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落彩虹———跃峰渠纪实

2018-04-15 作者: 张培良
天上人间落彩虹———跃峰渠纪实

李万增

近日邯郸新闻报道称:“邯郸人造天河”跃峰渠35年供水80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远超“世界八大奇迹”的河南红旗渠。Www.Pinwenba.Com 吧

面对此条新闻,再次勾起我对跃峰渠的思念,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从心底浮现,夜不能寝,食不甘味。为表达我对建设者的怀念敬佩之情,写下这篇纪实。

民心的呼唤历史的使然

邯郸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渊源流长的燕赵文化,繁衍了勤劳智慧的燕赵儿女:这里是磁山文化的发祥地,荀子、鬼谷子的故乡,秦始皇的出生地,西门豹投巫治邺的故事妇孺皆知,蔺相如廉颇将相和的佳话无人不晓,“程婴救孤”“将相和”是我国戏剧舞台上的传统剧目……战争年代,一二九师司令部设在涉县的赤岸村。刘邓大军在太行山上、漳河两岸、铁路沿线、千里平原摆下了杀敌的战场,歼灭了日蒋大量顽敌,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邯郸不但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两白———小麦棉花誉满天下;两黑———煤铁闻名遐迩。开国领袖**十分看重这里,多次来邯视察,并于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四日做出了“邯郸是要复兴的”、“很有希望建成大钢铁城”的指示。地理位置重要,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特别是旱灾频发。据明成祖六年(1470年)至1980年的511年历史记载,自然灾害339年,占663%,其中主要是旱灾。又据磁县县志记载,自民国6年(1917年)至1980年的58年中,自然灾害有46年占80%,其中主要是旱灾。

为了落实**的指示,根据干旱缺水的实际,大家认为“邯郸要振兴,水利须先行”。1965年**邯郸地委、专员公署作出兴建跃峰渠、从漳河引水的决定。之后,组织勘测设计人员挺进太行山,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经过两年的选线、定线、勘察测量、计算制图、规划设计,提出了《邯郸地区跃峰渠总体规划》。规划在水文部分指出:根据资料统计漳河平均年过境水量为16.11亿立方米,其中清漳河为4.26亿立方米,浊漳河11.85亿立方米。除上游年均用水2.2亿平立方米外,可有近14亿立方米的水可供引用。

规划在工程部分指出:洪区总体规划包括引渠、总干渠、分干渠、支渠等。引渠水15.45公里,引水5秒立方米;总干渠长58.7公里,引水20秒立方米。年引水能力3~4亿立方米。由于历史的原因,工程当时没有上马。

七十年代初,邯邢基地上马,当时定的规模年产钢200万吨,铁500万吨,职工家属达10万人,形成一个钢铁城。要实现上述目标,各种配套设施必须跟上,其中水是突出问题。因为根据当时水资源计算,年缺水4亿立方米,必须开辟新的水源,兴修跃峰渠成为首选。这样跃峰渠既是地区水利工程,又是为邯邢基地服务项目,得到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所以说:跃峰渠是一项顺天意得民心的工程,是人心的呼唤,历史的使然。

漳河之畔春雷响千军万马战太行

兴建跃峰渠遇到两个难题:一是资金困难;二是水利矛盾难处理。漳河属于冀豫两省界河,在界河上修工程必须经两省协商报水利部批准,这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

为了积累经验,听听各方面的反应,决定引渠先行一步。决定由涉县组织当地群众施工。地区以“山区建设工作组”的名誉予以协助。我们是1973年10月18日抵达涉县西达公社的。工作组8人,分别负责施工、后勤、宣传、保卫等工作。

引渠从三省交界的天桥断至合漳公社的台庄,全长52华里,分别有两个引水口,设计流量由5秒立方米增至15秒立方米。1973年冬,4500名民工在浊漳河左岸摆开战场,他们自带工具,自带干粮,自烧白灰,自制炸药,顶着星星上工,伴着月亮下山,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斗风沙,战严寒,用13个月的时间完成36个月的工程,提前把浊漳河水引入清漳河的总干渠进水闸。

群众高昂的热情,冲天的干劲,较快的工程进度,促使地区和基地领导下决心:尽快上马全线开工。随即于1974年秋邯郸地委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做出兴建跃峰渠的决定,并成立跃峰渠指挥部,由时任地区财办主任的李鸣魁同志任指挥长、党委书记。1975年1月7日地委召开四县一区即武安、涉县、磁县、邯郸县、峰峰矿区和地直有关部室委办局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提出各县组成民工团,以军事化编制进驻工地,地县直要做好后勤供应。春节过后8万大军在太行山上漳河两岸摆开战场,加上后勤号称10万大军战太行。

当时的场面十分感人:母亲送子去修渠,妻子送郎上工地,党政军民齐参战,各行各业总动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跃峰热”。但要从群众发动的广泛深入、群众热情高涨踊跃、工作成效的显著等方面评价,当属矿区。

工地上参战的四县一区十万儿女在极其艰苦的施工、生活条件下,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逢山穿洞,遇沟架桥,日以继夜,浴血奋战。后方供给一切服务、服从于工地需要,做到需之必供,不误工期,技术人员吃住在现场,随时解决施工难题,机关、厂矿、部队、企事业单位分段承包工程……经过三年的苦战,在缺水缺电缺吊装设备和风动工具、运输工具的情况下,用一锨一镐、钢钎、铁锤钻透了54座山峰,跨越49道沟壑,完成1325.39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开挖浆砌任务,终于在1977年9月将漳河水导入滏阳河,实现了邯郸人民多年来“引漳入滏”的愿望。

亲切的关怀无私的支援

跃峰渠的建成是全区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也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的结果。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为跃峰渠的建成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大量的心血、无私的贡献和支援。

1977年5月20日,省委书记刘子厚带领省直有关部门40人,视察了十里洞、险峰渡槽等工程。他高兴地说:“土法上马好。各行各业参战说明大家积极性高,这个工程很宏伟,一定建设好。”省委副书记王金山多次听取汇报,几次到工地视察。1975年6月16日,他带领省革委常委王常柏、省计委主任兰凯明、省建委主任刘英、省农办主任丁连馨、省水利厅厅长张子明、邯邢基地领导付义刚等同志,听取指挥部关于总体规划和前段施工情况的汇报后,表态说:“这个工程宏伟,群众干劲很大,形势很好,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兴建跃峰渠要集中领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注意安全,省水利厅要把建设跃峰渠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安排。”6月24日王金山同志、吕玉兰同志再次来工地视察,在与邯郸地市委领导讨论后,决定将引渠流量由5秒立方米增至15秒立方米;总干渠由20秒立方米增至30秒立方米,争取用三年时间,完成工程建设。1979年8月6日王金山同志身体欠佳,带着氧气瓶视察柳条渡槽、新坡渡槽、张二庄分水枢纽。他讲了五条意见:①这个工程很好,是顶着“四人帮”搞起来的,要宣传跃峰渠;②工程技术人员可以评职称;③水电站由水利部门管理这样才能自给;④加强管理,提高效益;⑤注意收水费。建渠期间,省委副书记尹哲、吕玉兰等同志也到工地视察,省市直各单位都给于大力支持与关怀。

地委书记李维新、副书记罗成德、李文惠以及革委副主任丁炳南等同志,市委书记岳岐峰、副书记刘相友等同志多次来工地解决问题。

据记载,国家、省、市领导来工地视察的有:军委副总参谋长上将李达、北京军区副政委万海峰、水电部副部长张继农、国家建委副主任吕克博、农业部副部长朱熔、中国驻法国大使张越、美籍华人龙宝良等。另有日本、苏里南、挪威、玻利维亚、柬埔寨、也门、巴基斯坦、荷兰等30余个国家的代表团参观了跃峰渠,这都极大地鼓舞了民工的士气,促进了工程建设。

各有关单位给予工程无私的支援,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邯邢基地每年支持400~500万元,地区财政系统、粮食系统、供销系统、工交系统、水利部门等都尽了力,作出贡献。

物质成果显著精神成果丰富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迎来了跃峰渠通水典礼的日子。1977年9月15日这一天,四县一区的民工代表和当地群众,手持彩旗,敲着锣鼓,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来到张二庄分水岭上的大会现场。广场内、山头上聚集数万人,场面十分壮观。省革委副主任朱理治为通水讲话,驻邯部队首长和邯邢基地领导表示祝贺。上午10时许开闸放水,一股清流越过渡槽直奔分水枢纽,立时渠水满槽。海军驾驶的冲锋舟在盘山的渠水中荡漾,激起层浪花。围观的人们欢呼跳跃,高兴地说:“太行山上行帆船,真是换了人间!”。有人写道:跃峰渠是:一渠水一渠粮;一渠社会主义的蜂蜜,一渠入口的糖浆,欢乐的太行人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呀!因为这是他(她)们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创造的成果。跃峰渠的建成并投入运行,不但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且创造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和精神财富,培养了大批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些财富主要表现在:

一、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和意志增强

在兴建跃峰渠工程中,跃峰人在无水、无电、无路、无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就是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逢山开路凿隧洞,遇沟架桥建渡槽,在山头建起一条“人造天河”。实现了邯郸人“引漳入滏”跨流域引水的愿望。面对此浩大的工程,他们写下了“导洪入海历代颂夏禹、引水上山今朝胜古人”豪迈的诗句。喊出了“跃峰战士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声音。实践使他们认识到,在**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过不去的通天河,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坚定了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和意志。

二、艰苦创业精神的普及提升

跃峰渠建设是在施工条件、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工基本是靠原始工具肩扛人抬,用钢钎铁锤打凿。就生活条件讲,当时规定:每个工日补粮1斤2两,主要是玉米面和高粱米;每个工日补4角钱,要想多挣工日吃饱肚子就必须加班加点的干活。所以民工多是顶着星星上工,陪着月亮下山,除了睡觉就是干活,每天干活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的为节省时间和体力,干脆在山上搭个窝棚,在山洞里铺个草毡安身。他们风趣的说:“半山腰间搭窝棚,老虎洞里安锅灶”、“盖着天铺着地,高粱玉米来充饥,采把野菜来调剂”。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昂扬的战斗着,快乐的生活着。在施工现场,在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写着:“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豪言壮语的口号。可以说,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跃峰人的精神风貌和主流意识。

三、团结协作风格的大发扬

“党政军民齐参战,千军万马战太行”,是当时建设场面的真实写照。在共同的战斗中,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工农关系、各行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加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事例层出不穷,最感人的是“险峰渡槽”的建设过程。

按照任务分段顺序,“险峰渡槽”归属矿区承担,鉴于矿区石匠少且缺乏高空切割经验,矿区请求调整项目。指挥部研究后决定由武安援建。武安团虽然感到任务重,但考虑到兄弟团确有困难,还是接受了任务,积极投入施工。

险峰渡槽是当时华北地区跨度最大的砌石拱型结构,全长212米,主拱跨106米,相当赵州桥的三倍,地面距拱最底部28.7米,顶部距地面33米。

为建好这项关键工程,武安县组织1500人的专业队伍,开采锻造了98种规格268万块石料,用14.48万方土料,层层碾压做成胎膜。自1975年11月动工,到1976年9日竣工历时近一年,在没有钢材木材支架的情况下高标准完成任务。渡槽像一道彩虹将距马山和莲花山联结起来,十分壮观,成为跃峰渠上一道靓丽的风景。1977年5月20日,省委书记刘子厚带领40人的参观团,站在渡槽旁高兴地说:“土法上马好,群众积极性高,这个工程很宏伟,要宣传它,支持它……”

为了跃峰渠早日建成通水,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商业财贸等系统给予大力支援。峰峰矿务局承建了“煤海渡槽”,邯钢承建了“工农渡槽”,商业售货员、学校老师也承包渠段,所以说,跃峰渠既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凯歌,同时也是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的赞歌。

四、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促进全市水电事业发展跃峰渠属于国家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在山区兴建如此大的水利工程,要山水林田路综合规划,灌溉防洪发电科学安排,上下游左右岸做到兼顾照应。这就要求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做到万无一失。

为了节省耕地,缩短输水距离,施工单位建议将绕山明渠改成隧洞,将绕山的河谷改成渡槽,这就必须有精密的设计和高超的控制技术作保证,跃峰渠做到了圆满达到了要求。

峰峰民工团承建的“十里隧洞”,全长5186米。为加快施工进度,在洞的中轴线上开凿25个天井,形成50个工作面,4500名施工队伍,相互都不能透视,完全靠测量人员对高程和角度的控制并与国家测绘联纲。当50个断面打通的时候,接口都非常平顺。大型渡槽的设计和施工都采用砌石和砼结合的形式,既利用当地石料,上部又减轻重量,同时止水效果好。

经过数年的实际锻炼,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在全省技术等级中被评为“甲”字号。在施工队伍中,涌现出千万个能工巧匠及各类水电建设人才,为全市水电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人才保证。

现在跃峰渠已经成为邯郸市一条重要的生命线,每年向城市供水超过一亿立方米以上,且源源不断,数十年如一日。当我们面对这浩大的工程,目睹清澈的漳河水穿山越岭汇入滏阳河进入邯郸市的时候,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想起七、八十年代夜里排队等水的情景,心中涌出一首小诗:

古人无复赵王城,今日邯郸要振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手牵银龙穿山跃,天上人间落彩虹。

重走跃峰渠留影(右一为作者)

跃峰渠是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邯郸地市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数万民工浴血奋战和各行业大力支持建成的,面对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工程,心中涌起对跃峰渠人的无限崇敬,而在倍受崇敬的人中,王金山、李鸣魁、薛好义三同志的形象更高大、更突出、更难以忘怀。

李鸣魁同志生于1916年,武安活水村人。1938年入党。战争年代因保证前线供应做出突出贡献被评为“冀南合作英雄”。六十年代初曾任专员公署常务副专员,主要负责财经方面的领导工作。“文革”中受到冲击和迫害,1974年担任跃峰渠指挥长、党委书记时已年过半百。

作为一把手,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艰苦创业的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超的领导艺术,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跃峰战士,顽强地战斗在造福子孙万代事业中。从下面几件事例中,充分体现其精神风貌和对事业的忠诚。

跃峰渠在安排施工时发生了两件事:一是涉县要求将引渠上延;二是矿区请求调整险峰渡槽施工方案。引渠的具体情况是:原设计引渠渠口在涉县合漳公社的白芟村,涉县要求将引渠延长至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天桥断,渠长12公里。在这里建一座小型水电站可以解张家头公社的提水灌溉、米面加工、副业生产等用电问题。李鸣魁同志认为这是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问题,我们应予支持,带领技术人员现场研究讨论规划设计,现在引渠有两个进水口,即白芟四里坡和天桥断,总长26公里。“险峰渡槽”地处峰峰矿区分工段内。鉴于石匠人员少、缺乏空中施工经验的实际,矿区提出以工换工的方法,请有经验的单位承建。为了落实施工单位,李鸣魁几次到武安与武安县的领导商谈,请求支援。在他真诚的感动下,武安答应承担。

施工中遇到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水利纠纷”。为争夺水源,漳河两岸不断发生摩擦,在跃峰渠施工期间河南不断进行干扰,严重影响施工和我方人员的安全。李鸣魁提出处理问题的原则是不打架,不斗殴,不动武,互利共惠,团结治水。这些原则体现在“黑风口冲坝事件”和“刘秀岩夜袭事件”中。

身现黑风口。浊漳河右岸在盘阳村与玉门口之间有个盘阳河,河口直对左岸涉县白芟村,人称黑风口。1976年一个雨天,盘阳河突然提闸放水,供水从黑风口直冲护村护滩护渠大坝,情况十分危急。为了报复河南村民计划炸毁该闸。正在武安团议事的鸣魁同志立即赶到现场,面对急躁慌乱的村民劝解道:现在的问题是做强我们自己而不是毁坏对方。随即组织干部群众用树木加石头护住坝基,随后用水泥砌石加固坝身,保住护村大坝,保住千亩稻田,保住了引渠安全。这真是任它供水猖狂,怎抵我身坚强。“做强自己”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

夜赴刘秀岩。刘秀岩地处马鞍绝与海乐山之间,是一处陡峭的岩壁。据说是刘秀走南阳时经过此地,尚有“左一箭,右一箭,中间一刀把山断”的印迹。这段总干渠距地面最高,有100多米且很陡,河的对面是安阳县的许家滩。此村对我们施工干扰最甚,常常指使村民过河阻挡。1976年8月4日,有消息说该村夜里来炸渠,磁县民工团也准备了土炮予以拦截,弓在弦上,势在待发。鸣魁同志担心造成人员伤害,影响两岸关系,连夜奔赴刘秀岩,劝导民工不要使用火攻材料,不要伤人。同时用喊话方式劝导村民不要做有损两岸关系破坏工程建设的事。对方知道我们早有准备,没敢轻易妄动。鸣魁同志在工地上一直呆到天亮。

李鸣魁同志生活十分简朴,对自己要求很严。当时规定参加跃峰渠建设的干部每人每天补助粮食二两,菜金2角。粮食搭配,粗粮占60%,日常生活早晚玉米面粥,中午一顿细粮,这种生活长年累月均如此。鸣魁同志虽然年过半百,指挥部的一把手,从不特殊,与大家同吃同住。鸣魁同志住的十分简陋。指挥部曾三迁办公地点,先是在涉县的西达公社,中期在磁县都党,后期在矿区的军队仓库,均是借住。五年多时间没盖一间办公室、宿舍,大家都是集体住宿。鸣魁同志一间陋室集办公、议事、会客、睡觉四合一。就是在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作为总指挥的李鸣魁同志,从施工到后勤、从安全到保卫、从民工教育到干群关系、从工地生活到伤亡安置……工作千头万绪,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透支式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突显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忘我的精神。

跃峰渠经过总干渠分水枢纽,五条支渠从东南到东北像把扇子将矿区覆盖。总干通水极大的激发了配套热情。区委领导充分认识到这是改变矿区面貌的极好时机。以薛好义为书记的区委和区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制订水利规划,动员各行各业参加水利建设,形成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水利网,使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行文至此,感慨万千,不仅深思:

跃峰渠建成,体现了邯郸人民创业精神,团结协作风格,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是事业成效的关键。如果我们的干部能像王金山、李鸣魁、薛好义那样,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把老百姓期盼的事办实办好,何愁邯郸不振兴。

跃峰渠建设已经过去三十多年,想起那峥嵘的岁月,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写出上面一些回忆,表达对跃峰渠建设者们的怀念与崇敬(作者曾任邯郸地区跃峰渠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党委副书记)2012年10月30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