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筚路蓝缕

2016-02-02 作者: 王采瑢
第21章 筚路蓝缕

父母的想法肯定还是希望容若初也到大学里当老师,为人师表受人尊敬,女孩子家也稳定些。可是容若初却偏不,她一心想进入商界。也许是武侠小说看多了,她喜欢那种沙场驰骋的感觉。

也是机缘巧合,正好她毕业后到广东找同学玩,同学要去海岳集团应聘,她就陪着去了,最后同学落选了,她被选上了。 这样不但没当老师,连北京都离开了,弄得父母好长一段时间气的不跟她说话。

在海岳集团干了两年,集团有计划到北京来发展,派了几个总经理,但人家都不愿意来既气候干燥又没任何根基的北京,正好容若初也想缓和与父母的关系,于是主动请缨就回北京了。

最初是带着六七个人,在安定门外租了两间办公室,小楼是很旧的那种,门都关不严,一到冬天就冷得不行,就这样胼手胝足开始了最初的创业。

海岳集团是个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北京分公司亦是多元化经营的,通俗点说,就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那个时候,对于专业化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晰的认识。对于大公司而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比如企业文化,比如经营布局,比如海外战略,但是对于小企业而言,就一点,就是赚到钱,活下去。创立之初的北京分公司有点像小企业,一个有大财主背景的小企业而已。

最先经营的是服装,因为海岳集团的再次崛起是靠服装产业来发源的。这里说下于和风的一段旧事。1949年之后,曾经富可敌国的海岳老字号就没有了,到了八十年代,确切的说是1984年,海岳两个字重新出现,于和风和一串已经被写进经济史的名字一起登上了经济舞台。1984年被称为中国的公司元年,万科、联想、海尔、健力宝都创立于这一年。

那年的于和风才30多岁,最初是在温州苍南宜山的小商品市场折腾再生腈纶衣裤,那个地方也真是奇怪,从小县城到宜山,都得跋山涉水从早到晚颠簸一天才能到,但是却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再生纺织品市场,而且产品远销欧美,只能说在当时市场环境下,这样的穷乡僻壤反倒计划经济束缚比较小吧。可见最初经济先行者的不容易。有一次于和风去宜山,正好是旺季,中巴车已经挤不下多一个人了,正好有辆去给当地送活猪的货车,于和风二话不说,给了司机一点钱,就在笼里和猪坐到了一起,半路上还下起了雨,三月的雨还是很透骨寒的,那时候比较穷,衣物也不怎么保暖。其实保暖也没用,从外到里早就淋透了。就这样浇淋着几个小时一路到了河边,又和猪一起坐船。好不容易快到了,还得坐一段当地“土的”,也就是柴油三卡的蹦蹦车,小车上也人满为患,于和风几乎是趴在车外边一路挂过来的,到了再坐船的地方,两只手几乎已经青紫磨破了。这样天快黑的时候,宜山到了。折腾的稍微有些家底,在1984年于和风重新把海岳两个字竖了起来。当时纺织业有个非常有名乃至如雷贯耳的名字,当然现在大家都已经不知道了,就是步鑫生,当时被立为典型,官方对他的褒奖和宣传真是铺天盖地,于和风本来是慕名而去,虔诚想和他合作的,但是当时他看到步鑫生盲目而疯狂的扩张生产,已经隐隐看到了背后的危机,他好意提醒,却遭斥责,于是叹了口气作罢。几年后,步鑫生童话果然破灭,人最后也不知所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