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朝政废白籍土断,五斗米晋国纷乱

2个月前 作者: 君子以懿文德
第595章 朝政废白籍土断,五斗米晋国纷乱

第595章 朝政废白籍土断,五斗米晋国纷乱

且说晋国自从司马道之掌权以来,朝政日渐荒废,甚至最后与天子司马曜一同玩乐,奢靡至极。

因为太过于贪图玩乐,使得司马道之无法长时间处理政务,便将所有政务交付于其子司马元显。

及后司马曜醒悟,想要重新夺回朝政,却被司马元显联合与司马曜有嫌隙的张贵人,将之捂死榻上。

司马曜死后,司马元显父子拥立了皇太子司马德宗继位。

可笑的是,司马德宗智力缺陷,就连冬夏的都无法区别。

因此司马德宗继位后,晋国皇帝的权力再次大大下降,使得朝外许多将军实际上已经自立,不受君命。

不过桓玄趁着这段时间,大量进行军事调动,更建立了武宁郡和绥安郡,分别安置迁徙的蛮族以及招集的流民。

司马元显本以为孙恩之乱就此平复。

而底层侨人则是深知从此要负担沉重的调役,所以二者都从心底里不愿意接受土断。

之后,又于姑孰击败了司马尚之,夺取了历阳,距离建康仅仅十多里。

完全控制了江州及其以西的所有晋土,并对东面实施了战略封锁,完全阻断了长江中上游,对建康的漕运,使得东土陷入饥乏。

孙恩在得八郡响应下原打算攻陷建康直接推翻东晋。

桓温、谢安都推行过此策,实行后,一时间财阜国丰,豪强肃然,国内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愤怒的谢氏强行要求朝廷出兵平叛,不然自己轻往。

使得地方豪强横行霸道,官吏形如豪强鹰犬,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

可是被谢琰参军刘宣之击退,不久再度进军邢浦,并逼近会稽,守城的谢琰出战,却不料战死。

为了解决国内的侨旧矛盾,晋廷便多次实行的“土断”的政策。

此举极大激起当地门阀和当地百姓的愤怒不满。

于是在当地广有名望,深受土断之害,已经沦为普通士族的原琅琊孙氏孙恩。

原先在北方是望族的大族,经过土断后,竟然丧失作为北来高门的标帜,沦为普通士族。

不料,第二年,孙恩第三次从海岛登陆,又一次攻破浃口,转进句章。

可在知道晋国名将刘牢之来袭,已经兵临钱塘江时,心生畏惧之下,就打算放弃之前的豪气,只想要割据会稽,以钱塘江为界限,与东晋朝廷分庭抗礼。

得到朝廷大军东去,特别是最精锐的北府军都被调去讨伐孙恩,中枢空虚。

不甘心的孙恩又想要夜袭,又被刘裕识破击败,只得转攻吴国内史袁山松守的沪渎。

这时,控制了东晋西面的桓玄趁机声称勤王起兵,实则想要以兵上洛,被司马元显多次拒绝。

司马元显恰好想要拉拢谢氏,便派重兵前往镇压,遣桓不才、孙无终和高雅之领兵往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次北伐的失败,使得北人不得不在当地生根发芽。

及至司马元显强行征召征调,因三吴门阀免除官奴身份成为佃客的广大民众,进入建康以充实中央兵员作为“乐属”。

好在豫州刺史司马尚之援救及时,孙恩乘虚掩袭建康的图谋失败,于是至新洲后就撤退,北走郁州。

然及后又遇到前来讨伐的刘裕部,多场战事后孙恩大败,实力锐减,于是一路连战连败,沿海南逃,直至遁入大海,凭借船坚之利,返回海岛。

而因为侨人是白籍,所以不需要缴纳赋税,而一直居住在当地的旧人却承担着大量的赋税,形成了侨旧矛盾。

这一次因为被刘牢之提前预判,久久不能攻克,最终撤回海岛。

三八.六.一六六.二一一

凭借自己五斗米道江南道教主的身份,率众乘机从海岛(舟山群岛)攻入上虞,攻杀了上虞令,正式宣布造反。

孙恩被迫再度逃入海岛。

好在刘裕在丹徒以少胜多,大败孙恩,大量孙恩部众堕海或堕崖,令孙恩狼狈登船逃走。

几个月后,孙恩在余姚大败高雅之,但刘牢之及后却再次击败孙恩。

朝内的权力也完全的落在了权臣之手,即司马元显父子。

随后,孙恩在郁州曾击败来攻的高雅之并俘虏他。

时晋国的郡县官员大多不是被杀就是弃郡逃亡,于是孙恩据守会稽,自号征东将军,称自己的党众为“长生人”。

同年,孙恩四度登陆,这次转攻海盐,不料被刘牢之麾下参军刘裕击退。

随着孙恩进一步攻克会稽郡,攻杀会稽太守王凝之,五斗米起义抵达顶峰,孙恩的部众因此增至数十万人。

然孙恩部众终究只是乌合之众,短短三四个月,刘牢之成功渡江,孙恩被逼率其所虏略的二十多万民众撤回海岛。

但第二年,孙恩再次率部众攻浃口,入余姚,破上虞,抵山阴县北面的邢浦。

此时百姓怨恨朝廷不作为,人心动荡,于是三吴八郡之间,不断有人响应孙恩的叛变。

可是随着时间再次推移,接受土断的侨人开始回过味来。

其中,北人中的上层豪族成功在当地拥有了大量的田地庄园,而下层百姓则多沦为了豪族的部曲、佃农。

多年来以司马父子为首的上层朝贵昏庸享乐,丝毫不顾地方的发展。

桓玄立即亲自率兵东下,起初还担心自己抗拒朝命,害怕手下士兵都不会为他所用。

只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三吴八郡皆反。

没了孙恩的威胁,司马元显立即下诏命桓玄解严。

谢琰身为谢安次子,乃东晋顶级高门之后,战死的消息传至建康,朝野震惊。

恐惧之下的司马元显害怕被桓玄瓮中捉鳖,于是登上海船,做出随时跑路的准备。

这时候,孙恩再度出海,重整兵力再进建康,这次因为重兵都在西面,防备桓玄,所以司马元显亲自率兵拒战,却屡战不利。

之后一路高歌猛进,进至京口,图取东晋京师建康。

然而过了寻阳仍未见朝廷军队,于是十分高兴,士气亦上升,移檄上奏司马元显之罪。

即以土著为断,重新整理户籍,将当地百姓不再分为侨人、旧人,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

晋廷得知消息后,连忙派遣徐州刺史谢琰与镇北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

再有晋廷创立之初,为了管理南下的被人,设立大量的侨郡桥县,专门设置一种户籍称之为“白籍”。

另一面又急调北府军前来抵抗。

而此时掌控北府军的刘牢之担忧自己击败桓玄后,出现狡兔死走狗烹,将会不容于司马元显,竟与其手下北府军向桓玄投降。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