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三十六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百三十六章教育大突围 一百三十六

“要是我的女儿能够像刘子昂的大女儿那样!也能够被国家一流大学提前录取该多好啊。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一天中午,万宝强对着正在细剥葱的妻子杨建云说。

“你总是喜欢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上海复旦大学怎么啦!是不是孩子一下子就变成神仙了!”

“能不能成为神仙我不敢说,但是,我敢说孩子们一旦考上上海复旦等全国一流的大学,不仅可以调节一下在自己十年寒窗中过于疲惫的身心,还可以找到今生今世所要努力、所要拓展的舞台。他们在大学的阳光下,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地索取来自知识‘顶端’的、充足‘营养’,接受仙台瑶池琼浆的滋润,把自己最具美感的心弦调到最合乎自己发展的位置上,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弹奏出最动人的华丽乐章。”

“我真佩服你的想象力,”杨建云说,“难道,考上国家一流大学的学生真的有你想象那么神奇?”

“是的,”万宝强继续眉飞色舞地说,“总之,他们到了大学就像小鸟放到了蓝色的天空;就像小溪奔入到澎湃的海洋;他们多少纷乱的思绪将得到重新调整的机会;多少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找到和谐的着力点;多少人生的烦恼在这里找到释放的理由;他们可以在忙忙碌碌的人群中找到自己最自信的目光;他们可以在自卑的荒草地里丢下自己最沉重的包袱;他们可以从刚刚跃出海平面的朝阳中找到自己最“灿烂”的激情;他们可以从雨后的彩虹中找到自己未来所要开发的处女地;他们走在校园里,可以学着学者的模样,挺起胸膛,显示着自己内心的充实、外表的倜傥。”

“我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不知道大学有多美。”杨建云说,“你可不要故弄玄虚。”

“那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万宝强显得很自信,“他们总会在别人低头叹气的时候,确信自己能够找到战胜整个世界的理由,给别人送去心灵的慰藉;他们可以所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轻松地走上万人讲台而没有半点羞涩的模样;他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去征服那些很神秘的权威性领域;他们会在不断征服的过程中,听到别人赞美他们的声音、看到别人为他们翩翩起舞的身姿;接过别人为他们精彩而敬献的鲜花;端起别人为他们的成功而庆祝的美酒;他们再也不会去祈求别人的恩赐来为自己口福之乐挣来残羹冷炙;他们再也不会为自己没有工作而伤心垂泪;他们会用常人的心态俯视整个世界。”

“按你说,孩子一旦考上国家一流的大学,就会成为世人眼中的明星、社会上争相取悦的香饽饽,”杨建云说,“我看未必!”

“这是尊重知识的时代,”万宝强说,“他们肯定备受社会的尊重,因为在当今整个世界上,很少人敢无理对待一个拥有知识领域中权威的人,我们应该清楚一个可以给全世界带来幸福快乐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拥有太多智慧的人,他们肯定会受到社会的赞誉,得到世人的赏识,得到领导的嘉奖,国家也会拿出最丰厚的“待遇”来报答这些能够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请你以后不要在我面前夸奖这些人,”杨建云说,“你要知道,现在国家高考招生,每年只有百分之五左右的学生考上全国一流的大学,难道你要那些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考生去跳河吗?”

“你可不能曲解我的意思,”万宝强说,“当然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也会得到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快乐,只不过他们在争取幸福、快乐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更多的挫折、更多的冷眼,他们中只有‘无畏’的人,才能勇敢地闯过人生中很多命运强加给你的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殿堂,拥有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的未来。”

“我没有曲解你的意思,”杨建云继续说,“你分明就是说‘一考定终身’。”

“你不能把你的观点强加给我,”万宝强清了清嗓子继续说,“我在上面千讲、万讲,主要阐述一个观念,整个世界上成才的道路有千条万条,但是,我们都不要小看高等学校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作用;一个再聪明的头脑,如果不经过点拨开化也是很难成就一番事业的;一个不具备成为圣贤头脑的人,如果得到世外高人的指点,权威高校的系统培养,加以自己的配合,也会成为超凡脱俗的人才。”

“请你用典型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杨建云很希望找出老公观念的破绽。

“好吧,”万宝强端来茶杯,意思要让自己的老婆心服口服,继续说,“有一个学生叫箫剑,他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成绩一般,智力也是中等类型的人,他考取的高中也是本地二流级别的,在本地高考的时候,连一个普通的大专分数线都没有得到。后来这个学生有一个在新疆工作的伯父,他通过“关系”把萧剑的户口转到了新疆,并且第二年参加了新疆那边的高考,结果居然考上了南京大学。”

“天底下还有这等美事,”杨建云说,“看来你这个学生本身智商就高。”

“我现在不去讨论这个孩子的智商多高,”万宝强说,“等我把这件事来龙去脉说清楚你在发表观点也不迟,箫剑在南京大学接受了世界一流的计算机信息化教育,几年之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紧接着又考取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但是知道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个学生如果第二年在我们本地高考中最多能考上一类专科,更不要说什么南京大学本科生了。但是,机遇却让他跨进了金碧辉煌的南京大学的殿堂,使他在最温暖的阳光下,接受了‘天堂一般’教育的沐浴,成就了他另外一种金色的人生。”

亲爱的读者,我们从万宝强这位学生的成长经历,感悟到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他是智力较为普通的农家孩子,从小就在一个没有太多知识熏陶的土地上奔跑,农村学校为他开启了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而高等学校的教育却能够使他得到充足的知识营养,使他的人生得到巨大的提升,使他的人生潜能发挥到了最为极致的地步,使他最终成为一个家乡的骄傲、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我们在仰慕赞叹之余,清醒地感觉到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它能够使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面对这人间奇迹,我们有什么理由随意错过使自己子女接受更好高等教育机会呢?现在又有几个家长不是千方百计地使出浑身解数在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加优秀的读书环境呢?又有几位家长不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取更加理想的大学而使出浑身解数呢?其目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大的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加优越的教育条件。

面对现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我们这些父母亲早已把目光伸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也就是说,凡是有教育的地方,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在极力为孩子寻找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就目前而言,现在农村中家长最关切的就是高中教育。

因为这是孩子高考的跳板,这是孩子十年寒窗摘果子的时候,也是看看自己的孩子向上冲劲有多大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父母亲都怀着和万宝强夫妇一样的心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牺牲了自己多少宝贵的工作、学习机会,牺牲了多少欢乐、幸福时光,他们离开自己的温暖的家,加入到这些伴读的大军中,为了孩子在学校能够有一个好成绩,他们起早贪黑为孩子的起床、洗脸、刷牙、洗衣服、做饭提供最周到的服务。也就是在伴读过程中只要他们能够做的,都包在他们自己的身上。尽最大可能腾出时间让孩子去学习。以前我对无微不至关怀这个词语缺乏足够的理解,现在,我通过伴读教育生活,对无微不至这个词语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有一天杨建云给万宝强算了一笔账,一家为女儿三年伴读至少要“损失”八万元钱左右。她没有伴读的时候,是外资企业的检验员,月薪三千元左右,除去伴读过程中临时打工的工资,这样一年她就损失二万多元。加上自己在伴读时候的生活费用、孩子的生活费用、租房费、水电费、来去车费,就可想而知。虽然孩子每年在学校也要住校费、生活费,但是这些住宿费、生活费和七八万元相比真是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想想高中三年,孩子除了正常的培养费,又要“损失”这么多的钱,这也许对那些腰缠万贯的富豪来说,这不过是一条揩鼻涕的小手绢。可是这对于粒粒皆辛苦的农村农民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大的“损失”了。

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亲,他们仍然在“伴读花钱方面”没有皱一下眉。因为,他们希望能够用手中的钱、心中的爱来为自己的孩子铺平一条通天的大道,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一辈子都过着“勉强度日”的生活。能够在城市阳光的普照下,骄傲地生活在“幸福与快乐”之中。他们大多数都不善言语,不会用城市知识家庭教育子女的方法来培养孩子。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血汗钱来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能够为他们学习提供更大方便的小窝,让孩子在最宝贵的读书阶段发挥出最超常的水平,以一个优异的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这就是农村伴读父母亲的最大心愿。亲爱的读者,您认为他们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吗?我相信,您一定会和我一样,认为他们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父母亲。

以前,我在给学生上班会课的时候,突然从教室的大门飞进一个小麻雀,小麻雀努力地朝窗外飞,却被窗子上透明的玻璃给挡住了,一次一次地被重重地摔下来。

同学们被眼前的事情惊呆了,有些同学说:“这个小麻雀真是愚蠢呀,既然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为什么还要做徒劳的努力呢?它这样飞一辈子也不可能飞出去。”

我借机问这些同学:“你们从这件事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呢?”

很快,这些同学中有一位学生告诉我:“世界上有些事情,不能过于强求,该放手时就放手。”

可是,没有等到这个学生把话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提出反驳意见,他们说:“前面的同学说错了,这个小麻雀太顽强了、太勇敢了,多次失败也不屈服,我们应该向小麻雀学习,学习它那种锲而不舍、败而不馁、百折不回的精神。”

于是,持两种不同观念的同学相互争执起来,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最后,我的学生让我主持公道:“我们的观点,究竟谁的才是正确的呢?”

我说:“你们的观点都正确。”

我的学生感到不解,纷纷说:“怎么可能两种观念都对呢?分明是老师做好人,不让我们再争吵了。”

我看出同学的心事,便笑着从粉笔盒里面拿出一支粉笔,把它断成两截,问同学们:“这两个半截粉笔,你们说哪半截好,哪个半截不好呀?”

同学们面面相觑,回答不出来。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你们总是看到相异的地方,而没有看到相同的地方,形式上的差异,掩盖了质的相同。”

同学们恍然大悟过来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本来就没有绝对飞是非问题。

其实,在教育的舞台上,很多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不存在绝对的是,也不存在绝对的非,所以,我们看教育上任何事情都不要以偏概全,都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我们要抓住教育的本质,才能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争执和不必要的误会。

关闭