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功德论修改祖制,公德心淇阳短粮

2个月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573章 功德论修改祖制,公德心淇阳短粮

第573章 功德论修改祖制,公德心淇阳短粮

会议大殿众人将目光尽数投于白潜。

这个人是他们的族人,是他们的家主,更是他们的皇帝。

他们知道,白氏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不衰,且还能够一跃为皇族,全在于白氏历代家主的引领。

自从登顶天下,拥有了皇族身份,白氏就已经与以往不一样。

今后到底如何走,身为历史的记录者,白氏诸子最是清楚,皇族的下场,往往不是那么好。

更遑论白氏这种传承千年的贵族,只要有机会,从来不缺乏野心家做出无法想象之事。

若是夏国不在,白氏还将如何存在,这将是他们不得不想的问题。

但显然,此时还没有到那种关键时刻,因为如今夏国还能延续,白氏还能托庇在夏国皇室这个身份下,继续往后走。

“诸位,自古无功者不受厚禄,无德者不居高位。

我等白氏诸子,之所以能够及冠后,就以王侯身份行走于世,全在夏国而已。全在百姓而已。

今有白文宪、白册,以为己之私,妄图夺取更高的权利与地位,是为贪欲作祟。

是因为有先祖之血脉,而无先祖之德行,德不配位所致。

再加上诸子散落天下,少受家族影响,多受世俗不良风气影响,以至于出现白文宪这种,旁系作乱,叛逆家族。白册这种,主系谋逆,犯上作乱。

所以我准备修改元帝时期的白氏子继承爵位之制。”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议论纷纷。

倒不是他们贪恋高爵,而是突然提出来这种关切己身利益之事,难免不会下意识多想一想。

好在白铭足够冷静,起身出言道:

“家主,非我贪恋权势,实在是有一言不吐不快。”

“五叔请讲。”

“修改封爵亲族之法,我不是不同意,但是否还是要考虑一下如果没有我等诸子,如何镇压地方叛乱。

毕竟我等血脉相连,总比以外人镇守要强,汉初异姓王之乱,就是前车之鉴啊。”

诸子对于白铭的建议都点头表示认同,不可因为一个白文宪、白册,就打翻一船人。

而且失去了白氏家族的支持,光靠皇帝这个身份,可压服不了地方的豪强世家,朝堂上的军功贵族,以及士子大臣。

此乃取祸之道。

白潜示意白铭先坐下,然后朗声道:

“不错,五叔所言是良策,故而我之所言修改,而非废除。”

见众人情绪有所缓和,愿意继续听下去,白潜继续道:

“就如我之前所说,无功者不受厚禄,无德者不居高位,因此我准备修改只要是皇子,皆封为王的规制。

我准备修改为,白氏诸子中,无高功者不可封为王,无高德者不可晋为公。

白氏诸子的子嗣,在及冠之前,必须都留在淇阳,进入家族学堂、白宗入学,直到及冠之后,才允许跟随出镇的宗亲。

这都是为了避免族人因为与家族太远,而导致与家族不亲。

族人因为能力不足,而导致无心损害国家之举。

我相信,以我白氏的千年的底蕴,从底层做起,难道还比不过那些没有根基的平民以及小门小族吧。

难道我们现在的情况,比之始祖创业之时,更加艰辛吗?”

若是其他家族,可能在场的众人会以为,家主这是不是将他们的子嗣留在淇阳为质。

不过白氏家族发展到今天上千年,族人之间的信任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而且因为神印的存在,使得白氏子之间,通常血缘亲疏不会超过三代,所以他们之间是十分亲近的。

一心为家族利益为准绳的白铭,初步同意了白潜的建议,但是还是有最后一个问题:

“家主,既然如此,之前给我们众人所封爵位算作如何,是否无功者就此降爵,收回?”

白潜见望着自己的众人,笑道:

“当然不会,之前的爵位,乃是元帝对族人们的恩赐,我又岂能收回,我之规制,不咎以往,将从以后开始。

而且,以后没有爵位的族人,所受权利,将与大夏尚未立鼎之前一样,若有能力,朝廷将优先从家族取士。

若是没有能力,家族也能赡养他一生,只不过不会比有上进心的族人,活得更加精彩罢了。”

“好,既然有家主这句话,我等就将再无后顾之忧,毕竟公侯王爵只是身外之物。

我等白氏诸子只看内腹文武,而不以身外之物论高下,此乃祖宗之言。

此事,我白铭同意了。”

身为白氏子,根本不在乎官位、爵位,只在乎有没有施展才能的平台。

因为在他们眼中,打他们一出生,有了白氏子这个身份,便已经比世上所有的东西都珍贵了。

在他们心里,白氏的羽毛,比他们的命还要贵重。

“父亲同意,我也同意。”

跟在白铭之后的,则是白河。

“同意。”“同意。”···

一声声赞成的声音,此次彼伏,被任命为记录举手数的录者,是白稳。

他正在一个个记下同意的人数。

几刻钟后,白稳将记录的同意人数递给白潜:

“祖父,已经统计出来了,同意者一百七十二人,不同意者无,弃权者一人。

这弃权者?”

白稳清楚的看到了,弃权的人是一个没有神印的白姓子,他想要查一查。

“无妨,交由大家核验,若无误,存档入库。”

达到目的的白潜根本不在意有多少弃权、不同意的人,他只在意方案通过没有。

如今解决了族内的意见,其余都是旁枝末节。

五月二十日,天子白潜发出诏令,宣布正式对元帝时期颁布的《皇族子弟封爵制》进行修改。

取消了以远近亲疏,封赏爵位的规定,转而以才能封爵,将白氏白姓诸子一视同仁。

今后有才有德者,虽非白氏子,亦能封王封公。无才无德者,虽为白氏子,也休得丝毫爵赏。

随后以燕王白铭为首的一百七十二位白氏王侯均上表,支持朝廷的改制。

并愿意以身作则,请朝廷废除自己府中几位没有功勋的子弟官爵,只保留了已经立下功勋子弟的爵位。

靖平五年正月,诸王子嗣,陆续回到了淇阳,开始统一进入白氏学堂接受家族教育。

等到及冠后,直接入学白宗,在接受完白宗三年的贵族教育后,根据自己意向,可选择接受朝廷的征召,依据才学授官。

也可选择直接回家,等待继承父辈的爵位。

不过想来这种人,将会成为贵族圈子中最不受欢迎者。

三月,因为大量王公贵族从封地或任职地回到淇阳,使得淇阳人口急速飙升。

粮食储备正在飞快下降。

皇宫中,白潜正在听取度支尚书与大司农的诉苦,一旁中书令崔浩、尚书令白赋、国相元安侍立。

“陛下,再过五个月,淇阳就会陷入短粮状态,届时粮价一定会不受控制的上涨,淇阳必将陷入恐慌。”

淇阳籍百姓有将近二十万人,流动人口将近十八万人,加之附近的军队、官吏等管理人口近二十万,一共将近五十八万。

光靠冀州通向淇阳陆运、漕运,很难供给。

“最近不是有大量的贵族子弟返京吗?

朕决定下诏,在去年六镇征召的基础上,下达特召,加大这次的征召力度与赏赐。

另外,传诏,朕准备以邺城作为陪都,改名为邺京,命太子前去坐镇,迁徙一部分公侯过去,以减轻淇阳压力。

你们认为如何?”

元安与白赋几人交头计算,不一会儿得出结果:

“陛下,若是如此,淇阳人口便可将至四十五万,或许能够再撑个五六年。

不过五六年之后,京师人口还会再次回升,终究不是万全之策,总不能每次都要陛下亲自下诏,强行迁徙百姓吧。

一次两次还好,若多次如此,定会损失朝廷威严。

而且六镇比较偏居荒漠,能够承载的人口有限,再多过个十数年,就会接近饱和,到那时,朝廷就束手无策了。

难道还要再升一个陪都吗?”

听到崔浩的预言,白潜知道,这一切终将会成为现实,不过自己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那依爱卿之见,可有办法?”

白赋、元安几人同情的看着崔浩,这下好了吧,引火上身了吧。

“陛下,臣没有对策,不过有一人,可有对策。”

“哦?何人?”

“都水校尉李丙。此乃李丙所言解决淇阳粮危的对策。”

挥了挥手,让一旁的邓煊将李丙所呈策书拿过来,趁着这个时间他问道:

“这李丙何人?有何对策?”

听着崔浩的解释,以及李丙策书上的方法,白潜明白了一切。

李丙,太原李氏旁支子弟,自幼贫寒,好在有朝廷学堂,读过几年诗书,认得字,少有智慧。

又一次遇到了行走天下的墨师,拜之为师,得以习得墨工之学,墨师离去后,李丙没多久就因为进献一种利器,而被征召为官。

后来任职都水校尉,专职黄河堤坝的维护工作。

在李丙任职都水校尉期间,黄河北岸未有过一次决堤,反倒是南岸,年年有决堤淹没州郡的情况出现。

后来夏国得青州,他便为了解救青州境内的黄河水道,奔走数年,终于将水患治好。

不过他一直认为,黄河之洪,堵不如疏,要想彻底解决黄河,只有在他汛期来时,导入其他河水。

正巧得知淇阳粮食因为供不应求,出现危机,他便想到了扩大黄池的湖泊面积,开凿淇水与清河水之间的河道,途径黄池。

届时便可引黄河之水,入灌黄池,又经过清河水动如大海,减轻黄河下游的压力。

而且接通了淇水、清河水,也能开凿此处的漕运,增加除黄河漕运之外的另一条漕运。

至少每年可为淇阳解决二十万人口的粮食运送。

不过这一条有弊端,扩大黄池、开凿河道,必须要动用百万民夫,一年之久,数十亿钱财之多。

意味着,这一年,夏国不能动兵。

“朕动兵是为了天下百姓,大夏百姓,如果为了大夏百姓谋福祉,即使五年不动兵又如何?

这条漕河,朕凿定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