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闪光

2018-04-15 作者: 张培良
青春闪光

吝起星

一个清朗的早晨,白土村西北的土岗上红旗招展。Www.Pinwenba.Com 吧峰峰矿区民工一团党委在这里召开庆功大会,给一个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青年荣记三等功。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一位虎实实的青年走向台前。他憨厚的脸上泛着红光,闪闪发亮的眼睛里迸放出青春的光彩。

他就是峰峰矿区王看公社岗头大队的青年董光柱。

一九七五年四月十四日,十七岁的董光柱和他的战友们在锣鼓声中,带着贫下中农的期望,踏上了兴建跃峰渠的征途。面对耸立的群山,光柱暗暗立下了誓言:愿为人民献青春。

四月的夜,分外幽静。月亮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天空,向大地散射着银色的光华。珍珠似的露珠从梧桐树嫩绿的叶片上悄悄地滴落下来,时间已指向一点了,电灯下,董光柱还捧着**语录,孜孜不倦地学习着。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个个金色大字在他眼前闪着亮光。下午,营里召开了传统教育大会,党总支书记向大家作了传统报告,那铿锵有力的话音还一直在他耳边回响:“我们革命战士,就是要继承革命前辈的事业,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大干社会主义,踏着先烈的脚印前进,当好**战士。”他沉思着,怎样干才能学好英雄,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战士呢?

指导员查铺来了,关切地问:“柱子,还不休息啊?”

“睡不着啊。”

看看他那布满红丝的双眼和桌上的**语录,指导员顿时心里一热,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这就是那个见了面就拉手让讲革命故事的小柱子啊,指导员是看着他长大的,对他最了解。董光柱在学校是优秀学生,不仅学习认真,而且经常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助人为乐、热爱集体,从小就培养一心为革命的**精神。十四岁他上高小的那年秋,一天下午放了学,他听说队里一只羊丢了,连家也不回,背着书包就去找羊。直到别人吃罢晚饭,他才从偏僻的老龙湾里把羊找回来。初中毕业后,在生产队里,他把吃苦当光荣,担土整地,他挑上最大的筐还装的上尖。夏天,脱粒小麦又脏又热,可他每次偏爱站在机器前,弄得浑身又是汗水又是泥。党支部发现了这棵好苗子,从各方面关心他成长,董支书多次和他谈心,进一步启发他的阶级觉悟,不到两个月,贫下中农就推荐他当上民兵副排长。这一次,一听说修跃峰渠,他左缠右缠,非来不行。

指导员回想着以前的事儿,心里禁不住说:小光柱这可是正在成长的幼苗,需要进一步施肥浇水啊。他慈爱地看看董光柱,语重心长地说:“光柱啊,要做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士,那就要胸有**大目标,那就要遇见困难挺起胸,关键时刻敢冲锋。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千难万险不屈服,生死关头敢献身。”

小董对指导员的话感到格外入耳,他不住地点头,一句句记在心里。他扑闪着那一对黑亮的眼睛,兴奋地望着指导员,响亮地说:“指导员,你放心吧,我一定当贫下中农的好后代,做**战士!”指导员伸手拍了拍光柱的肩头,赞许地说:“好后生,我相信你!”

月亮已经下去了,天上的星星晶莹明澈。光柱站在窗前,望着闪闪发光的北斗星,心情格外激动……其实,自从来到跃峰渠工地,董光柱这个优秀的年轻人已经经受了多次考验。

———十里隧洞的战斗打响了。跃峰战士在十里长的渠线上摆开了战场,山头上,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半山腰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劈开太行引漳泉,造福人民万万年”的巨幅标语,闪耀着马列主义、**思想的光辉,表达了跃峰战士和广大贫下中农的雄心壮志。工地上热火朝天,群情激奋,歌声号子声当叮当的打钎声,此起彼落,气壮山河。

随着董光柱手茧一层层增厚,天井一天天在加深。八号天井已经开始了隧洞掘进。这天,井下放了炮,鼓风机开了好久,炮烟却一直不上来。大家断定是井下鼓风机风袋出了故障。可望望井底,浓烟滚成一个团,根本下不去人。

烟上不来咋施工啊?时间一分一秒地飞逝着,大家心急火燎的。

光柱急得直挠头皮,额上青筋直暴,猛然间,他仿佛看到革命前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挥着战刀、高喊口号冲进敌阵。他只觉得胸腔里热血沸腾,于是猛地跳到井口,喊道:“班长,我去排除故障!”

“哎呀,下不去人,里面有烟啊。”有人劝说。

“怕啥,就是刀山火海也要闯一闯!”

说着他就坐上大筐下到井里。井下浓烟滚滚,啥也看不清。炸药味呛得眼泪直流。他像侦察员一样仔细搜索着,很快发现是井顶上一节风筒袋脱落下来。他踮了踮脚,够不到,他隐约看见近处有两只大筐,急中生智,便把两个筐拖过来,上下一扣。他站在上面,咬着牙使劲把两节风筒拉到一起对接住,顿时,大风呼呼地吹过,风袋哗啦啦地欢响,浓烟翻滚着向他身上脸上卷过来,一个劲地往鼻孔里、眼睛里钻,嗓子眼象火燎一样难受,脑袋涨得嗡嗡疼。但是他不能松手,如果一松手,风袋就会重新脱落。这时,他想起董存瑞冒着枪林弹雨,冲到敌人碉堡下,勇敢地举起炸药包。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持啊再坚持,始终没有松手。

烟,吹尽了,董光柱成了一个土人,脸也变得蜡黄,头晕得好几个人扶着都站不住。见这种情况,大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可他说:“怕啥,这和董存瑞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呢。”

———俗话说,腊月天,没好脸。冬日的严寒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困难也最能锻炼人。

一天夜里,天空灰蒙蒙的,乌云遮盖了山头,一阵冷风吹过,飘起了雪花。这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一夜都没有停,漫山遍野,都是白茫茫的。绞车架上冻了足有二尺多长的冰凌。呼呼的西北风卷着雪团,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毫无阻拦的向着人们示威。一个民工说:“今天在井上干可要吃冰棍了。”光柱想:“雷锋同志一贯吃苦在前,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今天正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锻炼自己为革命吃苦的好机会啊。”

到了工地,他破例地提出:“连长,我今天站井口。”

“光柱,你还是下井吧。”

“不,今天我穿得太厚了,到井下干活儿笨得不行。”连长点了头,董光柱留在了井口。

天空,雪花飞舞,大风一个劲地刮,好象要和董光柱较量似的。井台上雪雾弥漫,风裹着雪粒,打得人连眼都睁不开,脸上象刀割一样生疼。冷风一个劲地往脖子里、衣袖里、裤腿里钻。

董光柱坚强地站在井台上,井下要的东西,他分秒不误地取来。他还不时地挥着扫帚,把井台扫了又扫,手指冻得伸不展,他搓一搓,脚趾麻木,他跺跺脚。这时,连长从井下上来了,对董光柱说:“快下去暖和暖和,看冻成啥样子了。”他摇摇头,倔强地说:“不!我顶得住,我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

下午,风雪渐渐住了,望着灰白的天空,董光柱脸上露出了轻蔑的微笑:“鬼天气,跃峰战士的骨头没有软吧!”

———有一天,下班时间要到了,可洞里的一个瞎炮还没有排除。有人提出说:“留给下一班掏吧。”董光柱说:“炮是咱们装的,情况咱们熟悉,留给下一班更危险。不能走,一定要把瞎炮掏掉。”

确实,排瞎炮又困难、又危险。装炮时,堵炮口用的是白土,为了保证炮效,总是把白土捣得紧紧的,而排瞎炮的第一关就是要掏掉这一层白土。炮眼里有炸药还有雷管儿,雷管是灵敏的引爆装置,弄不好,一旦捅着就要发生爆炸。

董光柱让大家在洞外等着,自己提着土电灯,坚定地走进洞里。

这是个底炮,只见他往地上一爬,先使劲用掏棍捅了捅,觉得非常硬,拿灯一照,只捅了个小白点。“你硬,看看今天谁硬。”他刷地甩掉上衣,干了起来。二十分钟过去了,光柱干的浑身是汗,掏棍把手心磨得火辣火辣地疼。量了量,挖了才二寸深。这一层土至少也有七、八寸深,照这个速度,啥时候才能掏完呢。“这个硬东西也可真难对付。”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忽然觉得脚下踩着了什么东西,软绵绵的。拿起一看,是一块湿泥。他“啪”地一声甩在洞壁上,泥浆溅了他一脸,他生气了,骂道:“这个软东西也这么难对付。”转念一想:“这泥软,是因为潮湿,如果往炮眼里浇上水,那白土不就变软了吗?”他高兴了,马上找来了水,往炮烟里一浇,稍停一会儿,用掏棍一插,哧地下去一截。行!他一鼓作气,掏出了这层白土,往下就是雷管和炸药了。

接班的同志来了,一个班长对他说:“光柱,让我们掏吧。”

“不行,已接近雷管了,雷管的位置我熟悉。”光柱回答说。

“要不,你先歇歇,瞧你热的。”

“不!那就耽误时间了。你们快离开危险区。”董光柱顺手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又爬在地上。

隧洞外,同志们一张张严肃的面孔,一双双关切的眼睛注视着洞里。气氛非常严肃、紧张。

董光柱此时非常谨慎,两眼直瞪瞪地望着炮眼,把掏勺小心地塞进去,一点一点地往外掏炸药。他深知,这时偶有一点儿疏忽,就会带来莫大的损失。他暗暗鼓励自己,决不能慌张,一定要沉住气。豆粒大的汗珠一串一串地从他脸上滚下来。

“好家伙,你到底出来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排除了瞎炮。董光柱笑着走出洞口。大家一起涌上去,紧握着他的双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九月初的一天,营党总支召开了“大干三十天,向国庆献厚礼”的动员大会。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决心书象雪片一样飞往营部,纷纷表示:要拼命干,创高产。董光柱在给党总支的决心书中写道:“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战斗任务,为了修好跃峰渠,我不怕千般苦,愿闯万重险。”

天井里,热火朝天,战士们汗流满面,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董光柱他们班共打成了十五个炮眼,很快装上炸药。点这么多的炮,这还是第一次。连长和全班同志商量了一下,为了提升安全,必须是一个人点为好。这可是相当危险的活儿,谁去完成呢?这时,董光柱挺身而出,说:“连长,我来点。”望着勇敢坚定的董光柱,连长深情地说:“今天点炮,不比往常,要沉着细心。万一点不完,马上升井。”

“坚决完成任务!”董光柱响亮地回答。

大家目送着董光柱下到井底。他提着土电灯,先把各个炮位检查一遍。然后,把十五根炮捻按五根一束,分成三组,然后撕开捻头,用灯一点,炮捻咝咝地燃烧。他很快点完了第一组,第二组也要点完了,突然,一根炮捻“唰”地窜出了一股火,把土电灯吹灭了,井下漆黑一团,那点着了的十根炮捻“唰唰”地喷着火舌。

井上的同志一见洞里灯光熄灭,不知出了啥事,大家屏住呼吸,十几双眼睛直定定地望着井下。绞车司机马上发动了电动机,手紧紧地握着离合闸把,只要一有信号,绞车马上可以开动。大家计算着,导火索只剩下三分钟燃烧时间了,还不见光柱打信号。井上的空气刹时紧张了。同志们焦急地望着连长那严肃的面孔,怎么办?连长的脸绷得紧紧地,又一次朝井下喊道:“董光柱,快升井!”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董光柱非常镇静,沉着,听到同志们的喊声,心里滚来一股暖流。他考虑着,还剩下五根炮捻没有点着,如果上去,这一茬炮就要完全报废,同志们的汗水就会白流。“不能上!一定要全部点完。”他暗暗说。这时,土电灯已经熄灭了,身上又没有带着火柴,向井上要吧,一计算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再有两分钟炮就要爆炸。看看脚下那点着了的炮捻象十条火蛇一样,争先恐后地向炮眼爬去,他急得出了一身汗,忽然灵机一动:就用它点。他飞快地抓起几个正在燃烧的炮捻,迅速点燃了最后五个炮。

董光柱刚一上到井口,随着就是一声惊天动地的轰响。“好险啊!”大家长长出了一口气,一起围着光柱听点炮的经过。连长又是生气又是亲热地给了他一拳,“你这犟小子。”

在党的教育下,在跃峰渠激战的熔炉中,董光柱成长起来了。他迈着坚实的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思想的高峰攀登。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夜里,天空星斗闪烁,工地上灯火通明。董光柱大步跨上井台,威武地站在井口,指挥绞车提升着一筐筐的石渣。随着绞车的轮子转动,他浑身热血在沸腾。他忘不了那苦难的家史,在旧社会遇上旱年,地主恶霸霸占水源,田里颗粒不收,他全家逃荒要饭。爷爷饿死在外,四叔丢在山西,三叔和五叔被迫送给人家,一家人四分五散。他忘不了连长经常给他讲革命前辈同敌人浴血奋战夺江山的故事,他也忘不了修渠之前老支书和乡亲们的嘱托。望望巍巍的东南岭,他思潮翻滚,这是革命先烈撒过鲜血的地方啊。今天,我们要用汗水把它描绘得更加壮丽。

这一天,工程进行得很顺利,凌晨五点半钟,井里只剩下最后几个障碍,老民工申金柱让大家先上井,自己来清除。

望望井底的申师傅,光柱心里一阵激动。

申金柱对打井施工有着丰富的经验。岗头大队五眼机井都有他洒过的汗水,东武仕水库、大峪料场上留下了领导和群众对他的赞扬。他一人顶三人干,两期工程都得到了先进生产者的奖状。来到跃峰渠工地后,更是兢兢业业为施工日夜操劳,他耐心传教青年们技术,使全连百分之八十的人员都学会了打眼放炮。更重要的是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儿,遇到危险就敢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更使董光柱敬佩。七月间,大雨连续下了七天,天井里淋头水不停,塌方把井下护身架也砸坏了,如果不及时修好,就要影响施工,可是井下太危险了,碎石乱渣是一个劲地往下掉,怎么下人呢?这时,申金柱嚯地站出来,响亮地说:“我下!”在井里用大绳吊了足有三个多小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冒着随时都有被砸伤的危险,修好了护身架。他从申金柱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申金柱也特别喜欢光柱那股犟劲,放炮打眼都爱带着他,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今天,申金柱本是看顶的,却又抱起了风钻下到天井里。董光柱看着申师傅的举动,一股钦佩的心情从心底油然升起,他暗暗赞叹:“多好的师傅啊。”

井下,申金柱抱着风钻,一口气打好了三个炮眼,很快装上炸药,嚓地一声,划着了火柴,炮捻儿迸发出蓝色的火花。老申按响五声铃声,井口的同志们满怀胜利的喜悦,欢快地绞动了土绞车。

然而,意外的事情突如其来的发生了。

老申正升井时,突然绳"脱结,人一下子从离井底八米高的空中摔了下去。大家一片惊呼,都哗地一齐围上井台。瞪着眼趴在井口听听井下,没有动静。三十多米深的井底,只见三根炮捻儿唰唰地窜着火苗,象三条火蛇一样向申金柱接近。井下哪有存身的地方?要是炮一响……大家焦急地喊道:“老申,快,快拔掉炮捻!”只听井下痛苦地呻吟了一声,再也没有声音了。此刻,大家的心都像被铁钩紧紧地揪住了似的。

时间啊,你能不能停一停?

炮捻啊,你能不能慢慢燃?

申师傅啊,你能不能快快醒!

然而,然而无情时间是那么难留,一秒一秒地从人们的心头飞驰而过;燃烧的炮捻是那么狰狞,一分一分地向炮眼处急速靠近;申金柱还是没有动静。

炮捻儿长五十公分,燃烧时间一分钟。今天井下用的是一米五长的炮捻,同志们掐指计算着,时间已经过去两分钟了。

再有一分钟,炮就要爆炸……

十万火急,揪人心肝。

大家顿时感到,一场不可避免的重大事故就要发生。大家急得脑袋仿佛轰地就要炸开了。那高高的东南岭似乎也被眼前的险情惊呆,无可奈何地低下头来。

看着老师傅遇到险情,董光柱心里象刀绞一样难受,眼泪不知不觉从眼角儿淌下来。

怎么办,怎么办?……

“老申,快,快拔掉炮捻!”同志们又一次焦急的呼喊。

“拔炮捻———拔炮捻!”

“拔炮捻”,三个字提醒了董光柱,一个英勇果敢的念头从心底陡然升起:

“下井底拔掉炮捻!”

下井拔炮捻,这多么危险啊。此时此刻,董光柱想到的是战友的生命,丝毫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安危。他想的是黄继光奋不顾身堵枪眼、罗盛教舍己救人跳冰窟……一个个**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他脑海里闪现。“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的教导鼓舞着他,只见他飞速上前,到井口抓住绳",瞪着闪亮的眼睛,连声高喊:“快,快卸我下井!”

到三十多米的井下,排除正在燃烧的炮捻,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同志们关切地望着董光柱。

“光柱,你,这危险啊!”

“不要管我,救老申要紧!”

“不要管我”,这声音气壮山河,如雷震天!这声音字字千钧,落地有声。看着这勇敢的小伙子,东南岭不禁肃然起敬,同志们严肃的面孔滚着泪花。

土绞车飞快地转动着,董光柱急速下井。

每下一米深,都要增加一分危险,看着大绳飞快地下降,大家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人人的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

大家仿佛今天才认识董光柱似的,在他那瞪大的眼睛里$放出朝气蓬勃的青春火花,在他那崇高的行动里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董光柱到了井底。险情更加怕人。

申金柱右腿已经摔断,听到同志们的喊声,挣扎着刚刚拔出炮捻,剧烈的疼痛又使他昏过去了。炮捻连着雷管缠绕在他身边继续燃烧,眼看只剩下鳰把长了。

再有几秒钟,雷管就要爆炸!

申金柱还是昏迷不醒,危险迫在眉睫,情况惊心动魄!

这几秒钟,在时间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此时此刻,这几秒钟决定着战友的生与死。在这几秒钟的瞬间,敢不敢冲上去,是对一个革命者的严峻考验!

然而,用**思想哺育的董光柱,一颗红心,浑身是胆。面对着生死考验,他面不改色,身不后退。只见他奋不顾身,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扑上去,一把攥起燃烧的炮捻,掐灭火舌,再噌噌噌拽出雷管。眨眼之间,可怕的凶险转危为安,深沉的井底归于风平浪静。董光柱长长松了口气,双手把申师傅抱了起来……一场危险的事故避免了。董光柱用他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行动,谱写了一曲**的颂歌。

巍巍的太行山为英雄昂首致意,滔滔的漳河水为英雄扬波欢唱。峰峰矿区民工一团党委召开了庆功大会,表彰董光柱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整个会场掌声雷动。

董光柱站在台上,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作出了一点成绩,党和人民就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这全靠**思想指引,全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啊。我要把成绩作为新起点,继承革命传统,为革命做出更大贡献!”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千万山岭披上了金色霞光,矫健的雄鹰在天空展翅翱翔。董光柱站在红旗下,朵朵彩霞在他身边飞舞,阳光、红旗辉映着他那红润的脸膛,闪现出灿烂的青春光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