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286嘉靖从这孙子到这好孩子

17天前 作者: 秋来2
第286章 286嘉靖从这孙子到这好孩子

第286章 286嘉靖从这孙子到这好孩子

老朱的意志也忒不坚定了。

看样子今后老朱不是没有原则,不同意那就是钱没加够呗。

王布犁暗暗想着,他纵然是当了皇帝,可骨子里没见过世面的潜意识也改不了。

待到他们二人都走后,检校才把他们之间的对话记录交给朱元璋。

朱元璋仔细瞧了瞧,对于王布犁这个收取赋税累进制也是极为感兴趣的。

至于胡惟庸说的勋贵土地跟他儿子们的土地,那能并为一谈吗?

况且朱元璋认为自己已经做出极大的改变,没有要求供养所有子孙后代一辈子,只是让自己的子孙在五六代后就能自由择业,避免他们出现活活穷死的局面。

所需土地也就是自己的亲儿子们传承下去的那么一点,也不会变动。

天下那么大,如何还要跟自己的子孙后代收税!

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之人皆是小人,专权乱政。

老朱自己贫民出身,要过饭,当过流浪和尚,跟其余皇帝大不相同。

所以在朱元璋眼里,宰相制度是前朝灭亡的极大原因之一,对于前朝的历史借鉴,坚定了老朱废相的决心。

自古以来,谁不渴望成为人上人啊?

“王布犁这小子也忒坏了,险些坏了咱的计划。”

自秦开始设置丞相,二世而亡,汉、唐、宋因之。

朱元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算是给他一个信念,可是他内心想法是在云南和辽东平定后就搞。

这也是最吸引人建功立业的地方。

“嗯。”

这小子也知道不合适,所以他才怂恿胡惟庸来提。”

“胡惟庸也不是个蠢货,他岂会主动割自己身上的肉?”

朱标接过来仔细瞧了瞧,眉头微挑:

“爹,怕是有些难弄,尤其是现在对北元战事还没有取得更好的结果,就贸然的杀鸡取卵,不可取。

更何况他看见那么多次子孙后代不按照他的祖训办事,谁知道亲儿子上位会不会继续推动?

在加上朱元璋也害怕朱标将来活不到继位的那个时候,总得做两手准备,不至过于被动。

凭什么江南这批人选择跟咱合作,咱就得保证他们的子孙永享富贵啊?

朱标同样觉得王布犁这个政策虽好,避免土地越多的人资本会越来越雄厚,最终吞并其余本来有土地的百姓,导致天下大乱。

与其让他们等待时机报复咱的大明,不如先一步把他们给噶喽,如此才能把对大明有威胁之事消灭于萌芽当中。

“呵呵。”朱元璋站起来溜达了两步:

因为老朱认为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反正朱元璋在仙境当中看见未来,自己是成功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是他在仙境当中看见大明未来,屈指可数的开心时刻。

毕竟老朱认为他一副烂牌的人都能当上皇帝,那比他优势还大的人,就没有心思吗?

“等你登基后,再继续推动这件事吧。”

“一个一個比猴子还精。”

治理天下确实需要几个心眼实的,但更多的是需要有人出谋划策的。

朱元璋虽然这样安慰儿子,主要是他觉得自己儿子过于“仁慈”,是干不了这种事的。

那到时候天下人还有多少能够往他身边去凑的?

要不是为了在立国前收拢人心以及能有个好名声,朱元璋早想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你死了,钱粮也还是我的意思!

王布犁这小子的“毒计”出的,越发的让朱元璋感到满意。

朱元璋其实是有些担忧,胡惟庸为了表明忠心给他提出这个建议来。

趁着他还活着,刀子还能挥舞着动。

即使王布犁所言确实有利于大明的长久未来,但此时不合适。

当年为了更快的创立大明选择同江南那批大地主们合作,朱元璋相信这批人被自己给骗了之后,指定不会死心的。

朱元璋倒是无所谓手底下的人耍心眼。

否则在外征战的将士们会怎么想?

自古以来封爵都是要赏赐田地的,如此才能成为人上人,被别人供养起来。

更何况明初中书省权重,随着战事变成局部战争以及政权的逐渐稳固,内部斗争一下就冒尖了。

朱元璋开创一个国家很不容易,时常深感自己的权力不够大,特别是下属功臣势力盘根错节,严重威胁到皇权。

故而越发的坚定了废除丞相制度的事情。

在外拼命的也不是这群人呐,他们只不过是主动奉上钱粮罢了。

那大明还是咱老朱家的天下吗?

“标儿,你觉得王布犁提的这个收取赋税的法子如何?”

但根据实际情况而言,这个狠招还需要往后推迟。

尤其是从江南地主、大商人身上割肉的办法。

要全都是蠢货,该头疼的就是朱元璋了。

丞相制度还能不能废除了?

这不利于大明未来的良好发展。

到时候胡惟庸就成为了众矢之的,这小子的命就保住了。

尤其是朱元璋坐在那个位置上后,心思都变了。

他自己一伙,其余人一伙,那朕的势力指定是弱小又可怜啊!

李善长作为最早的从龙功臣之一,先后主持江南行省、中书省许多年,干了很多事,势力根深蒂固。

许多人都围着李善长,他们结党营私,控制朝廷,这让朱元璋如何能睡的安稳?

老朱甚至去找另一个党派的刘基去询问,他要换掉李善长的心思,结果被刘基给质疑且反对,强调李善长不可替代性,这就让朱元璋感受到越发严重的威胁。

李善长必须要被换掉。

从洪武十年开始,朱元璋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中书省的权力进行限制。

胡惟庸果然认怂,但是朱元璋并不满意,因为他觉得效果没有达到他自己的预期,更是坚定了他内心的想法。

于是在血泊当中,老朱一下子就解决了自古以来历史难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可朱元璋真的是过于自信了,他在废相前有胡惟庸、朱标的辅佐,觉得自己加班加点累累也能挺下来。

但是再废相后,朱元璋终于实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合一,形成了高度的集权的政治体制。

所以上到文武百官,下到百工伎艺,老朱终于发现自己个根本处理不过来这么多事务。

他开始整个四个辅官,三个月一轮就是为了防止他们专权。

但是这辅官也没有权力,更帮不上他。

实行两年后便出了事,被老朱给废除这个制度,他又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属于内阁的萌芽了。

整体而言,在大明相权并不是加在了皇帝身上,而是司礼监和内阁共有,朱元璋的政治希望是落空了。

即使内阁和司礼监都是满足皇权专制的需要,在张居正活着之前阁权达到了顶峰,在他死后,开始衰败。

因为张居正死后,万历为了清除先太师当国时候带给他的不利影响,树立独属于皇帝的权威,实行有效的统治。

在言官的配合下,完成了对张居正的清算。

同样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张居正那样“权威震主”的首辅,清除阁权对自己的统治威胁,万历是抓着大权不放,坚决避免权相秉政。

或者说张居正是能臣,但是他总是把万历当做小孩子,搞得他逆反心理极强。

万历抓着手中的权力不放。

他既不相信宦官,也不相信臣子,完全成了孤家寡人。

众人以为万历大权在握,定然是有心气大干一场。

结果他还一个劲的怠政。

既不放权,也不处理朝政,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更是失去了对六部的控制,整个朝廷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在万历打击张居正、冯保之后,首辅们从张居正的下场当中汲取了教训,再也不敢自作主张,越权专擅了。

只不过内阁制度的横空出世,让老朱措手不及,他还想一探究竟。

奈何在仙境当中停留的时间太短了。

朱标不理解他爹说这话的意思,但是也是闭上嘴没接茬。

他只是再想王布犁被安排去休息,今天还能不能进入仙境一窥未来啊?

父子俩再次进入仙境,只不过这一次倒是没有出现什么画面。

朱元璋有些印象,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他当时对自己制定的藩王待遇有所疑惑,然后便从头到尾的看见了大明历朝历代的宗室一些现象。

好像是过几次就会出现这种纵观整个大明的机会,朱元璋当即坐在桌子旁,瞧着下面的的书籍。

“内阁制度于永乐年间基本形成,内阁七人,江西居五人。”

朱元璋眉头微挑,他知道永乐是朱棣的年号,这小子指定是恢复科举了。

毕竟江西人善于考试的事情,老朱还是门清的,他开的两次科举状元郎都是江西的,那些江南有底蕴的人也考不过。

然后不少江南一系的大儒就开始收江西人为徒,给他们传道授业,尽可能的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当中来。

解缙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终永乐之世,阁臣的品秩未过五品,均戴衔翰林而无公开身份。”

朱标眨了眨眼睛,内阁的实际作用是远超他的官职的,属于品级地,但是干的都是当朝丞相的一批活。

“洪熙、宣德时期,阁臣的品秩和地位不断升高,参政权力也不断加大,有了内阁票拟,此时内阁的权重以及大于部权(六部)。

史载:仁宗之后,诸多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荣,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嫣如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朱元璋没成想老四倒是知道事没有违背他的本意。

可是老四的儿子、孙子对待政务就开始不想亲历亲为了?

“正统、景泰已经出现内阁首辅以及次辅的主次等差了,天顺对阁臣李贤建议言听计从,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

在内阁地位独尊,又居文班之首,故而被群臣目为首辅。”

朱元璋暗暗掐着自己手指头,这是又换了三个皇帝,出现首辅这个词,就相当于恢复了丞相呗。

他微微摇头,自己的子孙后代就那么不想处理朝政吗?

“成化、弘治皆延前朝旧例,宦官势力抬头,唯有正德时期内阁权力大幅度下降,因宦官刘瑾擅权,危害朝廷,作恶多端,内阁为其帮手。”

相比于正统等三个皇帝老朱听都未曾听过,这三个皇帝朱元璋还是熟悉两个的。

尤其是正德可是看了两次,这孙子可是过于贪玩了。

但也有血性,敢于亲征以及同底下的大臣争斗夺权,倒是让老朱挺满意的。

紧接着书籍自动翻篇:

“因正德无子,内阁首辅杨延和举《皇明祖训》,言兄终弟及,促使藩王继承大统,建立首功,取得内阁对皇权的指导权。”

“不对劲。”

“爹,怎么了?”沉溺于看这神奇之书的朱标连忙询问。

朱元璋则是凝重的摇头:“正德这小子是个色中饿鬼,怎么可能会没孩子?”

“兴许是孩子没有长大成年夭折了吧。”

朱元璋听了儿子的解释,又想起他的嫡长孙雄英也是这种待遇,简直是太容易让人伤心了。

纵然是皇家子嗣,也不能完完全全的长大成人。

“自嘉靖初年,因嘉靖帝是十五岁外藩继承大统,对原宫内宦官集团没有多少依赖。

宦官集团的势力很快就得到了抑制,阁权权力迅速遭到了扩大。

六部分理朝政的大明体制开始变为内阁首辅权压六部的格局。

尤其是在一个多月大明没有皇帝的时间内,以杨延和为首辅代为摄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政,被称为救时宰相。”

朱元璋微微眯着眼睛,他总算是看明白了。

内阁的权力为何会变大。

原来根子在这里呢!

嘉靖这小子在朝中没有任何自己的势力,他即使孤孤单单的,也不愿意放纵宦官势力,倒是有点能力。

但老朱对嘉靖的印象依旧很不好。

这个孙子当皇帝当的过于操蛋,竟然如此不注重自身安全,被宫女刺杀。

整个大明,朱元璋觉得这么一个例子被身边人谋杀未遂的。

这孙子修仙炼丹,想要从那些二三朝臣子里夺取权力,又没有自己的基本盘,没有力量对抗,这个皇帝当的很难啊!

“爹,嘉靖的处境并不是很好啊。”

“嗯。”

朱元璋轻轻颔首。

“嘉靖帝因大礼议之争,嘉靖三年,听任三朝元老杨延和离任,对内阁成员进行大换人。

加强皇权,打击文官势力,少年天子迅速摆脱杨延和的控制,勤于政务,整顿朝纲,推行新政,重用贤臣。

限制外戚、整顿吏治、改革科举,提高内阁行政能力,给与他们密奏专权。

看似是给他们提升权力,实则数任内阁大臣都被他牢牢握在手里。”

看到这里,朱元璋瞪大了双眼。

甚至连朱标都揉揉自己的眼睛。

“爹,我觉得这孙子有一点点厉害。”

朱元璋也倒吸一口凉气,这孙子的权谋手段确实是有点强啊!

咱十八岁还他妈的路边要饭呢。

结果这小子的十五岁开始跟那帮三朝元老势力相互争斗。

关建还他妈的不落下风。

这能力就不是一般强了。

朱元璋可没少看子孙后代皇帝们的执政能力,但都不如嘉靖这孙子出彩啊!

大明在没有多少对外斗争的时候,朱元璋觉得权斗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他在这方面并不是恨擅长,一直都在摸索当中。

而且朱元璋也确认嘉靖他绝对没有受到过什么帝王教育,可是他处理起来,简直是得心应手。

这种人不是天分极佳,又如何能解释的过去呢?

朱元璋捏着胡须,脸上露出几分笑意。

娘的。

万万没想到,咱竟然要跟后代孙子学习怎么搞好权斗。

关键是朱元璋觉得自己能有这般有天分的子孙后代而感到兴奋,这孩子真是当皇帝的好苗子啊!

从这孙子的看不上,到这孩子的称呼,老朱内心深处对于嘉靖的观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朱标同样看的有点激动,以前听爹说过嘉靖的光辉事迹,没成想这孙子外藩当皇帝,没有根基的情况下,还能操作出如此成就来,着实是让他也惊诧不已。

“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瞧着嘉靖的权力斗争:“难不成是他活的时间太长了,感觉天下无敌,也走上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后路吗?”

像这种先天皇帝圣体,很容易在晚年就走上昏聩的道路,大抵是活的时间太长了。

朱标记得他爹说过嘉靖帝这个孙子,也活了很长时间,大抵是这样的。

嘉靖同朱元璋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

这位太祖皇帝不希望有强大的相权存在,宁可亲历亲为,这就是他的治国特点。

尤其是老朱从小贫民出身,干活多,废除相权之后即使日理万机,但是他勤快,能力强,身体素质也强。

朱元璋能够同时兼任大明皇帝以及政府首脑双重角色,可以处理纷杂的事务,而且也能处理的好。

但是嘉靖则是不这样想的。

他认为皇帝就是该悠闲的活着,对于内阁权力重一点,朝廷有相权也没什么关系。

治大国若烹小鲜。

天子把朝政交给内阁首辅去处理,而自己只需要控制好内阁首辅就行。

最重要的是天子需要对内阁首辅扶持强大的反对势力。

这样使得两者均衡,一切便都能掌握在手。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