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寡头垄断市场是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市场结构,它在现代经济中居于重要的地位。Www.Pinwenba.Com 吧形成寡头垄断的原因很多:
(1)最重要的是规模经济。由于大规模的生产,使每家厂商的产量都很大,所以行业中只需几家厂商,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大规模生产需要巨额资金,也使得新的厂商很难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
(2)行业中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生产所必需的某种资源,也是形成寡头垄断的原因。
(3)产品的专利权,政府对某些行业寡头厂商的扶植与支持等,都对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
寡头垄断就是指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在这种市场上,几家厂商的产量在行业的总供给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每家厂商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从而每家厂商对整个行业价格与产量的决定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按照产品的相似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无差别寡头垄断,也称纯粹寡头,如钢铁行业、石油行业的寡头。另一种是产品有差别寡头垄断,如汽车行业、机械制造行业的寡头等。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1.企业数量少
寡头垄断的市场上只有两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它们控制了大部分的市场供给,因而,每个厂商在市场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进出不易
新企业加入与旧企业的退出都是相当困难的。寡头垄断行业一般在大规模生产时易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进入市场需要巨额资金,这样的条件对于多数企业往往不易达到,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达到,能够进入该行业。同样,由于巨额的资金占用,已经在该行业的企业要退出也是十分困难的。
3.相互依存
由于整个市场上只有几家企业,因此,每一家企业的产量或价格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所以,每家企业在进行决策时,不能我行我素,必须慎重考虑其他企业对此将要做出的反应。这种相互依存性对寡头垄断市场的均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很难对产量与价格问题做出像前三种市场那样确切而肯定的答案。其次,价格和产量一旦确定之后,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最后,各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使它们更容易形成某种形式的勾结,但这并不能代替或取消竞争,竞争还会更加激烈。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模型
对寡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博弈论运用之前,对寡头市场的分析都属于传统寡头理论。传统寡头理论在假设对手的反应为既定的情况下分析企业产量与价格的决定。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对手反应假设,得出关于产量与价格决定的不同答案,形成不同的寡头垄断模型。
(一)古诺模型:双头垄断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1838年出版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一书中最先研究了寡头垄断市场的一个特例,即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者,也就是双头垄断,提出了解释产量是如何决定的古诺模型。
古诺的双头垄断模型属于生产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勾结的一个模型,这种模型有十分严格的前提条件:第一,市场上只有两个寡头A与B,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第二,为了简单起见,假设生产成本为零;第三,需求函数是线性的,即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两家寡头分享市场;第四,各方都根据对方的行动做出反应;第五,每家寡头都通过调整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DB是两家生产者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当不考虑成本时,总产量为OB,价格为零。在开始时,市场上只有A寡头,在销售量为OA(OB的一半),价格为OC时,它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利润为矩形OAPC的面积 (OAPC为直角三角形内的最大内接矩形)。
当B寡头加入后,A的销售量仍为OA,市场剩余的需求量为AB,这时B供给AB的一半,即AH就可获得最大利润。当B供给AH时,总供给量增加到OH,因此,价格下降为ON。这时,A的收益及利润减少为矩形OAKN的面积。
第二轮开始时,假定A认为B会保持销售量为AH,A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就要按市场剩余需求量(OB-AH)的一半供给,A的销售量减少了[(OB-AH)的一半小于OB的一半]。这样,B供给的数量就增加了,B根据A减少销售量的行动做出的反应是增加自己的销售量,B供给的数量会大于AH。在双方对对方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中,A的产量逐渐减少,B的产量逐渐增加,直至两个寡头平分总供给量为止。这时,它们的总销售量将为OB的2/3,每人各为OB的1/3。
根据双头理论的古诺模型可以推导出,当有n个寡头时,总供给量为市场需求量的n/(n+1),每个寡头的供给量为市场需求量的1/(n+1)。
(二)斯塔克伯格模型
在双寡头厂商的竞争中,两个厂商并不总是同时做出它们的产量决策的。斯塔克伯格研究了两厂商之一如果先决定自己的产量,然后是另一个厂商看到对方的产量后才做出它的产量决策的情况。他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行动的厂商会获得一种利益。理由就是先宣布就造成了一种既成事实——不管你的竞争者怎么做,你的产量都是大的。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你的竞争者就必须将你的高产量水平作为给定的,并为他自己定一个低产量水平。如果你的竞争者生产一个高的产量水平,这就会将价格压低,你们双方都会亏损。所以除非你的竞争者把争取平等看得比赚钱还重要,否则他生产一个大的数量是不合乎理性的。
古诺模型和斯塔克伯格模型是寡头垄断行为的不同代表。哪种模型更适合些,取决于不同的产业。对于一个由大致相似的厂商构成,没有哪个厂商具有较强的经营优势或领导地位的行业,古诺模型大概要更适用一些。另一方面,有些行业是由一个在推出新产品或定价方面领头的大厂商主导的,大型计算机市场就是一个例子,其中IBM就是领导者。此时斯塔克伯格模型可能是更符合实际的。
(三)斯威齐模型:拐折的需求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对某些行业(如钢铁、煤炭业等)在较长时期内价格比较稳定,即具有黏着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斯威齐模型。斯威齐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当一家厂商主动提高价格时,其他厂商不会跟随涨价,故其市场销售量会大大减少。相反,当它主动降价时,其他厂商也会随之降价,从而使销售量增加很少。因而,该厂商面临着一条拐折的需求曲线。
dd(AR)就是拐折的需求曲线,该曲线在K点拐折,将需求曲线分为两段。MR是边际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即需求曲线)下方,所以也从K点分为两段,在需求曲线d的拐折处K点,边际收益曲线出现间断点。边际成本曲线MC1与MC2和边际收益曲线MR相交决定了产量为OQ1,价格为OP1。边际收益曲线MR的那段垂直的虚线表明,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具有稳定性。在边际成本MC1与MC2之间,尽管成本变了,但价格并不变。只有在边际成本变动大,从MC2增加到MC3时,才会引起产量减少为OQ2,价格上升为OP2。所以,很多寡头垄断厂商一般不愿带头变动价格。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行业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比较稳定的原因。
拐折的需求曲线解释了寡头市场上价格具有刚性的原因,但并没有说明寡头市场上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寡头市场上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四)价格领导模型
价格领导模型又称价格领先制或价格领袖制,是指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由某一个寡头率先制定,其余寡头追随其后确定各自的价格。根据价格领导厂商的具体情况,价格领导可分为两种类型:
1.晴雨表型的价格领导
晴雨表型的价格领导是指晴雨表型厂商依据市场行情首先确定能够合理、准确反映整个行业成本和需求情况变化的价格,其他厂商按这一价格对自己的价格进行调整。晴雨表型厂商未必是行业中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厂商,但它往往熟悉市场行情,能代表其他厂商的意愿,所以能成为其他厂商追随的目标。
2.支配型的价格领导
支配型的价格领导是指市场销售份额较大、地位稳固、具有支配能力的大厂商,根据自己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和其他厂商希望销售的全部产量来确定和变动价格,其他中小厂商则以这一价格为准绳,按照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原则确定均衡产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厂商可以出售它们所能提供的全部产量,市场需求量与小厂商产量的差额完全由支配型厂商提供。
(五)卡特尔勾结定价模型
卡特尔勾结定价模型又简称为勾结定价,是指各寡头勾结起来共同协商定价。各寡头之间进行公开的勾结,组成卡特尔(卡特尔是寡头的价格联盟)共同协商确定价格。例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就是这样一个国际卡特尔。卡特尔共同制定统一的价格,为了维持这一价格还必须对产量实行限制。但是,由于卡特尔各成员之间的矛盾,有时达成协议也很难兑现,或引起卡特尔解体。在不存在公开勾结的情况下,各寡头还能通过暗中的勾结(又称默契)来确定价格。
三、寡头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
寡头垄断在经济中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各寡头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产品,这就成为寡头厂商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最后,寡头厂商实力雄厚可以用巨额资金与人力来进行科学研究。
但是,寡头垄断也有缺点。这就是寡头之间的勾结往往会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福利。同时,过分制造产品差别和广告的非价格竞争,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一)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1.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是指寡头企业在综合考虑产品成本和市场情况的基础上,为自己的产品确定一个相对于竞争者而言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以产品的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盈利目的。价格竞争是依靠低廉的价格争取销路、占领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竞争形式。当一国或企业与另一国或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性能、效用、样式、装潢、提供的服务、生产者的信誉、广告宣传等各方面都相同或无差异时,国家或企业只有以低于其竞争对手的价格销售产品,方能吸引住顾客,使自己的产品拥有市场。实际上,这种形式的竞争是很少见的,因为产品的有形和无形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竞争的效果。
2.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是指在产品的价格以外或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寡头企业借助于产品有形和无形差异、销售服务、广告宣传及其他推销手段等非价格形式销售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竞争形式。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单靠价格竞争很难取得超额利润。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使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因而,非价格竞争就成为扩大商品销路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方法有:①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的质量、性能、包装和外观式样等。②提供优惠的售后服务。③通过广告宣传、商标、推销手段等造成公众的心理差异等。非价格竞争是垄断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价格刚性
价格刚性是指微观价格水平具有易升难降或居高不降的属性,以及价格总水平从长期来看具有刚挺向上的运动规律性。简单地说,就是价格在确定后就不易变动的现象,即价格缺乏弹性。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市场竞争被垄断所替代,出现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因此物品的价格是由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操纵的,因而形成了价格“刚性”,即价格在确定后不易下降,导致物价经常处于较高的指数上。按照价格学原理,当产品成本下降,或者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应随之下跌。但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当国家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即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或者企业间在竞争中回避价格竞争,或者企业通过降低价格不能达到扩大销售和增加利润时,都使价格刚性的存在有了条件或成为可能。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