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邂逅神奇的海上流浪民族

2018-04-15 作者: 扶琴扶琴
第六十九章 邂逅神奇的海上流浪民族

另外一种忠于现实的方法开始被人们接纳,过去与辛辰苍竹一起埋怨辛锥不该介入基骨人与土屯升人之间的纷争而使他们也陷入险境的辛氏家族的后代们一听说要回到大海,个个掩饰不住喜悦,考虑着自己如何脱身,并带走基骨部落仅剩的人,为他们在茫茫大洋中寻找一块生存的土地。尽管希望渺茫,可是怀着同情心的人决定试试运气。

岛上的天气越来越热,炎热的程度超过以往大陆上夏季中最高的温度,这一点也没引起人的注意,就连辛锥也未表示疑虑,认为它是符合天气规律的。一连几天都专注于怎样在土屯升人的监视下运走基骨人。而那位在母亲的子宫时呆了三年多才出生的头生子被辛辰苍竹命名叫辛扬司浩的孩子成日病恹恹的,完全不似辛氏家族的其它人那样健壮,加上土屯升人的虐待,很快就奄奄一息了。

在被土屯升人吃掉之前(土屯升人时常把活人虐待致死,再去食用),辛锥就帮助辛日皋垚避过土屯升人把辛扬司浩带到海洋里,接着,一批又一批的辛氏家族的后代从岛上消失,有所察觉的土屯升人开始警戒。

辛锥急于想把剩下的基骨人弄到海里,苦于他们不会游泳。直到有一天夜里她突然被一阵奇妙的歌声引到海边,见到那群偷偷溜到海里的人与一只会讲人语的全身红色的海豚在一起,它带来了可怕的消息:岛上沉睡几千年的火山就要爆发了,要他们赶紧离开。

辛锥恳求它唤来自己的同伴载走一些老人、妇女、儿童,遭到拒绝。可她不顾它的拒绝,回到土屯升部落悄悄叫醒依然在酣睡的基骨人,试着用心灵交流术(基骨人还没形成语言)告诉一位妇女,要她叫醒大家准备离开这里。可这样人数众多的行动是逃不过魔鬼的眼睛,土屯升部落所有的人都参加了追杀,辛锥告诉韦布火山就要爆发了,让他们一起离开,那些人以为是辛锥助基骨人逃跑的理由,大开杀戒。逃到海边的时候,基骨只剩下二十来个。出乎一切预料,红豚唤来了一群宽吻海豚与普通海豚等在海边。

在看见巴召族之前,辛锥始终在为基骨人的安置发愁。可是那个散斯卡王国的红豚却胸有成竹,它是个疯狂的冒险者,差不多一百岁了,经常游历整个大洋,带着自编的歌曲。在这些歌曲中,散斯卡王国的红豚非常详细的描绘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他途中经过的地方——从散斯卡王国到人鱼国,参宿四星人的金字塔城,再到辉煌的亚特兰蒂斯市,存在他的王国里流传下来用贝壳记载的数千年的预言,全用通俗易懂的英语演唱。

“我们都相信,世界有着定律,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因为地球不会停止转动,夏天之后一定是秋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我们都认为,世界不会改变,大海是蓝的,森林是茂密的,陆地是永远肥沃的,谁也不会想到这种看法的错误,只因我们的生命太短,看不到长久的变化……”红豚美妙悦耳的歌声唱了一路。

到达巴召社村已是黎明时分,象溪水一样清澈的日出照在那些疲惫的人身上。一个早起的小姑娘发现了那群正靠近文塔斯(由6至50条小船组成的社村)的奇怪的人,便扯开嗓门儿大叫,她的尖叫很快惊动了这个社村的大人们,他们拿着铁柄钢钗从各个船舱里钻出来,便望见霞光映射的海洋里仿佛船舶失事后掉在海里的一群人,望见那象火一样领航的红豚。

如果说巴召人愿意冒险让这群来历不明的人上船,那也是由于把他们带来这儿的红豚。经常路过这个文塔斯的红豚喜欢在一群听众中间(巴召人根据红豚的要求把它弄到自己的船上)用自已那人类歌唱家般浑圆的声调歌唱,甲尼华用他那架古老的手风琴伴奏,用水鸭似的大脚掌打着拍子,他的脚指被生出的蹼相连。

船舱做成陆地上的民房模样,两边都装着门,中间开着窗户。舱内置有床被桌椅,桌子上放着昨晚吃剩的干鱼、海菜,冷冷清清的二十条船里一下子涌进那么多人,热闹非凡。时至上午九点半左右,巴召人的劳动时间——下海捕鱼与摘海菜,辛锥也带着辛氏家族的幸存者跟他们一块参加劳动,辛扬司浩与巴召族一个才两岁的孩童被告之和基骨族的幸存者呆在船上,可是他俩用高超的潜水技术打消了大人们的顾忌,允许两个年龄最小的孩子参加捕鱼。

辛扬司浩自己也闹不明白之前在火山岛上奄奄一息的他在水里却是生机勃勃,仿佛身体里充满了力量,辛日皋垚把他放到水里,他就会游泳、会潜水,仿佛天生一般。

意外生还的基骨族妇女与孩子翌日便开始学习游泳,过了多年,他们已经没有耳朵上挂蛇,鼻子上穿兽骨,为了减少露出黑乎乎的牙洞,他们时常闭着嘴唇,完全融入到巴召人的海上流浪生活。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当年在文明社会中地位低下的漂流于大洋之中的民族却顽强的抵挡住了天灾的损害生存了下来。

“曾经,”一位巴召老人哈萨克感慨道,“我们是被文明社会抛弃的一族,享受不到科技带来的任何好处,甚至没有最基本的教育,致使整个巴召民族都成了文盲,成为文明社会中一个名副其实的阑尾。”他还用老年人颤抖的声调讲述巴召族的过往。14世纪住在柔佛沿岸(注:位于马来西亚半岛的南端)的船民受柔佛苏丹的委托,送他的女儿过海去与她的未婚夫苏禄苏丹那里,途中文莱海盗的袭击,公主被掳到文莱苏丹那里,船民害怕柔佛苏丹盛怒,不敢回柔佛,也不敢回苏禄,从此便成了海上吉卜赛。

“如果不是海盗,”老人说,“我们也会象祖先一样安逸的生活在陆地上。”

辛锥觉得这些遭遇正巧避免了他们惨遭覆灭的命运,这些与过去生活在陆地上的萨马尔人同属于萨马尔族的人们终日流浪于海上,漂流于大洋之中,活动在菲律宾最西面的巴拉望岛东海岸延伸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北部的广阔区域。他们在流浪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一个典型的巴召社村由6到50条叫文塔斯的小船组成,每条文塔斯是一个家庭单位,约8人。

整个家庭都参加捕鱼的巴召人连小孩也是超级潜水员。流浪在海上的巴召人只有在死亡时才上岸,他们的坟墓在陆地上。现在,哈萨克是在陆地遭受洪涝以后第一位海葬的自然死亡的萨马尔族老人。亲人把他的尸体放到木筏上,剪一些用纸做的马头鱼超度他的魂灵,然后将木筏放入大海,让木筏漂向气候温和、鱼产丰饶的海域,以慰藉他一生出没风浪里的辛劳。

哈萨克老人的小孙女瓦娜却在祖父的葬礼上溜进辛日皋垚与弟弟居住的船舱内,床上躺着被时间催成少年的辛日皋垚和她才二岁半的弟弟,睡在床里的小男孩完全被睡在床外的辛日皋垚遮蔽了。姑娘轻步的走过去,用指尖触了一下熟睡中辛日皋垚的胸脯,接着,她又用手掌去抚摸,在见到辛日振垚之时她就想这么做了,碍于父母的训斥,她才没敢。

辛日皋垚理解瓦娜的疑惑,怕吵醒了男孩,低声说道,“你出去吧,呆久了会让大人起疑的。”姑娘出去以后,一向无拘无束的辛日皋垚坐在床头发呆,突然羞涩难堪的注意到到身体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他仍停留在儿童时期理所当然的纯真心理发生了影响,由于害臊,他再也不愿在人前走路了,在离开巴召社村之前,他一直呆在海里。

虽然姑娘受到父母的指责尽心竭力的劝辛日皋垚上船,然而,辛日皋垚默不作声的向她表示谢意,只在中午的时候送来自己捕的鱼就再也不露面了。另一天夜里,瓦娜姑娘睡不着觉,老是想着辛日皋垚,同时感到怜悯和需要,她渴望见到他。她被失眠和狂热弄得疲惫不堪。终于在凌晨二点钟左右下海去寻辛日皋垚。大约在巴召社村呆了半年之久,辛锥望见基骨人基本安定,就提醒辛氏家族的后代们是离开的时候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