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不要低估上司的能力

2018-04-15 作者: 陈驰宇
第四节 不要低估上司的能力

一般的情况下,上司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否则,他凭什么成为你的上司呢?当你认为上司的决策或言谈有问题的时候,应该主动与其沟通,而不是藐视或低估他们的能力,否则这样的想法便会如同“毒药”一样让你无法自拔,最终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测。

任何时候,都应该牢牢记住自己的身份,下属就是下属,不可与上司平起平坐,更不能认为个人能力比上司的能力更强,即便你这样认为,也只能在心中想想,绝不可表现出来。不错!所有的成绩首先应该归功于上司的领导,或是上司,因为他们的关怀和启发,才能有此成绩。除此之外,也可以归功于同事的帮助,团队的力量……永远不能归功于自己。

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上司的能力。

如果没有那件事情,夏笛会一直认为百思特公司的老总只是一位和蔼、儒雅的领导,内心如同他的表面一样,波澜不惊。夏笛经常能够碰到这位老总,将近六十岁的模样,穿着十分朴实,与人说话的时候很自然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刚刚入职的时候,夏笛一直不知道他就是百思特公司的老总,因为他实在太朴实,甚至可以用平凡来形容。不过,夏笛还是很尊重他的,每次见面都主动打招呼,老总微微颔首,报之以亲切的微笑。关于老总的事情,夏笛从同事中有所耳闻,据说他是一位博学多才,在哲学方面尤其专注,还出过好几本书。夏笛比较佩服哲学家,但是他似乎看不出老总深藏不露的哲学气质。

百思特公司裁员之前的半年光景,公司聘请了一位新总监,四十岁出头的样子,据说很有背景,很少露出笑容的老总待新总监异乎寻常的客气。

新总监人很聪明,能言善辩,但比起历任总监,业务能力显得普通——这是夏笛从老员工口中得知。不过,新总监很自信,有时候会自信过头。他十分擅长人际交往,仅半年多的时间,不少同事就在他周围结成了一个“小集团”。自此以后,公司里小道消息不断,是非越来越多。上层内部的一些矛盾也传到了下面,一会儿是谁要拉帮结派,一会儿是谁要另立山头。一时间,公司里一派乌烟瘴气。

夏笛被录用的时候,那位总监已经工作半年多了。他听同事们议论这件事,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一直觉得老总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十分精明的生意人。他在用人和管理上十分严格。

自从新总监来后,公司里的气氛就开始发生变化,原来被掩藏的矛盾,全部浮出了水面,这一点包括后来入职的夏笛都感觉到了。如果说精明的老总丝毫没有觉察的话,恐怕只有傻子才会相信,但是,老总真的好像傻子一样浑然不觉,反而愈加器重那位总监了。那段时间,同事们对总监议论纷纷,大家都认为总监的后台很硬,所以老总才会“狗咬刺猬”,不敢下嘴。

就在公司裁员的前一个月,公司聚会,新总监的一位铁杆追随者坐在夏笛的旁边,半斤白酒下肚,他红着眼小声地告诉了夏笛一个秘密,说老总给总监涨了一倍的工资,还说有一个大的项目,非他做不可,别人谁也做不了,公司就指着这笔业务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呢,可老板不够意思,答应了人家,又说公司资金紧张,涨的工资一时半会儿还不能执行,并许诺年底赚了钱肯定兑现。夏笛是一个新员工,对于这些风言风语并不敏感。

之后的一个月中,在各种场合,总监的骄矜之色愈浓,而老总的谦卑之色则愈重,好像总监真是不可缺的顶梁柱一样,而一些人也趁机唯总监马首是瞻。夏笛的心越来越凉了,他对百思特的管理和用人产生了怀疑。难道精明的老总原本只是个草包?如果这点事都不能摆平,公司早晚要垮台了。

此后,老总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大会,夏笛将其总结为“哭穷大会”。老总告诉大家,虽然上半年的业务很多,但是利润很薄,公司几乎没怎么赚钱。一个多小时的会议中,夏笛没有听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他唯一担心的是,老总哭穷会不会降低薪水和待遇呢?事后证明,老总并没有这个意向。

一个月之后的周一早晨,夏笛还在回味周末的郊游聚会,两位窃窃私语的同事走过他的身边,他们的谈论引起了他的注意——怎么一上午都没有看到总监呢?

后来,夏笛才知道总监辞职了,他嫌工资太低,不愿再贱卖自己而另谋高就了。第二天,接替总监的人就上班了。

之后一个月,三个主管辞职,公司进行了大换血,一切变化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好像早已计划好一般。这时夏笛才恍然大悟,当那位总监得意忘形到觉得自己的能力远高于他应得的薪水时,他已经掉进了老总设好的圈套。更可怜的是那些被一石二鸟的人,急急忙忙地跳出来表演,白白做了垫背的。恐怕一年前,老总就在为企业裁员做准备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