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国战将始

25天前 作者: 炖烂的肉汤
第237章 国战将始

第237章 国战将始

当红娘子再次醒来的时候,发现外面的景色已经变了,而自己似乎在船上,不由问道:“这是哪里?”

“您醒来了?”一个老妈子从外面走了进来,笑着回话道:“这是运河之上啊!”

“运河?”

“没错,京杭运河。”

“我的人呢?我的那些兄弟姐妹们呢?”红娘子想起身,却发现浑身像是灌了铅一样,手臂都抬不起来。

“姑娘,大人说了,您身子骨还弱,需要静养一段时间。”老妈子突然想起什么,“大人说,如果你醒了,看看这封信就知道了。”

说着从桌子上拿过来一封信,交到了红娘子的手上。

后者将信将疑地展开。

看完之后,突然愣在了那里。

信上说,红娘子军已经被招安了,二当家和三当家他们已经投入明廷,四当家离开,其余人等大部分都投入了明廷的麾下。

张居正的学生,重视的人才,全部被下狱,而当时正在辽东任职的戚继光,也不过是因为与张居正关系好,而被一杆子打倒,调到了广东,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无仗可打,是多大的孤独和痛苦?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去。

以为可以用过去的哭庙、发动舆论就可以改变这一切,可流寇和百姓、官军、廉政司、宗亲可不吃这一套。

他一上台就将考成法给废除了,被考成法扒拉下去的那些贪官污吏,一个个官复原职。

崇祯仰天长啸,“皇叔,你该早点出现的啊!”

而且还是在自己亲自参与之下,就这么解决了。

“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终将迎来大明的曙光……”

没有用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没有耗资数百万之巨,不用拔肉补疮。

十五万兵力收尾足矣,朱常淦给他的时间是二十天。

可惜世间已经没有考成法。

随着左良玉之死,他手下的兵马全都到了孙传庭的手中,以致于孙传庭这个总督的兵马达到了十五万之巨。

在崇祯的分析之中,张居正被翻盘,这是大明王朝,这個国家悲剧的开始。

文官武将们玩着权利的游戏,擅自把剿灭改为诏安,又把诏安改为安抚。

而亲手颠覆张居正呕心沥血建立起来一切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爷爷万历皇帝。

红娘子的队伍,则只有八千人选择加入明军之中。

……

最后到了辽东,李成梁只是摸了一下就完了,于是这个远在辽东之外,在建州的那个女真族的首领得以从容作战,开疆破土,最后发展到了如今可以砍倒大明的地步。

崇祯点头,示意老韩退下,随即从桌案上拿起来一张纸,喃喃说道:

“考成法还是不能丢啊!”

“如果张太岳死的晚一些的话,或许大明的情况大不同,如果考成法还在,如果戚继光可以在辽东继续待一段时间,或许努尔哈赤就成长不起来,也就没有了现在的后金……”

霍乱大明十数年的流寇大火,被“自己”给扑灭了……孙可望、石道深、李定国等招降,从武昌城跑出来的老回回、点灯子、王国宁、克天虎、王成龙、黑蝎子、乡里人等被官军剿杀。

崇祯自己名下的部队,大部分的流寇选择了回乡种地,最后只有孙可望、石道深带着的四万人马留了下来。

期间尚书周勇,主张出兵征剿,要予以痛击,免得养虎一贯。

更关键的是,分田免粮如盛夏的日头,照在冰原之上,大量的流寇当了逃兵,宁愿回乡种地,也不愿继续与官军拼杀。

大明的流寇问题,竟然就这么解决了?

而这个时期,正好有一个女真人在辽东开始慢慢崛起,此人名字叫做努尔哈赤。

直到现在他依然无法相信。

船舱之外,崇祯看着湛蓝的天空。

这是他这些日子的反思,虽然自己不在朝堂,但他却每时每刻地都在想着大明朝堂的得与失。

从六月份一直到如今十月份,四个月的时间。

二十天之后,孙传庭的兵马之中,七成也要北上。

……

“大军如何了?”

这一波江南士绅被流寇、贫民百姓、官军、廉政司、宗亲子弟针对,都想从士绅口中夺食,偏偏江南的这群书院老学究、士子自持饱读圣贤之书,乃国家栋梁,横加阻拦。

流寇一旦滚不起雪球,就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此刻有一个锦衣卫的人登船,老韩从他的手中接过来,“信王,江南贡院被焚毁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反观流寇,除了信王、红娘子等属下的兵马被招安,数得上名号的兵马几乎全部被剿杀,如今浙江、湖广、江西、南直隶,没有一合之敌。

自己竟然一连昏睡了五天……在这五天之中,一切都发生了剧变。

他进苏州城之后,听说东林书院被毁,颇有些心痛,便想着将江南贡院保留下来,如今消息传回,他也只能叹了口气。

“……”崇祯沉默了片刻,才说道:“毁了就毁了吧,经此一遭,后续也省得锦衣卫再过来查抄。”

“回信王,五大营已经开始北上,孙传庭的兵马在后面收尾。”

以至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等许多自洪武皇帝就很出名的书院尽数被烧。

江风吹拂,船行至江心,只见对岸群山环绕,峰峦起伏,云雾缭绕,如同一幅仙境画卷。

崇祯躺在甲板上,竟然不知不觉地地睡着了。

……

京城,乾清宫。

“多尔衮让岳託等在义州屯田,祖大寿祖大寿加强了锦州的防守,尤其是准备了大量的粮草来应对皇太极的围困战,洪承畴在宁远,聚集了八总兵,步骑11万……”

辽东的战报源源不断地汇到军机处。

“陛下,若再不让洪承畴派兵前往救援?一旦锦州和松州,清兵便可长驱直入,我大明也必然丧失最后一道防线。”杨嗣昌急切的说道。

“陛下,祖大寿兵少,军民合计不过三万人,恐怕难以能守住锦州。”孙承宗也满脸忧切地说道。

满清虽然五次入关劫掠,但关宁锦防线依旧牢牢掌控在明军手中,清军每次入关都不得不绕道才能进入明朝腹地。

只要关宁锦防线不除掉,清军是无法占领关内城市的。

己巳之变中,清军派兵占领了遵化、迁安等四城,但在清军主力回到关外之后,这四城很快被明军优势兵力所围攻,最终丢失。

如皇太极所说:

“大军屡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关阻隔。而欲取关,非先取关外四城不可。”

而对于大明来说,关宁锦是保护京都的最后屏障,是万万不可丢失的。

如今满清出兵,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而居最前面的锦州,自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刑部尚书刘之风站出来,“听说守锦州的乃是祖大寿,其曾与皇太极眉来眼去。”

结果被皇帝瞪了一眼,连忙又站了回去,喉结滚动,不敢再吱声。

“朕知道祖大寿的兵力少,但从另外一方面想,正是因为兵力少,所以粮草可以支撑的时间也更长一些。”朱常淦看着众人,“朕的命令是让他固守待援,多尔衮此番志在必得,将城围的水泄不通,为的就是打击我大明的援军。”

围点打援。

根据过往明清双方野战的情况便可以知晓,边镇的大明援军只要与清兵野战,每次都是给对方送礼,没有打过一次打胜仗。

与其如此,不如让祖大寿闭门不出,锦州城池坚固,粮草丰足,够支撑一段时间了。

朱常淦肃然看向众人,“传朕的旨意,五大营在通州集结之后,即刻赶赴辽东,九边精锐紧随其后……出关,收复辽东!”

……

随着大明皇帝的圣旨发出,《大明时报》上不再发行其他任何的政令及事宜,而是全部版面印刷上了驱逐鞑虏,扬我国威的檄文。

“今之满洲,塞外东胡,茹毛饮血之辈,却屡为边患。

后乘大明多事,占我疆土,屠戮我大明百姓,抢我大明食粮,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百万。

穷凶极恶,今已贯盈。

今日我大明誓要驱逐鞑虏,收复河山……“

京城的十字街头,随着读书人声嘶力竭地读出来。

辽东之战一下子成了天下百姓为之侧目的话题,特别是在京都。

每天都有将士骑马从街道上穿过,如宣大总督卢象升的兵马,他们此番来京都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来求朝廷再拨给他们一些火炮和兵勇的。

而有另外一些总兵,他们从全国各地而来,前来向皇帝请旨,希望可以上辽东前线。

……

“皇爷,登莱总督、天津巡抚在宫外请求觐见。”王承恩低声的说道。

“让他们安于守卫地方就足以,辽东战事暂时用不到他们。”

可惜,他们的奏疏全部被驳回了。

因为五大营、宣大、蓟辽、密云以及后续孙传庭的兵马,总数已经超过三十万。

打仗需要足够多的兵马,但太多了,同样要考虑后勤能否支撑的住。

“是,皇爷。”

王承恩躬身离开,朱常淦沉吟了片刻,摆手让众人全都出去,

「主线任务拯救大明朝完成度:8218/10000」

「大明朝国运值:10620,(国运过万,天灾及小冰河变冷的趋势扭转,其后持续回暖中,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一切稳中向好」

「已延续大明国祚:4200天」

「现代寿命奖励:4200天」

「资金奖励:115068492元」

主线进度再次提升,国运提升幅度最大,想来明年的冰冻期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一切都稳重向好,国祚同样提升两年的时间,资金第一次超过了一个亿。

……

京杭大运河之上,

“发生什么了?”崇祯看着百姓们围观檄文的盛景,挤都挤不进去,只能问道。

有一个老汉说道:“您还不知道?咱们大明朝要打满清鞑子了。”

“那他们这是……”

“报名参军啊!”

崇祯愣了一下,“啊?这么多人吗?”

接下来的几天,南直隶,河南等地的百姓们,无不沸腾,报名参军者甚众。

他们盯着招兵的文书,眼中放光。

“若是能进入大明朝五大营,那我们家以后的日子就彻底不损发愁了。”

“可不是嘛,哪怕战死沙场,也算是光宗耀祖,祖上冒青烟了,一百五十两银子,还有二十亩地啊……”

崇祯的感觉还不是特别的大,但对于孙可望和石道深等人却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李定国喃喃道:“怪不得官军这么能打,有这么多钱,当初的我恐怕也会参军吧!”

更别说五大营之中,还有大量的火炮、火铳,与农民军战斗,怎么可能会输?

崇祯似乎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低声说道:“大明欲对辽东动兵,你们趁着这次机会,立下功劳,只要能够到封侯拜爵,若大明朝廷不给,我向大明皇帝讨要。”

众人眼中瞬间狂喜,“是,信王!”

他们这些人哪个盼的不是封侯拜爵?

就在这时候,河道之上突然来了一艘官船,“前方可是襄王世子朱常淦?”

“正是!”

“锦衣卫千户岑炳孙带陛下的手谕前来宣读旨意。”

“哦。”崇祯连忙让人将对方请了上来。

“陛下授予朱常淦兵部尚书衔,挂平虏将军印,领总兵孙可望,石道深,副总兵李定国……前往通州集结,与五大营一同前往辽东。”

“呃……”崇祯有些愣了,“不是说让我先回京都一趟吗?”

自己还想着回去皇宫一趟,与朱常淦促膝长谈一番,怎么突然来这一出?

锦衣卫千户将皇帝的手谕交到他的手中,“来不及了,满清鞑子已经进攻锦州七天了。”

“那,让襄王与你一同回京,这总可以吧?”

“喏!”锦衣卫千户岑炳孙左右四顾,“请问,襄王爷现在何处?”

“他……”崇祯闻言不由挠头,头大不已地看向另外一条船。

两人闹掰了,原因便是襄王知道了崇祯的“真实身份”。

……

ps:感谢大伙儿,今天回来晚了,现在才发出来。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