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昌黎城顿兵四月,燕军众夏国宦官

2个月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551章 昌黎城顿兵四月,燕军众夏国宦官

第551章 昌黎城顿兵四月,燕军众夏国宦官

时光荏苒,来到了十月,十万夏军已经在昌黎城下顿兵四个多月。

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燕军人数不减反生。

七月,镇守漠北的燕辅国大将军、多伦公慕容恪,带领着四万大军前来勤王。

八月,燕辅弼大将军、玄菟公慕容评带着两万军队,抵达昌黎。

同月,结束了朝鲜战役的燕辅威大将军、辽东公慕容垂率领才从襄国战场上下来的三万铁骑,加入对夏军的反包围中。

直到九月,燕国在昌黎一地的兵力总数超过了十五万。

将围攻昌黎城的十万夏军反向包围。

然这十五万,水分极大。

由于燕军士兵多是将领私募,属于个人财产,所以十分怜惜士兵的生命,对于硬仗、死战,根本就是一触即溃。

但每当夏军要攻打昌黎城时,这些燕军如同草原上的豺狼,纷纷围上来,想要趁着夏军注意力在昌黎,咬上一口鲜肉,以便向慕容儁邀赏请爵。

为了维持这支庞大不需要后勤的军队,慕容儁必须及时兑现自己的承诺,因此每日都会下发十数道敕封的诏书。

及至十月,燕国中得敕封县男者五百余人,县男以上伯爵三百余,侯爵百余人,封公者二十余。

特别是最新崛起的燕国豪将耿况,凭借屡立战功,一路从庶民升职到了前将军一职,甚至被慕容儁敕封为宾徒侯,手下士兵近一万人。

十月三日

“咳咳咳!”

随着天气转寒,以为战事能够在辽东入冬之前结束的夏军,根本没有准备足够的御寒物资,使得夏军中感染风寒者达到了六千多人。

更值得人担忧的是,这一人数还在不断上升,即使夏军有军医营及时救治,然后方补给线常常遭到敌骑兵袭击,许多草药运不上来。

若不是依靠夏国水师,通过海运,进入渝水,将粮辎运到昌黎大营,夏军早在八月份就支持不住,退兵了。

“陛下如何了?”

帐外,密密麻麻的将帅们,围绕着才出来的白枢贴身御医,焦急的询问道。

从当年以医师院最高成绩,入职太医院的天才医者贺方,此时微笑着对众将说道:

“只因最近天气转寒,陛下受了寒风,因此略感风寒,情况并不是多么严重。”

众将舒了口气,神情也轻松了许多,原来是白枢在亲自巡营提振士气时,众目睽睽之下,突然晕倒,实在让人担忧。

等到众将即将离去,贺方将一些留了下来:

“广宁王、太史刺史、慕容将军、王将军、崔参军、白将军,陛下有召。”

广宁王白铁、幽州刺史太史浚、度辽将军慕容轩、前锋将军王猛、五兵侍郎兼参军崔浩、领军将军白威皆躬身领旨,随着贺方进入大帐。

为了防止寒风进入加重病情,白枢的大帐设置了三四层门帘,并在帐内置了多个无烟黑石火盆,并配有专人看护,以防熄灭。

为了避免火盆中毒,特意命令军匠打造了两根通风铁管,用作通风之用。

走过数名白罴卫看守的门帘处,温度逐渐升高,直到靠近最后一张门帘,温度达到了最舒适的程度,近乎可以穿着单衣行走。

贺方停下脚步,朝几位说道:

“适才陛下有旨,并不能向将士们头颅真实病情,而对于你们几位,陛下有令,为了让你们更好的做出决定,故无需隐瞒。

陛下感染风寒实则已有半月,这是担心大军士气,故而一直命在下隐瞒,今晨陛下突然晕厥,实在是已经拖不了很久了。

现在陛下苏醒,但状态不佳,实不相瞒,已经很难再在这寒冬待下去。

若大军再不启程,辽东天气愈加严寒,陛下这病情恐怕。”

下面的话,贺方没有继续说下去,但几位人杰如何不知道,对着贺方施礼道谢。

贺方叹息着摇了摇头,挑开厚重的门帘,踏入略带宽广的大帐中。

几人随之而入,只见白枢头伏湿巾,脸色苍白如同发须的白色,正依靠在床榻上,喝着中常侍史步喂送的汤药。

略微等待了片刻,史步从一旁的宦者手中接过湿巾,替白枢擦拭嘴角的药渍,帮助白枢坐好后,才退到一旁。

“都来了?”

“臣等拜见陛下,望陛下万福金安。”

其中王猛、太史浚、慕容轩、白威等人甚至已经眼含热泪。

“都起来吧,地上凉,你们都是大军的脊梁,若也像朕一样病倒了,大军就危险了。”

“谢陛下。”

略微停顿,白枢咳嗽了几声,然后撑着身体,制止了一旁想要上前服侍的史步,疲惫道:

“朕的身体伱们也看到了,想必具体情况贺御医已经向你们说了。

依朕这个样子,已经很难指挥大军,思考对策了。

你们说说,这场仗,还有必要打下去吗?”

“臣请陛下退兵,以保重龙体为重。

现今燕国兵马众多,辽东寒冬眼见将至,大军缺衣少食,很难再有所作为。

再者朝鲜战事已经结束,六镇方面也迟迟没有突破慕容汗的防线,我军已经没有其他援军。

此外,辽东战事不止,乐陵的赵军就不会退,听说前几日,石虎见乐陵迟迟撕不开战线,又派出赵太子石宣领兵数万,援助乐陵战场。

征东大将军与山阳王、太原王仅仅领着数万军队,抵抗着赵军十数万大军的连续进攻,再拖下去,等到石宣援兵至,恐怕乐陵方面会出现问题。

请陛下以大局为重。”

参军崔浩第一个提出了撤军的建议。

因为众人都知道,此战白枢志在必得,若是就此退兵,恐触怒龙颜,白枢威势太大,以至于在这四个月中,没有一人提出退兵一事。

白枢沉默,转而询问白铁、王猛等人的真实想法。

白铁几人犹豫片刻,也随着崔浩说道:

“请陛下退兵。”

场面一时间陷入了死寂,几人根本不敢抬头,鬓角的汗水不知是因为帐内温度太高,还是内心的紧张,不断涌出。

“唉,退兵吧!”

几人听闻大喜,连忙跪拜道:

“陛下圣明!”

极度疲惫,险些又陷入晕厥的白枢摆了摆手,重新在史步的服侍下躺下。

“退兵一事,你们几人商议,有了章程,交由史步递给朕决定。

小事你们与史步一起商议就好,大事再呈上来,退下吧。”

“望陛下保重龙体,臣等告退。”

退出大帐后,跟在后面的史步皮笑肉不笑道:

“具体的事情,几位将军自行决定便是,但还是递交杂家过目为好,以免陛下问起来,杂家一问三不知。”

几位听后,相视一望,略微施礼:

“有劳中常侍了。”

夏承白制,以往在白国是没有宦官的,有也是皇帝赠送的,白氏知道都是天子耳目,所以并不重用,只是软禁起来。

直到白国称制,改元改号,以夏为名。

为了对齐颗粒度,在一些臣子的建议下,收纳了几位被俘司马诸侯王府中的宦者,但只有数十人而已。

夏元帝白翟在时,对宦者一直抱有戒心,所以一直将其当作下人使唤,更别说给他们官职了。

等到白枢登基,皇宫之内的事情太多,而有些事情,侍者不方便,这才启用了宦者,重用随自己从东宫一路跟随的宦者史步。

史步原是关中人,祖上是曹魏大将史涣,后来炎汉南征,曹魏覆灭,史氏自然随着曹魏的灭亡而家道中落。

加之关中多次遭遇战乱,史步一家只得前往河东避难。

得知白国出山,攻略河北,史步父亲意识到了崛起家世的机遇,便搬到了淇阳郡。

可白国人才济济,史父这样的人很难有大的作为,数年之间竟然一无所获。

最终,见白翟称帝,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便将十几岁的史步送入宫中,期望为史家带来机遇。

可白翟在位时宦者根本不受重视,被夏国人所摒弃。

史步相比其他没有什么文化的宦官,有着深厚的家学打底,常常有急智,想到了在东宫谋求机会。

最后成功被派往东宫,服侍白枢。

因为白枢常年在外征战,所以史步便协助太子妃夏侯氏,替白枢将东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得到了白枢的称赞。

后来白枢登基,史步随之入宫,由于皇宫事务繁杂,皇后一人难以管理,又念及多年的服侍之功,便任命史步为小黄门,成为夏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

随后几年,白枢忙于政务,急需有人帮助,随着史步参与的事务越来越多,史步成为了白枢的有力助手,得到了白枢的信任。

最终在北定三年,成为替白枢掌管皇帝之宝的近宦,升职为中常侍。

三十多岁的史步也终于成为夏宫中百余名宦者、十余名宦官的老祖宗。

十月五日

白铁、太史浚等人商议好撤兵方案,交由史步递送白枢决断。

白枢批示:“准。”

随即夏军大营开始了撤军的准备。

十月十七日

慕容轩领夏骑兵三万人,冲击燕军南面营寨,王猛指挥着万余精锐步卒紧跟其后。

燕军南寨被夏军这一套连招打得措手不及,南寨失守。

打开了突破口,剩余的六万夏军开始缓缓向着南边开始撤退。

慕容儁眼见夏军要逃,认为夏军粮草不济,战斗力下降,可以一举将其留在辽东。

便带着能够指挥的六万多人,向着夏军后阵猛攻。

谁知夏军如此坚固,任凭燕军如何冲击,战阵就是巍然不动。

而且随着夏军战阵不断后退,燕军被夏军半包围。

夏军的弓弩手向着密集的燕军后方集射,燕军损失巨大。

一下子就将燕军射得崩溃,这时慕容轩又带领着骑兵从一侧冲入,燕军遭受三重打击,全面崩溃。

慕容轩追杀数里,直到慕容恪、慕容垂等领兵抵达,才停止。

最终慕容儁损失了万余人,又有两万余人趁着战乱逃跑,如今手中只有两万人的兵力。

得知夏军战力尚存,燕军不敢再追,只得礼送夏军出境。

十一月

夏军过临渝关,终于回归夏境。

于此同时,得到夏军退兵回国消息的赵军,也撤军。

慕容汗、雍州、乐陵战场的战事同时结束。

朝鲜战事,早在八月,就因为朝鲜军多次被慕容垂的骑兵击溃,十不存一,无奈退兵。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