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6天前 作者: 炖烂的肉汤
第236章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第236章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何以为证?”

“我们可以为你出生入死,但让我们信朝廷,比杀了我们还难……”

崇祯讽刺地苦笑了一下,“这是大明皇帝给我的亲笔信,你们可以拿去看,本就是为了应付紧急时候用的,如今既然你们想看,那便给你们吧。”

崇祯将自己之前写好的几封信,交给了众人。

孙可望半信半疑地接过来,看着上面的字迹,然后又看着下面司礼监的大印,中途几次抬头看向崇祯。

“这是司礼监的大印……这个应该是朱由检的私印。”

“一切看上去没有什么毛病。”

“……”

“本来这些东西,我也是要给你们看的,只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如今你们问出来,倒是省心了。”崇祯看着眼前的众人,叹了一口气,“这下你们尽可以放心了吧。”

李定国踌躇了片刻之后,问了一句,“信王,我说句不敬的话,即便现在已经可以确定您的身份,可您又如何保证大明朝廷不会像之前对待八大王那样对我们?”

复杂的情绪在眼中流转。

张献忠一次诈降,两次诈降,大明朝廷人都傻?

“我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这不一样的,张献忠的死,乃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的诈降。”

崇祯六年十一月,崇祯和满朝文武轻信了流寇一次大规模诈降。

但很可惜,陈奇瑜又轻信了这些流寇的诈降,所以错失了将他们一网打尽的机会。

崇祯继续说道:“大明朝王朝从上到下,已经在张献忠的身上吃了几次大亏,悔恨错失了重创张献忠的机会,自然一直监视着他,谷城再次发现他有反叛的迹象,自然是雷霆一击。”

崇祯七年,五省总督陈奇瑜进驰均州,把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众多流寇包围在车箱峡中,眼看就要全歼这些流寇。

在大明朝,没有谁敢拿大明皇帝的印章作假,更何况外面就是京营的兵马,信王也做不得假。

从表面上看,大明对张献忠真谓用心良苦、痴情不悔。

当时共有六十一位流寇首脑向明朝官员投降,这次诈降的规模,恐怕比后来的车厢峡那次还要大。

张献忠高呼一声“我要投降”,大明朝廷就接纳张献忠的投降,并准许他保持独立武装和编制。

“招安之后,你们就可以彻底摆脱流寇的身份,不想从军的,自此可以干干净净地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活。”

这次诈降,流寇第一次大规模越过黄河,窜入河南、山西、四川、湖广和安徽各地。

看着崇祯拿出来的这些东西,孙可望、李定国他们一时之间全都沉默了。

“想从军的,也可以继续进入行伍之中,依我的了解,大明马上就要与满清大战,不失为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封侯拜爵指日可待。”

此次诈降引发的后果也是非常惊人的,被称为“渑池渡”。

“渑池渡”诈降时有张献忠,车箱峡诈降时有张献忠,刨朱明皇室祖坟时有张献忠,在杨嗣昌十面埋伏的时候还有他。

也正是这一次,流寇之祸从西北局部问题,演变成大明的心腹之患。

在陈奇瑜接受诈降后的几个月,张献忠就闯入凤阳,把朱明皇室的祖坟给刨了,整个大明上下一片哭声。

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崇祯没有说,那就是大明朝廷有不得已的苦衷:大明的官兵,压根就打不了胜仗。

这种就像是后来满清末期的绿营兵,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

有句话叫:“寇过如梳,兵过如栉。”

说的就是明末,这個时期的官兵和流寇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拿着武器上战场的原因也是大同小异的。

如果大明中央政府真能把官军扩编几十上百万,流寇肯定会立刻消失,转而报名参军为政府效力。

只可惜,大明中央政府穷得连现有军队都养不起了,不但经常克扣,而且经常欠饷。

以致于吃不饱饭的壮丁、兵勇只能去当流寇。

官兵与流寇之间之所以要经常打仗,是因为官兵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杀一批或招降一批流寇,否则就无法向大明中央政府和崇祯皇帝交差。

官兵与流寇之间打仗的全部动力就在这里,而这种动力实在不足以推动官兵与流寇玩命。

换言之,官兵只希望与流寇交战保住饭碗,而不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玩命。

剿寇统帅的成功,不过是官兵默许流寇到别的省份去抢劫而已;不过是官兵接受流寇诈降;不过是从几十万流寇中,砍下数百个人头的游戏而已。

彼此早已经形成默契。

也正是如此,流寇剿不胜剿。

左良玉、洪承畴、杨嗣昌等将领剿匪的功劳越来越大,官职也一升再升,但大明的流寇危机却愈演愈烈。

难道崇祯就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不,他知道,可知道又能怎么样?

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那无论是剿还是抚,都只能把流寇和饥民赶得到处跑,却根本无法扭转形势。

崇祯也只能被文官们借口所谓兵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轻信敌人才接受诈降的说法。

他一切都知道,却还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若朱由检下严令:有杀错,无放过。

那么等到事情办砸之后,官僚自然又会把责任推给崇祯皇帝。

到了那个时候,剿匪工作只会更加被动。

那些文官集团还会空口白话地说:“都怪陛下过于残暴,不懂圣人之道,才导致流寇之乱无法平息。”

再者,流寇肆虐,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官兵剿匪,也不过为了混口饭吃。

官兵和流寇,双方都在玩潜规则和无间道。

根本就不是谁下命令的问题,装睡的人是无法叫醒的,一心一意玩默契的双方也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

以至于每当剿匪取得巨大进展时,往往便是匪患越来越大的前兆。

这种扬汤止沸的成功,永远只停留在表面。

崇祯目光直视众人,“但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朝廷有钱了,百姓们有田亩了,张献忠反复诈降,朝廷定然会杀。”

“同样也是因为有钱了,伱们这些人,朝廷自然也可以招安,有足够的饷银来支撑你们的粮饷。”

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再次沉默。

良久,

孙可望终于下定了决心:“我们可以降,但有一个要求。”

“你说。”

“您必须还是我们的头领。”

崇祯愣了一下,良久……终于点了点头,“好,我会上奏给朝廷,继续当你们的头领,若大明朝廷想对你们动手,你们第一个先杀死我。”

此话一出,农民军所有人全都松弛了下来,手中攥着的刀枪也纷纷放了下来。

崇祯见此情形,也终于舒了一口气。

朱常淦给大明开的药方: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当初自己不以为意,可这一步步走来,崇祯也一路看着。

如今看着这服药终于起效,心中忽然有种无限的唏嘘和放松,“我也算是对你们有了个交代。”

“那我呢?你可想过该怎么向我交代?”

一道怒喝之声撞入崇祯的耳中。

红娘子依然被包围着,她眼眶发红,手中的长枪已经被打飞出去,手中唯有一柄短剑在手,平素里面沙杀伐果断的她。

在这一刻脸上家终于写上了几分委屈与怨憎。

她紧咬着嘴唇,“你是大明的宗藩也好,大明的皇子也罢……你明明从四望山之后就该离开的,为何还要回来?”

“为什么?为什么?我都让你走了……分田免粮我们一直在做,为何你非要赶尽杀绝?”

红娘子的眼神通红,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在其中流转,化作眼泪,掉在地上。

自己明明都已经放他走了,如果不是自己放水,他怎么可能那么简单地离开?

就是因为自己不想杀他,不想再与他刀兵相向。

自己才那么做,可他却还是选择掺和了进来,而且还成了反王之首,将天下所有的义军,包括自己的红娘子军,全都装进了瓮中。

义军大好的局势,被他一网打尽。

崇祯看着对方,嘴唇动了动,“没有为什么,当初就和你说过,想要救天下的百姓,本来就牺牲许多人?

分田免粮如此,廉政司同样如此……但拖的时间越久,死的人就越多。”

红娘子双眼通红地盯着他,目光如火。

良久……她突然收起自己的短剑,转过身,晃晃悠悠地走到自己铁枪的位置,抓在手中。

一步一步地往外走,一边走,她的脸上泪如雨下。

开始还是小声,可走着走着,声音越来越大,肩膀也跟着耸动。

红娘子从小跟着师父练习杂技,受了再多的苦,都没有哭过,可如今……她却怎么也压不住心头的那股子情绪。

与这些年背负的东西相比,与他背叛自己逃离相比,她内心还有一方面:没有办法过自己心底这一关。

对方说的都是对的。

她的红娘子军不过十万人,便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贪腐与不公平,与她当初想建立的理想相差径庭。

无论是分田免粮,还是廉政……她做的都没有和对方相提并论。

与对方相比,自己败的一塌糊涂。

“哇~“红娘子突然吐出一口鲜血,整个人软软地摔倒在地。

之前的伤寒本来就没有好清,再加上轮番赶路,此番大战,气血逆行,精神上又经历如此打击。

终于再也坚持不住,晕倒在地。

崇祯迟疑了一下,随即飞一般跑过去将人给扶了起来,冲着众人大声喊道:“快……叫郎中。”

“老瞎子,你那提命的老山参呢?”

……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