脆。

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煤炭炼焦技术。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摸索实践,用煤炼焦已经有了成熟的工艺。

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就明确记载了炼焦的方法。

根据赵爽的说法,光是选料,各地都有不同的方法,如山东称臭煤,河北称肥炭,四川称泡炭,以其质之受炼与否作为标准。

选准了炼焦用煤后,将煤拣净或捣碎过筛,清除煤中杂质后方装炉烧炼。

炼焦炉和铁炉不同,多使用为圆炉,中心过量八尺至一丈四五尺不等,装煤入炉筑紧后,炉的顶部用泥掩盖并凿通气孔。

入炉烧炼的时间少则四五天、多则十数天,以煅之烟尽为度,然后微水渍熄即成焦块。

而对于焦炭,也有不同的名称,形如山岚者称为岚炭,色浅蓝者为蓝炭,此外还有枯炭、锻炭、炼炭、旱炭、焦子等。

而对于焦炭的认识上,赵爽引用前人的评价是:焦出于炭而烈于炭。

身边跟着一圈儿锦衣卫,皇帝专注的听着赵爽对挖矿、炼焦、炼钢、铸器一条龙的介绍,满意的点了点头。

大明的工业发展还是很迅速的嘛,早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没有人重视而已。

在听完了赵爽关于产业链建设的汇报后,朱由校话头一转,又问道。

“朕让人送来的那些乞儿呢?有没有闹事?”

在石景厂内转悠着,看着路过的工人,朱由校向赵爽问道。

“回陛下,没有闹事儿的。”

闻言,赵爽摇了摇头,给道。

“臣受陛下之令,设九等工薪制,按劳给薪,毫无拖欠。”

“那些个乞儿都是些无产之人,现在有份能养活自己、养活全家的工作,干活都很是勤奋,没那个没良心的会偷奸耍滑。”

“嗯。”

点了点头,朱由校对于自己的机智很是满意。

让无产人员变为有产人员,帮他们穿上一双鞋子,就不会发生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事情了。

“如今石景厂、西山厂共计有多少人?”

“这个,具体数额暂且不清,因为每天都有民众前来应募。”

“目前的总数在十二万上下。”

听到这个问题,赵爽如数家珍的给皇帝介绍道。

龙旺商会受工部、内务府督查,下设有各个不同的分司,各有执事。

承建司,有工程人员三万人,负责建造厂房、住房、城墙修建、矿井挖掘。

钢铁司,有工匠两千人,帮工一万人,负责炼铁以及铸造成品。

焦炭司,有工匠三千人,帮工一万五千人,负责专门炼焦。

煤井司,有矿工四万六千人,负责西山煤窑改建和生产。

安保司,有安保人员四千人,主要负责治安问题。

驾步司,有运输人员一万三千人,负责运输以及修路。

售卖司,有两千多人,专门负责成品的销售。

龙旺商号整合了曾经工部、兵部、内廷的诸多衙门,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

走在出厂区的路上,听着赵爽巴拉巴拉的说着,朱由校感慨的点了点头。

大明永远不缺少有能力的人啊。

突然,朱由校的注意力被站在墙头下的一队安保人员给吸引了过去。

带头之人是一个身形壮硕,穿着稍显破旧,肩上扛着把长杆军刀的。

锦衣卫中沈炼和陆文昭两人的出现,告诉了朱由校自己身边有几个“熟人”,朱由校早有预感,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带头之人。

“加钱居士?”

眼神眯了迷,看着此人,朱由校心里暗道。

伸手指了指身边立着长刀的丁修,朱由校对身边道。

“让那个人,过来。”

“嗯?”

正在发呆的丁修突然看到皇帝指自己,顿时就感到汗毛炸立。

“丁修,皇爷让你过来。”

就丁修不知该如何时,东厂派来负责统领安保司的太监郭真出声喊道。

“草民丁修,参见吾皇。”

虽然心里很是不情愿,但在皇帝身边一圈儿锦衣卫的注视下,丁修还是到皇帝身前,跪地道。

“你就是丁修?”

看着眼前的这位姓丁名修,号加钱居士,字很润的安保人员,朱由校道。

“朕听说,伱是戚少保的徒孙,戚金戚总兵的徒弟?”

“回陛下,草民确是戚少保的徒孙。”

听到皇帝对自己的师承如此清楚,丁修不敢隐瞒,低头道。

“朕要你进锦衣卫,你愿意吗?”

“草民。”

听到让自己进锦衣卫,丁修微微抬头,眼神上移。

然后就看到了皇帝几乎是双眼放光的看着自己。

见状,丁修连忙将脑袋低下道。

“草民愿意。”

“嗯。”

点了点头,朱由校指了指身后的锦衣卫。

“跟着他们,你今后就跟在朕身边。”

“草民谢陛下大恩。”

趁着皇帝还在石景厂视察,丁修去收拾了行李。

等到跟着皇帝回南海子时,丁修还感觉到晕晕乎乎的。

这他怎么就稀里糊涂的进了锦衣卫呢?

“该死的陆文昭,自己做就算了,还把老子卖给了皇帝。”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