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

2018-04-15 作者: 张松灿
第二节 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经济自然选择的结果。Www.Pinwenba.Com 吧

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最初的商品交换形式是物物交换,即用自己手中的商品直接交换他人手中的商品。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彼此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个条件是极为苛刻的,受时间、地域、风俗习惯和人们**的严格限制。

【阅读资料2.4】物物交换的麻烦和货币产生的动力

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的景致,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湖上。他拿出美元去租船,但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美国人于是来到另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拒绝,对方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他只好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自己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但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这位美国人十分沮丧。

思考: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美国人在非洲原始部落的遭遇分析了物物交换的弊端,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寸步难行”?如何使得商品交换变得容易而通畅?货币产生后的好处究竟有哪些?(提示:课外阅读货币银行学关于货币产生的有关知识,从商品交换得以成功的条件、货币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益处等方面进行讨论。)

价值是看不见的,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能够表现商品价值的事物,称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从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形式,最后产生了货币价值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一般等价物是关键阶段。所谓一般等价物,是指人们普遍乐意接受,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能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从世界范围考古发现来看,固定地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最后多被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身上,这就形成了货币。自从经济生活中有了货币,交换不仅变得十分方便,而且交换过程变成了两个对立统一的阶段形式,即从“商品—商品”的物物交换形式转化成“商品—货币”和“货币—商品”两个阶段。现在转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过程,它分裂为“商品—货币”和“货币—商品”两个过程、两种形态的变化,买与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离了。

总之,货币既不是拥有至高无上王权的人规定的,也不是某个智慧聪明人士的发明创造,更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马克思这样定义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根本在于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货币与其他商品共同的特性,也是货币能够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基础。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即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货币的职能更能够说明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本质特性。

(一)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如果不是一切商品,而是一个或几个,就不是货币,仅仅是商品的特定等价物。货币在行使价值尺度职能时,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无论是贱到毫末之物,还是贵到价值连城之珍宝,它们的价值大小都能用货币来表现或衡量。如一本书定价9.00元,表示的是一本书的价值,一台电脑为11888元,表示的是一台电脑的价值。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商品,我们头脑中、心目中大概知道它们值多少钱,如一瓶墨水3.00元左右,一瓶纯净水2.00元左右。我们既未见其物,又未见其币,却能知晓它的价值,这就是从观念上用货币对其价值进行衡量的。

3.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

只有这样,它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既然要靠货币称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货币本身就要有一个单位,就像度量衡其皆有刻度尺码一样,有单位就好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二)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作流通手段。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现实的货币,只需观念上的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现实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因此,人们把卖称作“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就会亏本,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这是市场法则。商品生产者要有市场意识:要生产质量好的产品,要按商品的价值量定价,要有诚信意识。一般来说,质量好的东西好卖,价格低的东西好卖,市场需要的商品好卖,市场不需要的商品即使质量再好、价格再低,人们也不会买。归根结底,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价廉物美的商品,才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三)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适应赊销、延期支付等的商品交换需要而产生的。赊购、赊销等信用方式使得商品实物的让渡和其价值实现不能在同一时间同时进行,于是出现了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时,便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发挥货币支付手段职能,适应商品经济扩大化的需要,可以极大地减少货币流通量,但是也增加了商品经济社会中因违背信用法则而导致经济违纪、社会动荡的危险。

(四)储藏手段

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和价值形式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时,便执行储藏手段职能。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代表。占有了货币,也就意味着拥有社会财富。执行储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而纸币,因为仅仅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所以一般不能执行储藏手段。

(五)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最初是足值的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后来,随着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展层次的深入,某些经济实力强、国际影响大的国家,如美、英、德、日等,其纸币也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充当世界货币。世界货币具有三方面职能: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作为国际交换媒介以购买外国产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三、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是社会公共财富与私人商品的对立统一体,货币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货币形式的演变,进而推动了货币管理方式的发展。迄今为止,货币形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

实物货币时期是货币发展的最初阶段,产生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分离之后的原始社会后期,贝壳、 布帛、牛羊等,都充当过货币。“物物交换”形式逐渐不能适应交换的发展,于是人们选出一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产品作为等价物,这种产品便获得了货币的职能,即“实物货币”。其对象首先是牲畜,其次是布粟,最后为贝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在于实物货币具有难以消除的缺陷: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于比较。随着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实物货币被金属货币所替代也就不足为奇。

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

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的物质前提。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等优点,非实物货币所能比拟。金属货币在我国的货币使用中长期占统治地位,并延续使用了几千年,呈现出纷繁复杂、币制多样的形态,在我国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金属铸币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1)仿形货币阶段。我国殷商至战国末期为仿形货币阶段,包括仿贝、仿农具和仿工具的铸币,主要有西周布币,齐、燕刀币,楚蚁鼻钱及仿纺轮的圜钱。这一时期的金属铸币虽有几种固定的币形,但无标准重量,仅有大小轻重之分。

(2)记重货币阶段。这是金属货币逐步走向规范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将纷繁复杂的仿形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并且在这一阶段开始利用白银铸币,并得到了较大推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采用银制币的国家。汉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最成功的记重货币。

(3)纪年宝钱货币阶段,即钱上铸明年号阶段。我国习惯上把唐开元通宝以后的铸币称为纪年宝钱货币阶段。唐朝除了有通行的铜铸币外,还有金银铸钱,发展了货币的金属实物形态。纪年宝钱的产生既是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前朝货币实践的总结。唐朝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信用机构的发展,当时的首都长安已出现了专门经营兑换和汇兑的信用机构, 并且出现了类似汇票性质的“飞钱”。

3.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

信用货币是以纸币为代表的有国家权力作后盾的货币形式。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早期的商业票据、纸币、银行券都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最初可以兑现为金属货币,逐渐过渡到部分兑现和不能兑现。在信用货币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滥发纸币而多次发生通货膨胀,在破坏兑现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遂独占了货币历史舞台。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白鹿皮币和唐“飞钱”,北宋时期(大约1000年),四川地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宋代“交子”。之后,纸币便在中国各朝代沿袭下来。最早的西方纸币受中国纸币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中国纸币的诞生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4.电子货币阶段

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是以电子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不断演化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20世纪初美国人创造了电子货币,这是货币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支付方式,实现了货币从有形阶段向无形阶段的跨越,而且还改变了人们数千年来衡量财富的标准。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的发展,电子货币以其便捷、安全、高效等优点,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等诸多领域。我们相信21世纪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时代已经到来,“一卡在手,走遍天下”已不是人类的梦想。

【阅读资料2.5】纸币与一般货币的区别与联系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347/398351347/398351356/20140818145155/images/128/Image3.jpg

四、货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流通规律概述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称为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客观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其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阅读资料2.6】金属货币流通量的自发调节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能够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也就是货币量供给超过需求时,货币就会贬值。这时,货币的所有者就不愿把自己的货币按贬低了的价值去交换商品,而宁可把货币储藏下来,这样就使一部分货币自发地退出流通领域,货币过多的情况就会消失。而当货币短缺、货币需求超过供给时,货币就会升值,刺激货币储藏者把手中的货币投入流通。这样就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所以货币发挥储藏手段的职能,就能够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过少时进行自发的调节。货币的储藏职能好比是货币储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并不会溢出它们的流通渠道。

(二)影响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和货币流通公式

1.影响货币流通量的因素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量,主要取决于:

(1)商品流通规模。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2)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例如,在一定时间内,甲用10元向乙买花生,乙用这10元向丙买布,丙又用这10元向丁买衣服,这10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30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

2.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货币流通速度成为难以考察和计算的变量。主要从经济和人的心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方面。主要有: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居民消费总额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当这部分购买力尚处于储蓄过程时,居民持币率呈上升趋势,从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生产周期长的部门(如重工业),资金周转慢,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多,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③经济单位的数量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经济主体单位(包括个人和企业)的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中的现金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一定时期内,企业如果多次支付工资,每次支付期短,就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减慢。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减慢。

(2)人的心理因素方面。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对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变动等的预期、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因素会导致人的行为变化,在一定程度甚至相当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阅读资料2.7】资本的有机构成

为了深入研究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成,两者的比例反映生产的技术水平结构。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的物质形态,劳动力即可变资本的人之形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内在有机联系。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大体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资本家借此将利润的来源归功于不变资本,而否认其与可变资本的根本联系。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下,随着资本总额的增长,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部分逐步递增,可变资本所占的部分逐步递减,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减少,结果必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从而加深了无产阶级贫困化。

3.货币流通量公式

依据上述分析,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商品价格总额Q·P/货币流通速度v=商品数量Q·各种商品价格P/同一单位的货币流通次数v

可见,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待实现的价格总额(Q·P)与货币流通需要量(M)成正比;货币流通速度(v)与货币需要量(M)成反比。现实中,它们之间可能有多种组合。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的商品量按相同比例减少或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增加,货币流通量就保持稳定。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上涨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商品量依相同比例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减慢,则货币流通量仍会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比商品价格的跌落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

随着商品经济中信用制度的发展,商品生产者由于相互赊销使得他们之间并不需要全部用货币来支付,只需多购者偿付互相抵消后的价格差额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时,就必须减去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延期支付的总额)和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再加上过去销售而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这才是真正在这一时期内需要用货币作为媒介来完成商品交换的总额。这样,原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应该扩充为

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赊销部分的商品总额-相互抵消部分的商品总额+到期必须用货币支付的商品总额)/同一单位的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个重要指标,从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可以变换得出货币流通速度v的计算公式:v=Q·P/M

依据这一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何时期的实际货币流通速度。对未来时期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一般是以前期或正常年度的货币流通速度为基础,综合分析以上各项因素的影响,再做出预测。计算货币流通速度,还有两个著名公式,即现金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1)现金交易方程式由美国经济学家I.费希尔提出,其基础公式为Mv=PT

式中,M表示流通中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次数,P表示一般商品价格,T表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交易量的总和(相当于马克思的公式中“待实现的商品交易量M”)。在货币流通量M与其相对应的商品交易量PT的概念范畴下所求出的货币流通速度可用v代表,又称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它主要受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的影响。这个公式与马克思的公式异曲同工。

(2)剑桥方程式是在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基础上,由A.C.庇古用方程式首先提出,其公式为:M=kPy

式中,M表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P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根据剑桥方程式求得的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示,又称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当代国际上有关货币流通速度的流行观点。

马克思提出的货币流通量公式,是以金属货币为参照物的,又称金属货币流通量规律,由于金属货币有自动进入或退出流通领域的功能,使得流通中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这为纸币流通条件下政府决定纸币发行量提供了参考。

(三)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就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从而出现通货紧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因素(如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但最基本的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统计上的体现就是各项价格指数,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工业主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的持续上涨。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明显感受就是东西价格高了。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2.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乃至下跌,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伴随着供应过剩、物价下跌,其连锁反应是企业收益减少,生产水平降低,失业率上升,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人们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们的长远利益不利。

3.二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