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教育大突围 五十一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五十一章教育大突围 五十一

万宝强带着自以为很成功的教育秘诀,回到自己的租房。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多少年的教育困惑,似乎找到了可以打开任何难以攻克教育堡垒的武器了,似乎找到了散落在教育草丛里面的灵丹妙药了。他心里的高兴劲儿自然用不着多说。但是,凭我多少年的教育经验来看,在教育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成功的经验,都不是什么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都有它适用的时效。

不管怎么样,王欢成功了。他的成功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万宝强决心好好地改造一下自己,把王欢的学习经验、学习理念,当做自己教书育人的重要指针,认认真真地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行为。尤其在对待自己女儿的教育方面,更要体现“王欢”学习精髓。万宝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走出一条比较成功的教书育人道路。

说实在话,王欢所说的话,对万宝强自己来说是一次挑战,对他的女儿也是一次挑战。因为,他们身上有许多坏习惯、坏毛病并不是说改就改的。譬如,他非常清楚自己教学过程中对差生缺乏耐心,在教学语言方面缺乏幽默,教学板书设计随意性比较大。但是他对自己今后课堂教学很有信心。他也非常清楚自己女儿有任性、懒散、遇事不冷静的毛病,有时对父母的忠告和善意的批评置之不理,甚至还能够产生与父母相悖的情绪。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教学和教育子女的道路,都是非常崎岖的、曲折的山路,必须要自己奋力前行,才有可能走好。他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回避,有很多的问题可以躲开,但是在教育子女方面,做父母是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承受多大的委屈,你都要勇往直前,绝不可以后退的。也就是说,身为人父、人母,是没有任何理由去逃避对子女教育的。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就像太阳普照万物、沐浴万物一样,完全是自己的职责所系,义务所系。这不仅仅是父母良知所在,更是父母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期盼。谁都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它,谁都没有理由亵渎它。每每想起这件事,万宝强就倍感自己身上的责任太大,有时让他感到自己寝食难安。他很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一举成功,给家庭带来荣光,给自己带来好运,给女儿带来幸福与安康。并且希望通过自己女儿的成功,来证明自己选择来县城伴读的道路是正确的。

再说妻子杨建云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存在不少毛病,平时教育子女从来不讲究方式方法,有时近乎“随随便便”。看到孩子有一点不如意的地方,都要厉声斥责,想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根本不去考虑自己子女的感受。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身上肉,是自己的个人“私有财产”,高兴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从来不去把自己的子女当做需要平等对待的“个体”去看待;总认为,自己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孩子只有服从的份儿、没有可以违背的道理;从来不去想想,孩子也是人,也是需要父母亲的尊重。总而言之,她的家长制作风,太浓厚,已经在孩子的心目中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很难在孩子的心里根除,这一点使万宝强感到十分的棘手。因为古人言,言不顺,虽令不行,己不正,虽行不从。

杨建云在教育子女有不足,但是万宝强心里更清楚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也还有很多缺陷。我们都知道在教育方面,自古没有一个人喜欢听命令的,所以,命令式的教育只能走向失败。万宝强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在这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命令式的教育,而且一时很难改变。但是,王欢的话对他触动还是很深的,他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克服“这个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毛病”,使家庭教育更趋民主化、更趋理性化、更趋科学化。他相信自己会有这个耐心。

本来教育的双方,就应该是对等关系,绝不能存在“居高临下”的高压观点。如果在家庭教育当中,家长和孩子不能保持平等的关系,家长总希望用高压的措施来改变“糟糕”的家庭教育现状,那么家庭教育是不可能正常开展下去的。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万宝强除了滥用高压政策外,他还有一个非常难以改变的坏毛病,就是那一张婆婆妈妈的嘴。话多,是万宝强一个典型特征,而且这特征已经从他的习惯上升到他很难改变的做人性格。听了王欢的成功经验,他觉得自己以前教育子女是在拉横车,是没有实质性的成效,除了教育方法不当外,自己那张婆婆妈妈的嘴才是教育子女失败的罪魁祸首。人们常说,发现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现在,万宝强已经清楚自己教育子女的毛病,这对万宝强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很大“喜事”。万宝强自己也在这样的“安慰”自己,他决心用《论语》上的“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作为自己的箴言。争取在教育子女方面能有所突破,为女儿的成功寻找到更加便捷的通途。

万宝强是一个追求完美,却容易跑偏的人。他不仅仅在教学和家庭教育方面追求完美,他还希望自己的品性、自己的言谈举止也能够完美起来,甚至希望自己父母给予他的“单眼皮”也能够完美起来。由于这种思想在左右着自己的行为,所以他在很多方面都在盲目地效仿完美。他自己根本就不清楚世界上所谓的完美,都是靠自己的修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来潜心经营的,那是金钱所无法解决的。由于自己行为举止向来随随便便,不讲究规则分寸,在外表上面一直是处于“不修边幅”的层次,所以不要说“完美”的层次对他难于上青天,就是“潇洒”的层次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很奢侈的想法、一种很难企及的水准。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很难把这个无法实现的梦中理想,从自己的现实当中抹去。所以“完美主义”成为万宝强品茶、饭后的“口头禅”。难怪同事们经常拿“完美”这个词与他开玩笑!……

万宝强也很喜欢鲁迅的《自嘲》中几句名言: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并以此自嘲。他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梦中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此,他只能在现实中寻找一个“茴香豆”的东西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中国文人的清高由来已久,不管历史转了多少圈,也不管社会进步多么快,它就像孔乙己身上的破长衫,绝不可能从现实的调色板上面很快消失殆尽。这不是预言,但它是人类终极命题!

他虽然用“完美”和“茴香豆”来为自己代言,但是,他毕竟不是孔乙己。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时也能分析自己身上的缺点;他很清楚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试图改正自己;他很清楚自己教育子女缺乏科学性,但是他欣慰自己不是一个固执的人。人们常说,知道自己的缺点,总是比糊里糊涂不了解自己的人要高明的多!万宝强认为自己虽然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天赋,但是,他又是不甘平庸终生的人,不甘做一个家庭教育的低能儿。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更相信时间能够改变一切。

理论付之于实践是需要艰辛劳动的,有时还要遇到进退两难境地的,但是,万宝强不敢有半点松懈的心理。因为,他知道教育自己的子女,它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教育,它的投入度和关注度都是父母们在其他事情方面很难相比的。用尽力、尽力、再尽力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做父母的辛劳是一点不为过的。

谁都知道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子女把自己更加美好的生命延续下去,并且希望子女把自己以前没有做好的事情尽力去做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以最优美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敢说世界上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子女当成第二个富有年轻资本的自己。要知道有这种想法的人,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没有节制,很容易弄巧成拙。因为你越是感觉对自己太重要的事情,你的激情就越容易“高涨”,你对“理想”期盼值就越大,本来应该夏天成熟的,而你却希望春天成熟。瓜苗刚刚从土壤中才发出星点嫩芽的时候,你就急切的热望今夜应该“瓜熟蒂落”了。所以你冲动莽撞的热情,往往高于脚踏实地的激情,本来需要很小成长代价的,你却人为地拔苗助长而导致成长的资本一路狂飙上扬,甚至还要赔上自己的幸福。对自己孩子成长的代价,总要和培养一个“小皇帝”的费用相攀比,看一看谁低谁高?这样努力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我们家长的损失自然也非常“惨重”,痛苦的泪水,往往会淹没他们本应该得到的快乐笑脸。如果我们的父母还不能从中吸取教训,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还希望我们本就“五音不全”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第二个刘德华、第二个宋祖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教育需要培养兴趣,需要因势利导,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遵循教育规律,能够把一个普通的孩子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这就没有辱没教育的使命。其实我们的孩子大多数就是一颗小桃树,我们却都希望把他培养成为参天的红杉树!这是万宝强倍感困惑的地方!也是中国很多父母倍感困惑的地方!他努力改变着自己,努力调整孩子的培养目标,并热切地希望自己的女儿,来到自己所设想的轨道上。不管前方是雨是雪,还是崎岖难捱的山路,他都会努力地践行者自己做父亲的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但是,他不知道在“培养”路上的女儿,心里此刻究竟能够想到了什么?是知难而退,还是发愤苦读?还是耐着性子,随着父母亲“马鞭”的舞动,而勉强地向前行进呢?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女儿,绝不是那种不思进取的孩子;他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这点他深信不疑!但是她前进道路上的潜能究竟有多大呢?凭他的感觉,女儿是一个忽大忽小、忽东忽西的未知数。她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她的脾气,她的任性,她的固执,她的自以为是,她的规则意识,她的懒散心态,都是他反复考虑,难以放心的心病;她的聪明,她的机灵,她的不服输的心理,她的淳朴胸怀,她的高尚典雅的气质,都是万宝强反复欣喜的热情所在。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是一块可塑的料,但是又知道她的一些坏的毛病在制约着她发展的高度。他不清楚女儿究竟能服那剂“药汤”,这个独特的“药方”,究竟谁能够得到真传,“一箭中的”?

万宝强不是一个稀里糊涂就办大事情的人,他也知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良策是深思熟虑的产物,也是一个人大智大勇的集中体现。看来女儿的快步健康成长,需要他百倍的付出,需要他顽强地拼搏!谁能够为他分担这份“忧愁”,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杨建云……但是,杨建云的聪明,杨建云的教育智慧,和万宝强差不多,都很难具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所以,万宝强的内心比谁都急,比谁都痛,比谁都苦!这种刻骨铭心的“爱”天底下谁能理解?只有万能的上帝知道!但是他的急,也是现代教育的急;他的痛,也是现代教育的痛;他的苦衷,也是现代教育的苦衷。而这一点,万能的上帝不愿意睁眼看一看!所以作为凡人的万宝强,他心里特别清楚,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那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这也是万宝强最感伤心的地方!

以前,万宝强看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北宋有一个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名字叫晏殊,他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来成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据说他的父亲为了让儿子静心读书,在自家门前的一棵大树上为他搭建了一个小木屋,专供他读书、习文、授课之用。晏殊成名后,很多父母竞相效仿,成为北宋私塾教育的一道风景。

可是,历史悠悠,并没有留下第二个像晏殊那样的神童,更没有神童风靡宋朝!原因很简单,人为地制造神童,那是父母、教育工作者的痴心妄想!……看来,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必须理性地培养孩子,必须科学地教育孩子,必须放下制造“神童”心理,用自己的全部激情和智慧去创造“神童”!这样的教育才能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