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阐明了市场价格形成的内在根本决定力量,但是市场价格的最终形成还要受到外在的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Www.Pinwenba.Com 吧从现象层面来说,市场价格往往表现为由市场供求力量共同决定的均衡价格。因此,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为等价交换的基础,借助市场供求力量的外在影响,市场价格最终以均衡价格形态出现在市场上。
一、需求理论
经济学理论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研究范式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意在把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简化为由逻辑推导出来的直接因果关系,以此作为判断分析的依据。而实际上,现实人类社会是十分复杂的,以下所推导的线性或非线性需求函数曲线,只能当作理想特例。供给函数及曲线,也应该这样看待。
1.需求和需求法则
简单地说,需求指的是当其他条件不变(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个人喜好、政府政策等),在各种价格情况下,消费者愿意而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价格变贵时,少买一些;价格便宜时,就多买一些。消费者需要的其他日常生活消费品一般都遵循这条规律。由此经济学家归纳出需求法则: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变化呈反比关系,表现在: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增加。
2.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的需求法则的成因,可以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角度予以解释。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途相同而种类不同的商品,它们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具有相互替代性。替代商品是指在满足消费者同一**的目的上能够相互替代的商品。尤其是在某种商品价格上涨的条件下,消费者很自然地增加价格不变或价格上涨相对幅度较小的那种商品的消费。如沐浴露和香皂、小麦和大米、猪肉和羊肉、供人们出行旅游的汽车和火车等都是替代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其相对品的价格假如没有变化或涨价幅度小,消费者大多会增加相对品的消费量,相反亦然。这就是替代效应。
还有一类商品,单独一类商品的消费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需求,只有几类商品相互补充才能构成消费者完整的消费。也就是说,“互补性商品”是指多种商品共同消费才能满足消费者同一种**的商品。例如,汽油和汽车、胶卷和相机、影碟机和光盘等,它们称为“互补性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其相对品的需求量会相应减少。最典型的是汽车和汽油的消费问题。当汽油价格上涨而且幅度较大时,人们会减少开车或打消买车的愿望,即使有相当购买力的人也会望而却步。因为轿车进入家庭的主要障碍已经不是车价问题了,而是包括汽油、保险费、维修费、停车费、保养维护费、误工损失费、道路畅通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它们共同构成汽车消费的相关费用成本,必然减少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这是商品消费上的互补性特点。
无论是替代性商品还是互补性商品,它们在影响消费者的需求选择的同时,还能产生“收入效应”。在消费者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原先因商品价格高、自身收入水平较低而买不起较贵消费品的消费者,假如贵重消费品或互补品的价格下降了,就会使消费者产生实际购买力提高的收入效果。
可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商品可以分为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两大类。低档物品是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物品,与一般情况是相反的,被称为“吉芬商品”。如社会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口粮问题,价格升高,贫困人口会大量抢购这些商品,而不是减少商品的消费量,因为他们要维持自身最低的生活需求——生存。最早发现这类低档物品需求规律的是19世纪爱尔兰经济学家吉芬,故称吉芬商品。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是: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而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而低档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而与商品价格呈同方向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者综合到一起,就造成了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
3.需求函数
现实生活中影响需求的因素不仅仅只有价格,还有多种影响因素。从短期来看,主要包括商品的价格(P)、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嗜好(T)、其他商品的价格(Pj,即上述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的商品价格)、人们的预期(U);从长期来看,有消费者收入(Y)、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Y′)、人口因素(N,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政府政策(G)等。由于这些影响需求的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需求曲线成了真正的“曲线”,借用数学函数理论,我们将需求函数概括为
Q=f(P,T,Pj,U,Y,Y′,N,G)
二、供给理论
1.供给和供给法则
与需求对应的是供给。供给指的是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在各种价格情况下,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以农民种植水稻为例,当大米的市场价格由低价上涨到较高的价位时,农民为追求更大利润,就会投入更多的土地、化肥、人工等资源来种植水稻,增加水稻的产量和供应。相反,由于大米产量超过需求而导致农民亏损,农民种植水稻逐渐无利可图,便会将土地改种其他农作物,减少水稻的产量和市场供给量。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因此,经济学家归纳出描述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供给法则,即生产者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的变化呈正比关系,表现在:价格上涨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跌时,供给量减少。
2.供给函数
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即供给函数,供给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
S=f(a,b,c,d,…,n)
式中,a,b,c,d,…,n代表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厂商的目标、厂商对未来的预期、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直接构成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使供给量减少)、生产技术的变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政府的政策等。
三、均衡价格的形成
1.均衡
第一章已经对“均衡”一词做了经济学解释,这里再强调一下。“均衡”一般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经济学致力于寻找有关经济事物的均衡状态,这是因为在均衡状态中该经济事物的各有关影响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因为在均衡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2.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市场上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表示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满足,同时供给者的存货已经全部销售完毕。在均衡点上供需相等的状态便是买卖双方都感到满意并愿意持续下去的均衡状态。
3.均衡价格的形成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如果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市场就会出现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状况,即供过于求状态,这必然会引起供给方内部的竞争,供给者会竞相降价销售并逐步减少商品的供给量。最终竞争的结果将使价格不断下降,供求数量趋于一致,直到出现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为止。相反,如果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会出现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市场状况,即供不应求状态,这必然会引起购买方内部的竞争,购买者竞相购买会使价格上升并逐步减少购买量,供给方会因为价格上升愿意增加供给量,最终竞争的结果将使市场价格上升,供求数量趋于一致,直到出现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为止。由此可见,当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促使市场均衡或市场出清。
4.均衡价格的变动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形成以后是否还会发生变动呢?这是显而易见的。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会促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化。由于供需双方共同决定了均衡价格,因此供需因素的改变会使均衡价格随之变动。
(1)需求的变动。除了产品本身的价格会影响需求量变动以外,还有哪些非价格影响的因素也会改变需求量?由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由前面所提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可知,消费者的收入及替代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消费者偏好及习俗、广告等也会改变需求量。例如在某种社会时尚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会因为时尚商品的偏好而提高购买意愿,即在单一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对时尚商品的需求量大增,在整体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下就会造成均衡价格上涨。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包含对未来价格及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对均衡价格产生影响。例如一般人做股票投资决策时,当某家上市公司发布产业利多(指使获利机会增加的因素)消息,很多人预期未来一周该股票会上涨而选择在目前股价下进场买入,使得市场对该股票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因预期将获利,需求量可能随价格上涨而提升。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需求增加的结果会使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时增加;反之,需求减少也会使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时减少。
(2)供给的变动。供给因素的改变也会影响均衡价格。这种不是因为产品本身价格变化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称为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表示整个供给情况的变化。与企业有最直接关系的是生产成本。例如生产原料或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供给量减少,如果要维持同样的生产数量,企业必然会要求较高的售价,此时,假设市场需求仍然不变,则均衡价格会上涨。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提升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供给量,因此在市场需求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下跌。例如,电子科技的日新月异,使电脑生产成本下降,市场供给量增加,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使得均衡价格下跌。此外,当消费者对未来形势失去信心,预期产品价格上升,便会抢购造成缺货的现象;企业也会基于囤积居奇的心理,想在未来价格上涨时大赚一笔,而刻意减少目前的供给量。由此可知,供给增加时,会使均衡价格下跌、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则会使均衡价格上涨、均衡数量减少。
(3)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动。如果需求与供给同时变动,会使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如何改变呢?如东南亚地区爆发禽流感,大量的鸡鸭遭到捕杀,市场的供应量大减,消费者也不敢吃鸡鸭肉。在鸡鸭肉的供需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均衡数量一定会下降,然而不一定会使价格下跌。要造成鸡鸭肉价格的下跌,只有当消费者需求下降的幅度大于供给下滑的幅度才有可能。例如,消费者直接购买猪肉作为鸡鸭肉的替代品,使得对鸡鸭肉的需求大幅下滑,鸡鸭肉因而滞销且市场价格暴跌。因此供需同时变动下,需求与供给哪个变动的幅度较大,哪个将会对均衡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由供需双方互动的结果,会使市场发挥资源最佳配置的经济效率,就称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
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在供需双方同时发生变动情况下,需求与供给哪个变动的幅度较大,哪个将会对均衡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三种情况对均衡价格的影响情况。
总之,价值规律从内在根源上论述了市场价格的决定和形式表现问题,为均衡价格的形成准备了理论基础。均衡价格理论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表现和运用。脱离“价值决定价格”,仅仅从市场供求均衡状况来分析价格决定问题,是违反经济规律的表现。但是,供求法则及其均衡,也是对价格形成有一定合理解释的主张。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